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6
萬興昌嘗試過和叛軍首領接觸,然而一無所獲。朝廷對待外族和自己百姓態度自然不同,在能不動兵的時候盡量不動兵,這事畢竟是朝廷理虧,畢竟惹出這事的是朝廷官員,這鍋怎么都得朝廷背一背。天下百姓都在看著呢,如果以暴制暴,恐怕很長一段時間內,朝廷要和百姓離心了。種種考慮之下,廖將軍只是帶兵將人圍起來,按兵不動。這就造成如今兩方對峙的局面。而朝廷官員這邊,大致也分成了三個立場。蔡知府為代表一派,認為應當將事情查個水落石出,這樣才是對受難百姓最好的交待,對百姓盡量以談判為主,努力說服他們。萬興昌這方則認為,這么僵持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應當適當做出讓步,給對方一個交待,督促刑部那邊早點定刑,如果再冥頑不靈,必要時可以武力脅之,雜牌軍怎么都比不過從戰場上廝殺下來的正規軍。廖將軍和一些沒什么想法的官員則是怎么都行,最終能將事情解決就好。廖將軍領兵平民亂,行動上卻是要聽從欽差大人的指揮。因此兩方人馬爭論不休,吵吵嚷嚷的,誰也說服不了誰。葉君書在一旁作壁上觀,終于理清了大致問題所在。他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蔡知府。晉江作為蔡知府管轄下的一州,出了如此大的政治失誤,難辭其咎。而他卻是聰明通透,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就上奏請罪,其言辭之鑿鑿,情緒之愧疚,仿佛要自殺方能謝罪。最后懇切請求泰安帝再給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待事情解決,任憑泰安帝處置,他無怨無悔。因此,蔡知府方能坐在這里,成為處理晉江民變的其中一員。從他的言行舉止來看,似乎這事他完全不知情,甚至主張要將其幕后之人揪出來,還真是天衣無縫。事實上,他們的確沒有證據證明蔡知府和這事有關。蔡知府是個矮矮胖胖的中年人,面容氣息寬和,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個好人,平時處事也算公正,在官員百姓眼中,是個好官。從他的行事來看,再加上沒有任何證據,朝廷已經將他剔除嫌疑,只等事情了結后一并論功過。葉君書對此持懷疑態度。畢竟知人知面不知心,誰知道他內里是個什么,再事情沒查出個水落石出之前,誰都有嫌疑。崔亮道在晉江這么大的動作,如果上面沒有人掩護的話,也不會那么久之后實在捂不住了才暴露出來。可惜那次參與大皇子一派的密談,沒有透露出什么信息。他那天見的那些人,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人。他看似已經進入大皇子一派的核心,實際上只是站在邊緣。那次談話,葉君書從頭到尾仔細回想,除了知道崔亮道的確是大皇子的人,其他的信息,一概沒有透露出來,真是滴水不漏。葉君書小看他們了。他當時的看法只讓他確定了還有幕后人,但到底是誰,他一無所知,就算大皇子真按他的主意推了個替罪羔羊出來,恐怕也只是個無關緊要的棄子。大皇子明面上似乎已經信任了他,但是卻一直在防備著他,又不舍得舍棄他。葉君書一直在思考。他直覺相信,幕后人之一,一定在這群官員里,到底是誰呢?萬修和當初和他接觸時,明顯是對明家特別推崇,但是萬興昌平時表現得似乎是個?;逝?。葉君書一時也不確定,萬興昌是不是明家那邊的人。如果不是,那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投向明家一派了嗎?如果是,那此時還能讓皇帝委以重任的萬興昌,還真是可怕。雙方討論了整整一個下午,都沒討出個結果,只得散開。葉君書也沒想通其中的關節點。只得暫時作罷,多看看前輩是怎么處理的。晉江這邊也在飄著雪,氣溫比上京那邊還更陰冷。一城百姓困在里面,出不來進不去,據說糧食所剩不多,御寒之物也少,恐怕會有人受不住生病去世。但是即使面臨這樣的困境,也沒人愿意出來求和。葉君書站在空曠處,遠眺銀裝素裹下灰撲撲的城墻,目光幽深。廖副尉從后頭走過來,站在葉君書身邊,同樣遠眺。他腰挎大刀,肩上披著猩紅色的盔甲披風,在寒風中翻飛。“那里的百姓,正在受苦受罪?!绷胃蔽镜恼Z氣,也不知是痛惜還是惋惜。他們將士在邊塞浴血殺敵守衛百姓,以為將同胞護在背后,就能免受苦難,平安喜樂過日子。殊不知,依然有猙獰的獠牙揮向自己的同胞,百姓們在他們身后,仍然痛不欲生。所以他們將士,最看不起的就是文官了,書讀再多又怎樣?還不如他們這些莽夫重責愛民。自古以來,貪官大都出自文官,武官的沒多少,這就是差別。“啊?!比~君書發出一聲無甚意義的詞。“你們文人花花腸子最多了,你有什么想法?這個僵局遲早要打破?!?/br>葉君書扭頭看向廖副尉,“你覺得我有想法了?”廖副尉對李玙迷之自信,“當然,你是玙哥兒看上的人,自然不會是庸人?!?/br>這話完全符合邏輯!葉君書忍不住露出一個笑,很快又收斂回去,正色道:“我想進城一趟?!?/br>比起鄧鴻遠來了之后一直跟在萬興昌身邊,葉君書如非必要,都自己到處走走,朝從晉江逃出來的部分官員和附近地方的官員百姓打聽了前前后后的事。有關的無關的亂七八糟的事聽了很多,他從中提取了重要信息記錄下來,但是唯漏了最最重要的一點。崔亮道到底做了哪些天怨人怒的事?晉江的官員對此皆含糊其辭,遮遮掩掩的,問得深了,都直接避開不談,葉君書一時不好追問到底。他還查了卷宗,目前只知道他這么多年搜刮百姓財產累積到了恐怖的地步,最后才逼得百姓發動叛亂。再深究其詳細過程,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邊問不出來,葉君書萌生了到晉江城里一探究竟的想法。晉江城民一定要親眼看崔亮道處決才愿意和談,肯定有其原因,葉君書覺得如果他找出其中關鍵的節點,說服他們打開城門,事情就好辦了。他們帶來的糧食也沒機會送過去。銀子有,御寒之物倒是沒有。葉君書想了想,對廖副尉道:“不如讓人想辦法弄一批御寒之物來,想必那才是他們急需的物資?!?/br>廖副尉覺得很有道理,“我跟我父親說聲,他會安排的?!?/br>葉君書點點頭。廖副尉接著又說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