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
又教蕭琰如何能不疑她?更別提整個大昭上下最希望宸兒喪命的,便非高氏一系莫屬了。蕭琰如今育有四子一女,分別是長子蕭宇、次子蕭宸、三子蕭宜、長女蕭宛,和四子蕭宓?;书L子雖居個「長」字,但其母戚德妃出身極低,原是蕭琰當年四處征戰時舅父沐昕寧撥給他的侍婢、能封妃還是虧得了生出皇長子這一「大功」,基本沒什么承位的希望;長女蕭宛和四子蕭宓皆為陸淑妃所出,其中蕭宓至今未滿周歲,能不能順利長大還是兩說……也就是說,一旦蕭宸出事,最有可能取他而代之的,唯有高貴妃所出的三子蕭宜而已。高如松此番請立中宮和太子,自然便是打著將meimei拱上后位、讓外甥成為太子的主意;而他之所以能猖狂若斯,說到底還是康平之亂的遺禍。高如松,字詣昌,于康平之亂前原只是前任鎮北大將軍唐棣手下的一名副將,雖于軍事上頗有才華,卻因野心甚重而不為唐棣所喜。后北雁入寇、康平亂起,鎮北軍首當其沖,卻因唐棣于陣中遭人刺殺而大輸潰敗,讓北雁大軍得以勢如破竹地一路朝盛京直逼而去;饒是戍守京畿的十萬禁軍有半數折在了盛京城下,仍只留得了讓皇室及朝中諸臣倉皇逃命的機會而已。真正阻住了北雁軍勢的,是原先駐扎在西疆防衛西涼的衛平軍。西涼與大昭雖時有邊釁,但整體國力仍弱于大昭,又深知唇亡齒寒之理,這才沒有趁火打劫,而是主動遣使表達合作之意,讓衛平軍得以空出手來抗擊北雁。于此同時,鎮北軍幸存的將領也開始收攏殘部相互集結,卻因群龍無首又彼此不服而難以成事;有人認為應當南下與朝廷會師共同迎敵、也有人認為應該留在北方尋機應變、混水摸魚……高如松便是后者的代表。他本是梟雄一般的人物,在康平之亂中看到了崛起的機會,遂選擇留在北方繼續收攏鎮北軍殘部和地方上幸存的抵抗勢力,名義上是為了尋機亂敵后方,實則卻是藉此擁兵自重。因他所謂的「亂敵后方」不過是偶爾偷襲北雁的小股部隊,又有地利之勢,北雁方面自也不怎么在意這些「散兵游勇」,而是將戰略重點放在了阻撓己方進軍的衛平軍身上。只是隨著戰爭曠時日久,北雁方面的補給漸漸不支,朝中也漸漸有了反對的聲音,整體形勢遂漸漸開始往大昭一方傾斜。高如松知道情況已不容自己繼續混水摸魚下去,這才以鎮北軍之名與朝廷聯系,稱欲與衛平軍一同夾擊北雁光復河山,請朝廷賜大將軍之位以正其名。高如松說得冠冕堂皇,實則卻是以此為挾制,迫使朝廷認可他擁兵自重的行為。朝中雖對此多有非議,卻因情勢所逼而只得從其所請。衛平與「鎮北」二軍南北夾擊之勢因而得成,讓大昭與北雁之間的戰局就此扭轉,最終成功克復全境、將北雁徹底逐出了關外。可戰事已平,放出去的軍權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收回來的──這也是端仁太子病逝后、樓輝等重臣力主擁蕭琰為儲的原因。畢竟,誰也不敢保證若換了其他皇子即位,這位雍王殿下會在亂事平后心甘情愿地交出手中掌握著的衛平軍。在此情況下,與其留下這種顯而易見的禍患,還不如直接讓各方面也都相當出色的蕭琰即位,也好讓大昭免于無謂的兵禍。但這樣的處置方式,自然是沒可能用在高如松身上的。高如松是有野心的人,雖因時勢所趨不得不重新歸附于大昭,卻沒有交出兵權的打算。自隆興元年克復全境之后,他就以北疆不寧為由停留邊關拒不還朝,對朝廷整頓鎮北軍的命令也一概視若無睹,所差的,也就只是不曾高舉反旗自立為王而已。康平之亂持續了十年,連年的戰禍讓整個大昭元氣大傷,北雁又依然在旁虎視眈眈,蕭琰雖清楚高如松是一顆不得不除的毒瘤,卻也不能冒著讓大昭重啟兵禍的危險加以誅除。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迎高如松之妹高崇華為妃,在緩和雙方關系的同時給高如松拋下了一顆誘餌,讓對方因為眼前的「可能性」而放棄興兵自立的想法,轉而用另一種方式實現自身的野心。高如松也確實被蕭琰的餌釣了住。鎮北軍或許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也的確有能力給朝廷帶來極大的麻煩;但要說僅僅憑著這支軍隊就能實現他的野心,就是高如松再怎么驕矜狂妄、自高自大,也知道這種事頂多存在于他的妄想當中。他是個識時務也懂得判斷情勢的人,所以才會在意識到戰局轉變后主動聯系朝廷表達歸附之意,而不是像先前那樣繼續坐山觀虎斗。因為他很清楚,就算朝廷和北雁真的打到兩敗俱傷、當時仍在北雁勢力范圍之內的他也沒有太多發展壯大的機會──北雁軍隊尚且補給困難,更何況是偷偷摸摸地暗中收攏勢力的「鎮北軍」?兩相權衡之下,歸附朝廷無疑對他今后的發展更為有利,這才有了后來的鎮北、衛平二軍南北夾擊、共逐北雁之事。可縱使在威脅利誘之下逼得朝廷認可了他在康平之亂中擁兵自重的舉動、也在亂平后利用蕭琰顧全大局不愿再興兵禍的心理保住了手中的軍權,高如松的「成就」和「前景」卻仍舊十分有限。鎮北軍,顧名思義自然是鎮守在北疆的。以北疆的水土,一年能有一獲就要謝天謝地了;更何況大昭的軍制并非屯田,高如松雖能以軍權迫得鄰近郡縣的地方官向他低頭,于糧食一項也依舊不能自給,只能仰仗朝廷撥糧、或是私下派人到南方購糧。購糧需要錢,養兵更需要錢;尤其是高如松這種擁兵自重的,更需得花大力氣收買手下的將領,才能讓底下的人心甘情愿地跟著他。而高如松來錢的方式基本有二,一是以「北雁襲邊」為由向朝廷索要大筆軍費;二則是暗中同北雁走私互市、再派人到南方銷貨買糧。可這兩種做法卻都有著相當大的風險。如果朝廷手里沒有一支讓他甚為忌憚的衛平軍、又或在位的仍是那位懦弱無能的德宗皇帝,這樣做自然沒什么大問題;但蕭琰是個強勢的君王,雖然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而暫時選擇了妥協,卻不會容許他予取予求──如果容忍鎮北軍所帶來的損失猶勝于興兵將其剿滅,這位被稱為中興之主的年輕皇帝哪還有繼續妥協的道理?而這,無疑是高如松無論如何都不愿見著的。在不觸及帝王底線的情況下行事,結果就是他雖仍掌控著鎮北軍,卻無法如所期盼的那般日益壯大、直至能與朝廷抗衡……尤其蕭琰對邊軍撈錢、籌糧的方式十分熟悉,有的是辦法從各方面拿捏他、壓制他。而結果,便是高如松過得一日悶上一日,心中也不免生出了「還不如奮力一試、興許真能拿命搏個前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