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1
個做老子的,幫他們將江山都打下來了,你這個做娘的,也將庫房塞得滿滿的,就這樣了,他們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朱元璋言語間頗有些調笑的意思,舒云也聽得好笑,說道:“國瑞你說得有道理,回頭啊,我就帶著他們跟著學,等到他們能獨當一面了,我也就能撒手了!”誰也不是工作狂啊,舒云當初也沒想到自個如今居然能做到這個地步,上輩子她可是對什么九九六是福報之類的言語嗤之以鼻的,大概就是因為到底是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個做老板的區別了!
朱元璋也是干脆地說道:“那敢情好,等回頭標兒能接手這個擔子了,咱們也老了,也該好好享受一下了!”
第40章 馬皇后
說是享受,實際上朱元璋最享受的大概還是工作!所以,之前那話舒云也只能當做是說說而已!
開過年之后,朱元璋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遷都之事。之前北元那邊又是接連戰敗,已經是大傷元氣,不得不退出關外,雖說名義上依舊奉至正皇帝為主,實際上私底下已經是爭得不可開交。
原本王保保算是最強大的一支軍閥,但是之前至正皇帝喊著要收復大都,硬逼著王保保與明軍作戰,雖說互有勝負,但是,敗了兩場,就差不多將之前攢下來的底子給折騰得快沒了。以至于如今北元那邊,原本一些已經失勢的貴族也開始躍躍欲試起來。至正皇帝自個手里頭也沒人,如今根本控制不住局勢,想要振作,也只能徒呼奈何!幾經打擊之下,已經是病得起不來了!
朱元璋對于未來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如今北元那邊,唯一還有點戰斗力的就是王保保,其他人在朱元璋看來,簡直是土雞瓦狗一般。朱元璋很想要招降王保保,可惜的是,這位雖說曾經擁立過至正皇帝家的太子,但是,他是真的對元廷忠心耿耿。
朱元璋其實并不忌諱招降蒙古人,或者說是漢化的蒙古人,只不過,大多數蒙古人在進入中原之后,他們的漢化并非文化上頭的漢化,而是沉迷于享樂,失去了原本的武勇進取之心,這樣的蒙古人,朱元璋也是看不上的。
朱元璋想要招降蒙古人,其實是為了利用這些人控制草原,歷朝歷代,草原上的胡族簡直就像是雨后春筍一樣,一茬一茬地往外冒。即便是原本的胡人政權進入中原之后,也要面臨草原上新崛起的胡族的威脅。就像是南北朝時代,北朝面臨的就是柔然、突厥的威脅。
到了元廷的時候,為了弱化草原上的威脅,元廷對草原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削弱政策,結果如今返回草原之后就很抓瞎了,嚴重的荒漠化讓這些原本就有些退化了的游牧民族不得不打成一團,占據更多的地盤,才能養活自個的部族。
在朱元璋的估算中,如果能夠用好那些蒙古降臣,那么,十年之內,他就能夠蕩平草原。
可惜的是,暫時來說,蒙古人里頭愿意投降的,多半是廢物點心,而蒙古人中的精英,卻是幾乎沒有愿意投降的。元廷統治中原百年時間,積累下來的仇恨實在是太多了,中間隔了累累血債,如果蒙古人如同當年的鮮卑人一般,順利通過聯姻通婚之類的手段,將蒙古人的血脈融合進漢人的血脈中也就算了,但是很顯然,蒙古人并沒有這個打算,他們一直想著的就是殺光漢人大族,讓普通的漢人永遠淪為蒙古人的奴隸!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望著漢人這么快就忘記之前的仇恨,對他們這些蒙古人網開一面,簡直是癡心妄想,如果說百年之后,還可以考慮,現在嘛,無非就是兔死狗烹的下場。
王保保實際上算是蒙古人中少有的親漢派,甚至就在十年前,他還是北方漢人地主的支持對象,因為作為地主階層,本能就對農民起義充滿了警惕心,所以他們對于席卷江南的紅巾軍沒有半點好感,恨不得親自下場鎮壓。
只不過,誰也不知道,元廷完蛋得這么快,才幾年的時間,就已經積重難返,到了如今這個地步,北方那些地主也只能趕緊止損了,要不然,就要迎來清算。王保保失去了這些人的支持,光是憑借著草原上的資源,王保保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雖說沒有蒙古貴族的配合,但是北伐的事情并沒有因此停下來,徐達在王保保那里吃了個大敗仗,要不是大明如今底子厚,還真是有些撐不起。
徐達也是人精,他如今已經是封無可封,順勢請罪,干脆就退居二線了,朱元璋也沒有治罪,還很是賞賜了一番,然后就另外派人繼續北伐。
北伐的事情,舒云插不上手,就算是想要動用什么經濟手段,現在也還沒有到時候,起碼要先等到蒙古人死心才行。
如今舒云正琢磨著植樹造林的事情,沒辦法,現在的京城就已經風沙很大了,元廷當年為了制約草原,放任草原荒漠化,沒有植被的覆蓋,沙塵暴這種事情就難以避免了,舒云上輩子幾乎沒怎么在北方生活過,這輩子也一直生活在南方,搬過來之后難免有些不適應這樣的氣候。
因此,雖說皇宮的選址和圖紙已經初步出來了,但是舒云琢磨著,現在還是先別急著施工,先將防風林搞起來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只是,她才跟朱元璋一提,朱元璋就是搖了搖頭,表示這事不能著急,維持現狀,著急的是蒙古人,他們草場荒蕪,能夠養活的人就比較少,回頭內亂只怕也是停不下來的,等回頭蒙古那邊也學會了固定風沙水土的手段,想要解決他們,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這個時代,跟朱元璋說什么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什么的,完全是對牛彈琴,舒云雖說有些挫敗,不過最終還是認了。好在朱元璋對這事也算是上了心,他原本打算在長安建都的,就是因為那里風沙太大,河流也開始干涸,土地漸漸荒蕪,這才放棄了這個打算,如今聽舒云說土地荒漠化是因為濫砍濫伐,水土不能固定,黃河之所以千年來不復從前的清澈,反而常有泛濫改道之事,也是因為水土大面積流失的緣故。
朱元璋在問過了欽天監之后,覺得這事似乎挺靠譜,因此已經打算回頭在河套地區植樹造林,等到回頭消滅了北元,直接就用那些俘虜去種樹,最好直接種到漠北去。
不過暫時來說,這事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現在的大明除了還需要維持幾支軍隊用于北伐之外,其實更多的精力需要用在恢復生產上頭。不真的到北方來,不知道這會兒北方情況已經這么嚴重了,民生凋敝。既然朱元璋如今不打算搞什么軍戶了,干脆一咬牙,直接將這些被荒廢的地方作為永業田賞賜給功臣,另外就是根據戰功賜給各級的軍士,這些退伍的軍士很多也不知道自個家鄉在什么地方,這些軍士直接被打散開來,分到各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