分卷閱讀489
——擺設。這話卻又不能對齊王明講,蓋因謝麟此時還在坑著朝廷的撥款,讓他媳婦兒私下里養探子呢。 接到了齊王的命令,謝麟只能再與程素素商議。夫妻倆議事十分方便,幕僚都不知道,兩人晚間帳子一放,說什么話連值夜的丫環都聽不清楚。 謝麟盡量說得輕快一些:“齊王又出難題了?!?/br> 程素素奇道:“還能難得住你嗎?”不是她太看得起謝麟,而是齊王近來變得靠譜了,絕不會出現年輕時的荒唐之舉,而只要在正常人類范圍內的難題,就鮮少有能難得住謝麟的。 謝麟道:“宮中與兩府看著他,朝野物議,都逼著他決戰。他一時摸不清魏國的布置,就想起王三來了?!?/br> 王三郎這個間諜做的,不提也罷了。王三郎能再回王庭,一則是謝麟要用他當幌子,二則也是他父親王瑱聽了他的作為之后,舍下了老臉往謝府跪了兩個時辰,謝麟給王瑱臺階下,也是為了掩飾第一個目的,才許了他回來。 至于王家的無奈,就不是謝麟所關心的了。王瑱官也拿到手了,照說也是如愿了,哪知道有了官身才是抑郁的開始。他自認為有城府,夠聰明。進了官場才知道,那點聰明勁是真的不夠用的。只有官身,對于平民來說是很值得羨慕的了,一旦有了官身,所求就與平民不一樣了,否則京城吏部外面為何要排起長隊跑官呢? 還得拼一拼。 王瑱甚至主動請纓,想拼了一條老命自己北上,謝麟最終還是用了王三郎——都知道他傻,那就是他了,放到明面上吸引敵人的目光也是好的。 程素素道:“還不如叫五部的人留著點意了,他們近來也傳了不少消息來,看情形,是有動作,然而如何動作、路線如何,就不知道了。我傳令讓他們留意用兵的規模,看能不能從中推斷一二?!?/br> 謝麟道:“齊王也不能叫我明天就給他答復,不過最遲半個月,再沒有回間,就怕魏兵要殺到了?!?/br> 程素素認真地道:“放心,哪怕查不出什么來,也要他們給個回話。這么些人,總不至于一個也沒有消息的。再說,桂圓已經到了呼延部了?!?/br> “哦?見到呼延英了?” “呼延英去見的他?!?/br> “桂圓”本尊又不曾與呼延英有過什么接觸,見呼延英做什么?桂圓先到呼延部,找到據說曾與游氏有過接觸的呼延部的某長者,就在這長者那里住下。魏國上下皆為南征做準備,有南人北上,都要問一問情況。呼延英與九王子親厚,也想九王子通過南征恢復尊榮,聽到南方來人,還是上過學識過字的人,也頗感興趣。待得知是“桂圓”的時候,不由驚訝:“我派去接頭的人沒有見到他,他竟自己來了嗎?” 此時,呼延英還不知道他見到的“游氏”根本就是假的。有了前面“游氏”的前情做底子,又有桂圓居然獨自安全抵達,呼延英對桂圓的興趣變高了,特意見了桂圓一面。 一見之下,疑惑更深!什么叫做“家姐帶發修行,絕無出行之事”?什么叫做“家姐并不參與買賣,更不會聯絡匠人”?兩下一對,樣樣合不上,呼延英整個人都懵圈了,他將桂圓扣了下來。即使懵圈,呼延英也沒有傻,并沒有聽信一面之辭,他還懷疑這個桂圓呢! 桂圓都安心在呼延部住了下來,閑來無事還給小朋友畫個畫什么的。第一步目的達到,接下來就是慢慢滲透了,桂圓也不急,很有耐心地等著。有時候人們對間諜會有種種誤解,以為他們總是在最危險的地方,偷人家的機密文件。事情上,間諜的情報工作范圍非常廣,也不是非要偷到機密文件才能知道敵方真相的。 比如程素素講的,兵力的規模,行軍打仗要看補給的,兵力越多,可以選擇的路線越少。一百人,可能會有幾十條路可以走,十萬人,路線可能就只剩下一條了。 所以桂圓一點也不擔心自己被疏遠了就沒有用武之地,耐心地觀察著呼延部的一切。 與此同時,被程素素下令休眠的密探們也沒有閑著,日常的生活里也能觀察到很多細微的東西。比如魏主是真心要經營一個國家,開始選擇城市的基址,有意再建新城。再比如,近來并沒有大的軍事活動,至少王庭里的貴人都很閑適。 這樣的情報卻讓齊王焦躁了起來,如果這是魏主的陰謀的話,那么他已經得逞了——就這么拖著,足以拖滅敵軍的銳氣,也能大量消耗敵軍的物資。 便在齊王下了狠心要主動挑釁的時候,王三郎回來了。 王三郎這間諜做的,已經做成了信使,他帶來了九王子的另一封書信,這次卻不是勸降謝麟了,而是指責——兩國交兵,非我所愿,是因為貴方不承認我主,故爾向貴方證明我方兵強馬壯?,F在打也打過了,咱們坐下來談談吧。 “艸!”齊王幕府里爆發出整齊的咒罵。 第221章 居然議和 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道理想講, 千言萬語最終也只能用爆粗口來表達了。魏國講和就沒有安好心!這是所有人的共識。殺人奪城搶劫一空之后,你說不打了就不打了?!誰信??? 與西路的潰敗不同, 齊王帳下還有些膽氣很足的將領的, 他們罵得尤其大聲。 憤怒聲中,齊王想得就更多了,各方的局勢, 體統臉面,朝廷在對峙中的消耗……等等等等,最好還是打一打, 還得打勝了?,F在大勝仗并不好打, 齊王心知肚明,他如今已漸漸習慣了與魏軍交鋒, 然而想如平定教匪一般摧枯拉朽, 那是不可能的。勝負五五開, 勝也是慘勝,齊王給出了他的判斷。 就這么議和了呢?民間的物議好平息,百姓好糊弄,朝廷的臉面卻是真的過不去的。且不知道魏國究竟是何盤算,這個不知,并不是完全沒有數, 而是知道魏國必然會翻臉, 只是不知道一紙和約能維持多久, 夠不夠準備下一場戰場的。甚至可能在和談的時候對方就動手。 齊王臉上依舊平靜, 任由將校們過了嘴癮, 才說:“待命?!?/br> 只能待命,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打仗不是有兵馬就行了的,如果政事堂不支持,哪怕齊王手里有兵,他都打不下去。 憋屈。 諸將倒是聽他的話,見他不喜不怒的樣子,不安躁動的心也跟著平靜了幾分。心里先怵了三分,各自低頭,聽齊王命令他們約束兵士,該干什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