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4
好的。 自覺和老妻說不通的太上皇仔細的琢磨了幾天,在龍舟過了黃河到達河北路大名府魏郡停船的時候,他等官家白天忙好了,于黃昏時分拉著官家一起逛魏郡。 御河從西南方向到東北方向延伸,正好半抱著魏郡,與馬郟河組成了入海的流路,又與多條支流組成了魏郡的水文。所以這個因為大宋收復燕云之地,疏浚北段運河而繁忙起來的魏郡,也是他們新運河在御河上的轉折點。 官家望著兩岸的河工帳篷,對于今兒看到的情況大致滿意。河工們的伙食、薪俸好起來,工程正常進行,才是開挖大運河的根本?,F在挨著高麗的是遼國,不是大宋,他們既不著急去攻打高麗,也不著急燕京到揚州的運河開通,慢慢來就好。 太上皇想著白天看到的那番熱火朝天、朝氣蓬勃的干活場面,也是心情舒暢。 那不是被官府逼迫著假裝表演給他們看的干勁兒,是真心實意的開心、激動、尊重兒子開新運河的命令,是發自內心的想要早日把南北運河疏通,造福自己的家鄉和大宋。 “魏郡挺好?!碧匣食烈髁税胩?,終究是沒有把話說出口。 官家瞅著親爹笑,直接問道:“爹爹有事?” 太上皇忍不住笑出來,兒子就是貼心。 “皇兒最近的功課做的如何?春秋戰國到大宋建國后的這段歷史可有精讀?” “回爹爹,孩兒把老師們吩咐的功課都做了,各個版本的史書也都讀完?!惫偌冶硎咀约哼@一路上非常的乖巧。 親爹很欣慰,繼續問道:“那你說說,從大周禮定天下,到春秋戰國的亂世,各家學術競相出世,再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原因何在?” 官家笑的一臉歡喜,朗聲答道:“大周禮定天下,是因為人族發展到了要和其他種族脫離開來,超越其他生靈和神靈的限制,自稱體制。春秋戰國的亂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因為亂世中人人都在迷茫,都在尋找破解之法?!?/br> “人心思安,天下一統成為大勢所趨。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是大功德。既然是一個國家,自然要遵守一個共同的制度和思想。然而因為春秋戰國的天下大亂,各方諸侯和諸生各執一詞,不聽朝廷號令,所以才有了‘焚書坑儒’的‘焚詩書,坑術士’?!?/br> 太上皇摸著胡子非常欣慰的點頭,兒子知道要統一制度和思想,很好。官家一通長篇大論娓娓道來,發現爹爹眼神兒夸獎,小得意的快樂。 華夏大地上的運河是從春秋時期就開始開挖。官家望著眼前這些在戰國時期幾國交界的河道,好像穿過了漫長的歷史長河,看到了諸侯爭霸天下的盛況,看到了荀子傳人李斯和始皇帝決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燒以外的諸侯史書”的亂世英雄風采。 諸侯爭霸是好事,有戰爭才有和平和統一。始皇帝統一天下也是大好事,可是這些到了儒生們的嘴里就是兼并天下,死傷無數。 始皇帝廢除諸侯分封制,置郡縣,徹底打破奴隸社會殘余,更是華夏文明的一大進步,可是那些儒生們偏偏反對說大周禮定天下···當克己復禮,分封親族為王。 始皇帝要修長城,修馳道,修靈渠,要打外族,要把原本六國的國主、家臣、死忠奴隸們都借機消耗掉,那些儒生們紛紛跳出來說他好戰,殘暴不仁,建議他“以德服人”。 厚今薄古,而不是以古非今。更何況被坑殺的那些所謂的“儒生”,大多都是一些坑蒙拐騙的方家術士、抱守殘缺的原各諸國家臣。 “孩兒記得中的一段記載,“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币彩蔷褪钦f始皇帝不光沒有動醫術、算法這些書籍,就連收上來的書也都留著沒有大肆燒毀?!?/br> 所以,后來的儒家文人給予秦始皇的評定是夾帶私心蓄意報復,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歷史。歷史浩瀚煙海,寫史書的人也是儒家人,后來的儒家更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內容。官家對此沒有任何異議,是人就有私心,這很正常。 太上皇嘴角微微抽搐,望向兒子的目光小無奈--兒子的大眼睛太亮太透,看待這些歷史上的爭執不帶任何感情和感觸。 “之所以‘焚書坑儒’一說能夠廣為流傳,并且為世人所接受,那就是有其道理。世人需要對曾經的歷史做一個結論,需要一個正邪和‘邪不壓正’的傳承?!?/br> 親爹細細的教導兒子,世上的事兒,沒有人關心真正的事實如何,這是常態不假。但秦始皇的這個事兒,它是必然和自然各種發展演變出來的,一個最合乎“天地人、情理法”的結果。這不是某個人或者儒家群體的私心,也不是無知的錯誤或者是非的顛倒。 更不是人類的“無情無義”。 官家乖乖的聽從教導,沉思片刻后很有體悟的說道:“孩兒明白了,謝謝爹爹的教導。孩兒現在站在兩千年后看到這些,和每個時期真正活著的人,是不一樣的。大道至簡,知易行難,人們只能在能力范圍內做出取舍,做出最好的選擇?!?/br> 太上皇很高興,兒子學任何東西都不固執己見,敞開心胸接納萬物之靈慧,這一點他也比不上。 “爹爹知道你認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不對。不過你也知道群龍無首的害處,各家學術紛紛擾擾,各說各話,朝廷總要有個說法。董仲舒融會貫通,百家歸一,取名儒術,雖然有其私心,但總體上還是維護了百家學術的要義的?!?/br> “再到五代十國武人亂政、民不聊生,太=祖皇帝建國后仰文抑武,出言‘皇家和士大夫共天下’,原因當然是更多,更復雜?!?/br> 官家安靜的傾聽,太上皇語重心長的和兒子講道理,要在大宋來一場‘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技藝大發展,這個他不反對,火器的功效他看在眼里。但是大宋的朝野上下面對“百家學術”,需要一個“群龍之首”。 就好像大宋需要一個帝王,而且只能是一個帝王一樣,多了社會就會失去秩序;就算是讀書進學也不懂這些大是大非,軍政大事的普通百姓,他們就會失去方向和目標。而我們給儒家占一個“群龍之首”的名頭,這沒有什么大不了。 官家點頭又搖頭。 繼續給儒家一個名頭他非常同意??墒侨寮矣行┤嗽谡垓v的那些儒釋道三家結合的理學,他非常的不認同。佛道兩門的出世理論,不應該牽扯進百姓生活、國家大事。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不是任由那些打著佛國、道門名義的人擺布的“木頭”。 “孩兒認為,儒家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