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
可便在他有所動作之前,京中卻傳來消息,道是蕭琰欲迎崇華入宮、還將予其貴妃之位……饒是高如松清楚蕭琰這么做一方面是收買人心、一方面也是將崇華當成了人質,可meimei入宮為妃一事所隱蘊的可能性,卻讓他終究還是選擇了同意。畢竟,他就算拿命一搏,前程如何還未可知;即便真能擋住朝廷的鎮壓,頂多也就是繼續當個土皇帝而已。但崇華入宮,只要能生出皇子來,便有了即位的可能性……到那個時候,只要他把握得宜,豈不連整個大昭都能落入手中?高如松并非不清楚蕭琰對他的防備,但這個餌實在太香,由不得他不上勾。所以宮中終究多了個高貴妃;而原先時有躁亂的鎮北軍,也因此安分了不少,讓蕭琰得以將心思放在如何蓄養民力、整頓朝綱上,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一應秩序和經濟也能逐漸恢復。當然,僅僅一個貴妃之位其實不能代表什么,所以為了穩住高如松、也為了讓高如松能將他放下的餌咬得更緊,蕭琰不僅沒在行幸高崇華時做些避子的手段,反倒還讓這位貴妃娘娘入宮半年不到就順利懷了上──于他而言,三子蕭宜就是那枚吊在高如松面前的香餌,好讓對方的野心因為這些虛無縹緲的可能性而逐漸膨脹,甚至因此將注意力由軍隊逐漸轉往其勢力范圍之外的朝堂上。這世上,能同時掌得好軍、弄得好朝堂權術的畢竟是鳳毛麟角。蕭琰是一個,高如松卻不是。他就算有錢能賄賂官員,能不能找對人、做對事還是兩說。尤其邊關走私來錢再快,花錢的地方多了,某些支出自然就得削減。他在朝堂里投注的金錢和力氣越多、對鎮北軍的掌控力就越弱;蕭琰對高如松多有容忍的原因,便也在于此。蕭琰并非沒想到愛子會因此成為高氏一系的眼中釘、rou中刺。但他太過自信,認為自己一定有辦法保護好宸兒不受傷害;卻沒想到現實會以這樣的方式狠狠甩了他一記耳光。可后悔又能如何?就算再怎么自責、再怎么痛恨高如松和高崇華兄妹倆,他也不可能真的不管不顧地直接對高氏下手──國力未復便又再起內亂,對大昭的影響無疑是十分致命的。所以他只能忍著,然后繼續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一點削弱高如松對鎮北軍的掌控程度,直到合適的時機到來。但蕭琰終究還是不甘心。即使宸兒已經有了治愈身子的可能,可一想到那個怵目驚心的午后,和高如松肆無忌憚的猖狂,他胸口翻騰竄延的怒火,便怎么也無法平息。他怒視著地上那本奏折的目光依舊,垂于身側的雙拳亦青筋暴起、時緊時松……卻到好半晌后,他才勉強控制住情緒背過身挪開視線,朝角落里侍候著的曹允吩咐道:「去請樓相和沈先生?!?/br>「奴婢遵旨?!?/br>曹允雖一直待在御書房里,但他熟知帝王性情、更知道那本奏折的主人是怎么樣的貨色,自然不會做出主動將奏折拾起放好這種沒眼色的舉動。也因此,從得著蕭琰吩咐出外請人、到領著兩名同為帝王心腹臂膀的大臣重回御書房,那本奏折始終孤零零地躺在地板上;已平復情緒的帝王也像是徹底忘了這回事般,正端坐案前努力批覆案上小山一般的奏折。「圣人,樓相和沈大學士到了?!?/br>「請?!?/br>聽得二人到來,蕭琰當即擱下了手中的朱筆起身相迎。但見一名須發皆白的老者和一名美髯長須的中年文士先后入內,正是當朝左相侍中樓輝樓明光,和原為蕭琰潛邸幕僚、現任弘文館大學士的沈燮沈修睦。二人早在來之前就已聽曹允簡單交代過事情的因由,故盡管地板上躺著的那本奏折怎么瞧怎么突兀,卻不論樓輝又或沈燮都殊無異色,只在見著帝王后恭敬卻不失風儀地躬身為禮道:「臣樓輝見過圣人?!?/br>「臣沈燮見過圣人?!?/br>「兩位卿家請起……曹允,看座?!?/br>這二人俱為蕭琰的心腹重臣,是故二人才剛雙雙躬身長拜而下,帝王叫起看座的吩咐便已緊接著響了起來。曹允于此早有準備,當即讓外邊候著的小黃門取了幾案并坐墊于殿中安放。卻到一切布置停當,君臣三人才分別落座,然后一如既往地屏退了一眾閑雜人等,只留了曹允在內伺候。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樓輝并沈燮才大大方方地將目光投向了正巧位于二人中間的那本奏折。「圣人看來是被氣得很了?!?/br>沈燮說是幕臣,實則與蕭琰有半師之誼,某些話由他說來自然要少上幾分忌諱:「可是思動了?」「先生知我?!?/br>蕭琰微微苦笑,垂落的長睫藏住了凌銳鳳眸中一閃而逝的恨意,卻仍掩不住眸底濃沉的陰翳。瞧著如此,饒是樓輝與沈燮心中早有準備,亦不由胸口一跳……兩人頗有默契地對望了眼,隨即換成樓輝一聲輕咳、試探著開口問:「可否讓臣等一觀大將軍所奏?」「嗯?!?/br>蕭琰淡淡應過,隨即抬了抬手,示意曹允將地板上的奏折呈給兩位心腹重臣看看。高如松行事為人如何,整個大昭朝廷就沒有不知道的;至于皇嗣案的內情,二人得帝王信重若斯──樓輝還是元后樓氏之父、皇二子蕭宸的外祖──自也是一清二楚的??绅埵侨绱?,輪流看完那本蕭琰恨不得直接燒了的奏折后,沈燮仍不由給高如松肆無忌憚的猖狂態度吃了一驚;頗有切身之感的樓輝更是額角一跳、胸口一滯,忍不住張口怒斥道:「豎子欺人太甚!」「的確,也無怪圣人氣憤若此了?!?/br>沈燮點了點頭表示贊同,神色卻是定靜如前,緊接著又輕飄飄地反問了句:「卻不知圣人意欲何如?」「……朕恨不能將其千刀萬剮?!?/br>「恨不能,便還是不能?!?/br>知道帝王雖心中恨極,卻因仍顧及著家國社稷而未有沖動之舉,沈燮雖不如何意外,但還是稍稍松了口氣,勸道:「二殿下之事雖教人遺憾,可高如松會有此舉,也是其已將眼目重心移往承嗣之事的明證。長此以往,圣人只需按計逐步收攏鎮北軍,同時搜羅證據靜待時機,自然能兵不血刃地斷其臂膀、徹底解決高氏之禍?!?/br>君臣幾人早在康平亂弭之初便已擬妥了收復鎮北軍的方略,如今雖出了皇嗣案這么個意外,整體計劃的進行卻仍是相當順利的……在沈燮看來,蕭宸遭禍之事既已無從扭轉,蕭琰身為帝王,便當忍一時之氣順勢而為,做出合適的姿態引高氏一系入彀,才不至于白費了皇二子的犧牲。其實這一點,便無需沈燮相勸,蕭琰自身也是再清楚不過。可不論再怎么清楚,一想到高氏的猖狂和宸兒所受的苦,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