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0
城下屬的一個知縣,也就是紫云庵所在的清河縣,這是邑城的第一大縣,縣令乃李長卿。小小縣令為何敢只手遮天,為這樣一座暗娼之所保駕護航? 一則李長卿此人生平最是貪花好色,據說十歲便搞大了房里小丫鬟的肚子,也不知是名聲太壞以訛傳訛杜撰的,還是李長卿真的是天賦異稟。十二歲便開始不停的進出入花街柳巷、青樓楚館;十四歲開始在外搜羅美人,只要在大街上看見好看的,不管有無成親,不管是小姑娘還是大娘子,只要瞧上眼兒了必定想方設法虜了去,不過三五日便失了新鮮勁兒撒開手丟到一邊。據說他有一個莊子專門養豢養這些美人,里邊的人數堪比皇帝的三宮六院,那是環肥燕瘦、千姿百態。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之前搶的都是平民百姓,哪怕使陰毒手段弄得人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也無人敢上訴控告,只得打落牙齒往肚里吞。沒成想終于踢到了一塊兒鐵板,把武安侯為嫡子定的娃娃親媳婦搶走了。這位未來兒媳婦其實家境很普通,只是京城一個富商之女。富商年輕時在外行商時偶然救了還未封侯還只是一屆白身的武安侯,二人一見如故、相交甚歡,又得知府內都有一位身懷六甲的媳婦,月份也差不多,更覺得有緣。武安侯又感激人家救命之恩,遂提了若是一男一女便成就兩姓之好結為兒女親家,若是兩個男孩便拜為兄弟,若是女孩便義結金蘭。 當時的武安侯家中很是普通,對比二人的穿著打扮明顯富商家境更為殷實,不過一時感念提了這個話頭后也深覺有些莽撞。本準備描補說是玩笑之言,沒想到富商并未看不起衣著尋常的年輕武安侯,立馬取了貼身常年佩戴的玉佩交換信物。武安侯深受感動,本是人家救了自己,結果最后還舔著臉高攀,把貼身佩戴剩下的唯一一件比較貴重的東西交于富商,乃是一把精致小巧的匕首。如此便定了兒女親家。 沒成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再見時往年白身之人便成了高高在上、位高權重的武安侯,正風風光光帶著兵士受百姓們的夾道歡迎。光這個封號就知道這位掙下的軍功有多大,多受當今器重和厚愛。富商一看對方侯門高府,不敢再有攀扯之心,一邊為只有一面之緣的老友高興,一邊也歇了相認的心思,回去就安排獨女的親事,當年的約定只當是年輕時的戲言。 富商歇了心思,可武安侯還記著呢,當年要不是富商相救,哪有現在的滿門榮耀?;鼐┑谝患聝罕闶桥扇藢ふ乙晃恍諏O的富商,當年結親也離不開二人都是京城人士,嫡子現在還未說親就是念著當年的約定,為此也不知受了老妻多少埋怨。侯爺想找的人自然是輕而易舉,不過三日孫家大大小小的事便呈到武安侯桌前。 之后便是重提親事,哪怕孫老爺再三推拒,武安侯仍要信守諾言,還拍著胸脯保證未來兒媳嫁到侯府絕對不會受欺負。于是這二人的婚事便提到了日程,畢竟兩位年齡都不小了。只是侯夫人終歸是意難平,當年侯爺回來說到此事,侯夫人那是一百個愿意,畢竟是自家高攀,況且人家救了夫君性命,否則留下孤兒寡母如何是好??涩F下兩家翻了個個兒,而且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家世相差過于懸殊。侯夫人當然希望為嫡子謀一位名門閨女,自家兒子值得最好的,怎能配一階商賈之女,簡直是貽笑大方??赡筒蛔『顮攬猿?,只得同意,可對這樁婚事便沒那么重視,對未來兒媳婦便起了輕視不喜之心,認為對方故意仗著當年的恩情要挾自家。 所以得知未來兒媳婦竟然在大街上被人搶了去,侯夫人非但沒有擔心,反而松了一口氣兒,兒子終于不用再被這樁婚事拖累。 武安侯自然是忍不得的,直接帶著嫡子揣著長槍殺到李府門前,要他們交出李長卿,交出孫家女??蛇@孫家女也是個烈性的,被擄之后趁著李長卿不備,一頭撞到床頭,霎時血流如注,當場斷了氣兒。李長卿哪見過這陣仗,當時就嚇得那物事直接軟了下去。 父子二人只得了一具尸體,若不是鬧得厲害,李府都不會承認擄了孫家女。最后為了安撫武安侯一家,孫家他們壓根沒放在眼里,只得將最得寵的幼子李長卿流放外地,永世不得回京。 武安侯要繼續鬧,告到御前去,可有人求到侯夫人那里,侯夫人以武安侯府新貴扎眼,不可剛回京城就得罪勁敵,免得日后官場難行,連累兒女為由,勸說武安侯息事寧人,接受這個處理,都永世不得回京了,這懲罰夠重了。武安侯最后只能這般,沒幫老友為獨女報得大仇,武安侯心內甚是愧疚,不敢面對好友,兩家遂慢慢斷了來往。 說是流放,根本是李家托了關系將人放在邑城,過了風聲之后還謀了個縣令的差事。李家夫人心疼幼子,貼補了不少家當,李長卿只是換了個地方生活,還離了父母親長管教約束,更是如魚得水,絲毫不覺有何不適,安安心心在清河縣當了將近二十年縣令。 作者有話要說: 祝大家豬年大吉~~~ 第157章 佛門本是清凈地,無可奈何惹塵埃 縣令李長卿除了風流本性外,他少時敢在皇城根兒上、天子腳下那般做派, 自然是依托背后強悍有力的本家。李府乃當今元后之母的娘家, 與元后乃表姐弟的關系,真論起來太子該稱這位沒大幾歲的李長卿為表舅。 這李長卿又是老來子,自出生就是整個李府的寶貝疙瘩, 連素日里最為嚴厲的李老太爺都對老來子寵愛有佳, 這是他老當益壯的證明啊, 滿京城誰有他有福氣。闔府寵著、愛著自然就養成了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秉性, 又甚是喜愛美色,家里覺得他年紀小鬧不出什么亂子也就沒狠下心管教,誰知踢到鐵板,直接被逼發配外地。 后來武安侯因傷病去世,沒人再管著限制李長卿回京,李府老太太一封又一封書信召小兒子回京。結果這李長卿在清河縣待舒服了,已經成了紫云庵幕后的小金主,里邊的鮮嫩小尼姑基本都跟過他, 樂不思蜀死活不回京去。 待在清河縣有錢又能尋美嘗鮮, 上峰同僚都因著京城李家的勢力不敢多得罪他,處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李長卿又沒上進心, 也不爭政績往上爬,就準備待在縣令上不挪窩,別影響他尋美,又不是什么大毛病,男人們都懂。所以對這位貴公子那都是讓著、捧著, 他又慣會玩樂和做人,來邑城不到五年,各家各處但凡有點家世的人家都跟他稱兄道弟,好不親熱。 李家老太爺和老太太去世后,雖然當家大哥不似父母這般溺愛弟弟,可絕對堪比親兒子,逢年過節總不會忘了這位遠在外地受苦的弟弟,那是成車成車的好東西送著。外地再好,哪里能比的上京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