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0
進士,有誰答得上來?”葉君書和余茂林對視一眼,皆目露驚訝,他們都是心思玲瓏之人,陛下此舉是,將他們的對子拿來做再次考核了?泰安帝似乎跟這兩副對子卯上了,一直想知道有誰能對出下聯。十位新科進士沉默,不少人目露思索,似乎在絞盡腦汁的想下聯,葉茂林和葉君書是這兩個對子的出題人,自然不用他們回答。葉君書垂眸看著地板,心想這位泰安帝似乎挺任性的,說一不二,不過這也證明泰安帝是實權皇帝。泰安帝俯視眾位文武百官,尤其是這幾個新科進士,一陣沉默蔓延,似乎真把他們難住了,泰安帝心中一陣失望,這里頭也沒人能答得出來不成?這兩副上聯之所以難對已經分析說明過,要對出契合的下聯,很有難度,不然也不會難倒這么多文人。泰安帝將目光落在葉君書身上,見他眼觀眼鼻觀鼻的,還有一臉淡定的余茂林,難道就他們自己知道怎么答?不多時,新科進士里的一位俊秀儒雅的年輕人打破沉默。“回陛下,微臣不才,愿一試?!?/br>雖然他們還未正式確定名次,但已經是鐵板釘釘的進士,可以自稱微臣了。有人站出來,自然引起他的注意,泰安帝饒有興致的點頭,“對哪一個對子?”出言的進士挺直腰板,直接道:“畫上荷花和尚畫,微臣對的下聯是,書臨漢墨翰林書?!?/br>“妙極!妙極!”泰安帝撫掌笑嘆,“果然江山代有人才出,此聯對得佳!你可是戶部左侍郎之子萬修和?”“回陛下,微臣正是萬修和?!?/br>“萬愛卿,果然虎父無犬子,你有子如此,后繼有人??!”泰安帝愉悅的和百官中一位短須中年高官贊道。萬侍郎出列,恭敬地說道:“陛下謬贊,犬子頑劣,還需陛下多多教導?!?/br>“萬愛卿謙虛了?!?/br>隨后泰安帝開始點名,“龐禮贊?”身材較矮,有點虛胖的年輕進士俯身行禮:“臣在?!?/br>“據聞你詩賦做得不錯……”泰安帝隨意指了個詞讓他當場作詩,這個龐禮贊似乎真是才思敏捷,很快就做出來了,十分貼合泰安帝指定詞的意境。泰安帝點評幾句,稱贊地點頭。葉君書注意到,龐禮贊微胖的臉興奮得漲紅了。泰安帝一一點列在場的人,詢問特長之類的,反倒是葉君書和余茂林,除了一開始問了那兩個對子,沒問他們其他東西。這無疑讓葉君書心里沒底,皇帝對他們兩個到底是滿意還是不滿意,他們的名次應該不是靠后吧?等到所有人都問完了,泰安帝的目光又落在葉君書和余茂林身上,然后并沒有問他們的特長,反而說道:“你二人是好友?”余茂林和葉君書對視一眼,余茂林謹慎地答道:“回陛下,是的?!?/br>葉君書雖沒說話,但面色肯定。他和余茂林交好并不是秘密,隨便一查就能查出來,而且他們往來也沒避著什么人,何況他們不時會互相住對方的家,說他們關系不好,傻子都不信。“你們同為考生,互相競爭,看到對方比自己優秀,不覺得是個威脅嗎?還能毫無芥蒂地相處?”泰安帝見的人多了,有些人為了前途為了利益,連親人都能出賣使壞,更別說只是朋友了。葉君書心中一凜,這個問題一個答不好可能就影響他們的名次了,難道關系好的人不能同時排名在前嗎?可是科舉制度里并沒有這樣的明文規定。葉君書斟酌了下,還是如實答道:“回陛下,老師曾說過,良師益友皆缺一不可,茂林與微臣思想一致,理念相同,我們互相督促,共同進步,坦白說,如果沒有茂林,微臣也許今日就無法站在這里?!?/br>不得不承認,余茂林這些年里,給他的幫助很多,如果沒有余茂林不遺余力的幫助,他不可能進步那么快,或許他這一屆會落榜,還需要三年的努力。葉君書繼續道:“更何況,只有品格卑劣、庸碌無華的人才會嫉妒別人,真正心懷坦蕩的人,只會對有才華之人惺惺相惜,會因嫉妒朋友才能而陷害朋友的人,注定會走不長遠?!?/br>余茂林亦道:“子舟所說亦是臣的想法,朋友易得,佳友難尋,臣十分珍惜與子舟之間的友情?!?/br>泰安帝點點頭,也不知道對他們的回答滿不滿意,但是葉君書和余茂林都問心無愧,如果因為他們之間感情好就要避諱,但他們總不能因為想同時得個好名次就說彼此之間關系其實不好吧?泰安帝沒再說話,大殿驀然安靜,仿佛落針可聞。葉君書等人意識到什么,身體不自覺緊繃起來,皇上要開始最終名額的宣告了嗎?幾息之后,泰安帝再次開口,“既如此,朕宣布,本次新科進士的一甲排名:狀元為余茂林,榜眼為鄧鴻遠,探花為葉君書?!?/br>泰安帝每宣布一個名字,葉君書都屏著呼息,直到一甲落實,葉君書才舒口氣,他的排名真是出乎意料。余茂林為新科狀元他不意外,但他還以為自己最終會落在二甲之后,不過太讓他驚喜了,他竟然在一甲!在泰安帝宣布完后,在場的文武百官和新科進士很快就反應過來,紛紛跪地拜道:“臣等謹奉詔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葉君書心中大喜,面上也控制不住的露出幾分喜氣,其實嚴格說來他們排名在前的這么多位才學都是極好的,誰排在前面都沒人有意見。他在泰安帝問出后面的話后就不對自己排名在前抱希望了,沒想到他還能在一甲。要知道,一甲的三位,在傳臚大典之后,會由皇帝親自頒發上諭,直接入翰林。而二甲之后的眾位,還要經過朝考才能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何況還是三年之后才能進入,比一甲還要晚三年,除非皇帝開特例,特別欽點直接入翰林。而三年的時間,足夠同期的前三名的官職閱歷,高出一大截。然后他們就出去了。葉君書也不管外面神態各異的其他新科進士,回到隊伍中繼續站好。科舉制度中雖沒明文規定,但一般為著忌諱,同期進士前三名不能是同一州府出來的,可能是怕會抱團之類的,但偶爾也會有打破這個不成文規定的現象。泰安帝不僅將同一州府出來的兩人定了這么前的名次,還一點兒也不忌諱他倆還是多年摯友關系很鐵,這背后肯定有其深意。這也讓葉君書知道,表面風平浪靜的朝廷,其實暗藏洶涌,危機重重。不過不管怎么說,葉君書是這無形較量中的得益者,葉君書暫時不管背后的彎彎繞繞,此刻,是他享受勝利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