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0
對他來說,除了參戰將士的家人有資格抱怨外,其他人沒資格說不戰。先不提開疆拓土是每個帝王都有的野望,以大魏目前的發展趨勢,盛世已經開始,而縱觀歷史,盛世之后大都會轉為衰敗,即便如今他正在逐步制定從古至今最為完善的制度,并且認真執行,但誰也無法保證這個制度能一直完損無缺的傳承下去,更不能保證他之后的皇帝都如他一般勤政愛民,一旦出現一個昏君,可能他辛苦建造起來的制度便會化為烏有。或者像他祖父神宗那般,大約做皇帝做得太久,到了晚年肆無忌憚昏聵起來,誰也管不住,若不是下頭皇子們為了奪嫡反而做了不少實事,幾方博弈將朝堂撐起來,說不定大魏延續不到如今,更不用說輪到他來做皇帝了。當然,也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即直接改制,改為君主立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再不用cao心往后如何,甚至還能保大魏永存。但作為一個大權在握的皇帝,元清帝當然不會這么做,至少目前完全沒有這個想法,至于什么民主社會就更不用提了。話說回來,盛世到來,且無意外定會持續很久很久,至少元清帝能保證自己在位時絕不會衰落。盛世是好,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萬國來朝,但繁華很容易滋生安逸,安逸之下便是腐敗,一旦生出懈怠之心,文恬武嬉,衰落遠比強盛更快。所以元清帝更愿意在他活著的時候向外開疆拓土,不管是用武力侵占納入版圖,還是文化移民入侵傳播世界,皆好過抱著這些先進知識安居一隅。將百姓的目光拉向遠方,擴展到整個世界,總比只看到眼前,只惦記著在朝堂上玩弄權術來得好。雖說他也清楚不可能真的做到將全世界納入版圖,甚至想要將整個亞洲納入疆土都有些困難,并非打不下來,而是打下來要治理不容易,距離和地理的原因,無法完全集權到皇城,除非如元佩黃修所言,等火車鐵軌問世,一直鋪設所有疆土。再者,隨著皇后拿出來的種子越來越多,各種糧食也慢慢傳到了其它各國,只怕遲早有一日會傳遍全世界,包括原產地,要知道皇后拿出來的種子可是經過千年改良后的產物,產量與如今的原產不可同日而語。包括各種農具農書,這些都是無法避免被學走的,有了這些,它國也會迅速發展起來,雖說槍炮還未傳出去,但未來一旦開戰,總會傳播開來,除非憋著永遠不使用。若大魏沉溺眼前的盛世,等有朝一日它國發展起來,恐怕又要重蹈另一世界的覆轍。所以長遠來看,是必須要朝外開疆拓土的。也正好趁著這個時候,給文官們他重武的信號,幫劉愿將新學扶持起來,趁著儒家還未扭曲到皇后世界明清時期的模樣將其遏住,扭回正道。扼殺當然不可能,先不說不可能完全扼殺,元清帝也不會真的將儒學扼殺。朋黨并非儒家獨有,只要有人有利益,便自然而然會形成團體,沒了儒學朋黨,依舊會有新學朋黨,除非人人都識字明理,在教育完全普及之前,他不希望看到一家獨大,當一家獨大時便會不思進取滋生驕縱,甚至扭曲了原本的學說,儒家就是最好的例子。若樹立起對手來,即分化了勢力,也將矛盾轉移。而且儒家雖腐朽僵化,但就幫助大一統這點,他就不可能完全將其舍棄。學說不可當政,萬不可將學說凌駕于政治之上,更不能被一種學說壟斷。所以元清帝想要的是儒學和新學并立,至少目前是。至于日后是否會融合重塑,暫且不論。而這樣抑文扶武會不會造成武官勢大,這點不用擔心,先不說如今軍權主要捏在肅王手中,元清帝當初早就參考現代軍制對大魏軍隊做了軍改,從班、排、連、營、團到師,詳細劃分,編制明確。原本的監軍改為監管委員,簡稱監委,也是現代所說的政委,隨連配備,與將士一同在軍中,專司軍隊日常,與將領共同管理軍隊,人事變遷,戰功確認等必須得兩方一同審核才算。最重要,監委如今有一項重要任務——教導將士們讀書識字,以及一些能夠傳播的技能,以便將士退伍后能夠快速找到謀生之路,如今哪怕是種田,也是需要通過農報悉心學習的。當然,現下各個行業新興,正是需要青壯的時候,這些退伍士兵一退伍便有空缺填補,直接由朝廷統一按照在軍中的表現做安排,絲毫不用擔心無事可做,這樣做只是為了早早形成規矩,方便將來職位飽和后這些將士有路可走,再者也是做給百姓看,讓他們看到當兵的種種福利,無后顧之憂。還有一點,識字明理的將士退伍后也能更好的完成安排的職位,不管是繼續為官做巡警交警還是去四通物流等,都比大字不識的好。軍隊每年都會有士兵退伍,班、排定期重新編排,又有監委與將士同領,大大減少了將領對軍隊的控制權。再者,所有軍隊按照一二三四數字來命名,也避免了那些楊家軍趙家軍的崛起,直接截斷了有心之人想要擁兵的意圖。再配合監委不間斷愛國忠君的思想教育,還有何懼。何況如今天下太平,元清帝又非昏聵無度之君,百姓也開了智不會被輕易糊弄,哪有人會動不動想要造反。像劉和那般的前朝余孽如今也早已銷聲匿跡,盛世來臨,哪有他們作亂的機會。元清帝還考慮日后恢復前朝武舉,且在長安學院增添一門武學,或者說穿越者口中的體育生,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聰慧適合讀書,那些考不上科舉的可以走武舉之路,不必為了科舉年復又一年,即耽擱了前程,也浪費了人力。如此一來,往后也就不用監委費心教導將士,且說不得教育普及還要依靠武學,畢竟對尋常百姓而言,沖著科舉去讀書,代價太高,且還不知何時能有回報,若沖著武舉,卻只需強身健體,完成基礎課業罷了,哪怕考不過,便是去種田,也比他人身強力壯。當然此事暫時只是元清帝的一個設想,眼下不是適合施行的機會,往后再說。真臘一事元清帝雷厲風行,與元佩和太傅商議后,便遣京中禁軍迅速去邊關與邊軍匯合,也不給真臘辯解反應的機會,直接送上了戰書,可謂強勢至極。報紙新聞登出來的時候,軍隊早已到了邊關,這些年禁軍時常外出實戰,先前吳靖帶兵出行倒并未引起他人懷疑,直到真相大白,眾人才恍然過來。元清帝要讓大魏百姓包括周邊各國都知曉,事關大煙,絕無寬和的可能。真臘果然慌了手腳,真臘國王當即派來使臣和談,然而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