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
好。除了皇子面前有張案幾,每個學生都只有一個蒲團,勤奮好學點的就在自己腿上擺上幾張帛紙,那些王侯子弟大多不在此列,楚歸亦是。這次大講課主要以問政為主題,桓老先生就何為良政惡政引經據典、深入淺出,講的的確十分透徹。楚歸覺得這大講課倒很像后世的講座,請來某行某業德高望重、業務精通的專家之類就某個題目專門講座,只不過后世講座多數水分很多,這個大講堂似的講座,每半年有四五次,老師真正學富五車,學生也聽得十分認真,如此的大講堂倒真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也不怪這么熱鬧,連皇子都要甚而重之的全部列席。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恍然大悟的,像八皇子、九皇子這般大的小孩,也只能聽個云里霧里的。桓老先生提出了所謂良政,應吏稱其官,民安其業,遠近肅服,戶口滋殖(注1);又引經據典,逐條闡發一通。楚歸心思這當今天子真真是桓老先生教出來的學生,施政理念還真是如出一轍;但是這所謂太平盛世,更多也不過是生逢其時罷了,末代的君王徒勞其力,也不一定開創太平盛世,便要被戴一頂昏君的帽子,而三世君主,不一定多英明,便能坐享海清河晏,被后世歌功頌德,到頭來,便變成了所謂的命數,不可謂不可嘆可笑。人生其時,如大浪淘沙,被裹裹向前,一個人能做到的,有時還真沒法改變這個世界什么。楚歸覺得這桓老先生講的課也算講古了,終不過儒家經義,一家之言,雖然儒家經義的確是一門大學問。桓老先生點了皇太子發表自己的見解,太子起身向桓老先生行了師生禮,站到中間來,淡定從容道,“先生所言良政四條,吏稱其官,民安其業,遠近肅服,戶口滋殖,究其根本,卻在于民安其業。吏稱其官,導民以善,順時勞作,衣食保暖,方能安居樂業,戶口滋殖,則欣欣向榮焉。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安才能天下定,方是執政根本所在?!?/br>太子在眾人目光之下,楚歸也在人群中瞧著,只見這太子生得十分俊才,身材修長,正是十六七的少年模樣,但面容十分肅穆,一副沉穩老持的樣子。心道太子這一番回答中正仁和,不說十分伶俐,卻是很符合太子的設定的。至于這太子本人的城府與看法,卻是掩蓋得十分巧妙。七皇子劉暢在一邊道,“那依太子哥哥之見,以舉國之力,出兵北疆,靡費國力民力,使百姓不得安其業,可不是不應該的?!”七皇子母族身份尊貴,又兼年幼,向來受寵,但楚歸感嘆這再受寵腦袋的坑也不是這么個玩法啊,當今圣上定邊疆、通西域、伐北匈奴的宏愿已是開弓之箭,七皇子在這個節骨眼上針鋒相對,看似是給太子挖坑,但不管他這是啥意思,話一出口,他自己就早就在坑里了。楚歸就不明白了,這好端端的矜貴王爺不做,偏要和太子作對,你說你真有能耐把太子撬下來也就算了,可關鍵沒那能耐還自己出來當出頭鳥,真真是不給自己留后路,和未來的皇帝作對是沒絲毫好處的,楚歸真想以數千年來血的事實告訴這中二少年。雖說他向來也不喜七皇子的行事,但作為一個現代人,他還是很不希望自己的同窗,將來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此時五皇子劉黨道,“七弟此言差矣,北胡年年犯邊,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七弟不會以為胡人犯境,忍之讓之,便能兩相為安長久共存吧?!而通西域之好,不僅能見識化外方物,也能帶來食物和香料,讓百姓能過得更好?!?/br>五皇子劉黨和太子同年出生,和太子一直關系一直比較好,是典型的太子一派。五皇子、六皇子母族不顯,與太子年齡相近,關系也比較好,一直惟太子馬首是瞻,從這點上,五皇子、六皇子的選擇還是比較明智的。二皇子母親是秦貴人,三皇子母親是閻貴人,母族也算官宦人家,雖比不上陰、鄧大家族。二皇子、三皇子是太子兄長,又向來行事本分,雖與太子不是很親近,但也沒交惡之處。惟七皇子劉暢,母族陰家自開朝以來便風頭鼎盛,即使七皇子母親只是陰太后從弟之女,也因此緣故備受天子寵愛,故而行事比其他皇子少了幾分顧忌。桓老先生在座上咳嗽了幾聲,道,“諸位皇子說得都有道理,不過以太子之見最為上。天下以民為本,太子仁厚,是社稷之幸??!”說著眼光掃了一圈,竟點到竇篤問道,“王莽之亂時,安豐侯竇融聯合陵鄉侯梁統等人,安定涼州五郡,后邊胡擾邊,竇家多有戰功,你身為竇家后代,對定邊疆、通西域之事怎么看?”楚歸心道竇篤兄弟才來不足一月,這老頭至今第一次現身,便能認出竇篤來,看來人老心不老,實則心里都明白的很。竇篤被桓老先生點到,便有些緊張,他向來不喜讀書,面對夫子就有些發怵,更何況還是這么德高望重的夫子。讓他上場殺敵還可以,讓他出來回答夫子的提問,還當著這么多學生的面,真讓他緊張得幾乎同手同腳地站出來,人群中都發出了一陣陣低笑聲。竇篤笨拙地向桓老先生行了禮,抓了抓自己的腦袋,有些憨氣道,“學生愚鈍,沒諸皇子那般見識,只是曾見過那些胡虜犯邊時,燒殺搶掠,虜□□女,種種慘狀,令人憤慨。學生別的不知,只知為官為政,便要護我大漢子民安居樂業,護我大漢疆土不被侵犯?!?/br>桓老先生贊道,“大道至簡,你這孩子,一番赤誠!”接著又說了幾句,還未讓竇篤退回去,便看似隨手一指楚歸道,“你來說說,這為政之道,以民為本,該如何解?”楚歸本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看得正放松起勁,沒想這竇篤一起來答問,自己便暴露在桓老先生眼下了,而且竟還這么巧被點到了。他可沒準備先生會點到他,整個都是一副看八卦、想八卦的狀態,一時不禁也渾身一激靈。桓老先生沒讓竇篤回到自己位置上,竇篤便仍站在一邊,楚歸起身站在他旁邊,只看到竇篤想他擠了個幸災樂禍的眼神,楚歸偷偷回了他一眼,沒被先生發現。向先生行過禮后,楚歸答道,“這為政之道,以民為本,實乃是門大學問,學生粗淺,不得門而入,僅能于其他有些微薄見解?!?/br>桓老先生點點頭示意他繼續。“先生在為政之道上提了四條,吏稱其官,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