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72
舉奪冠之后,所有人都知道韓非的名字。在早幾年,秦國的學子是絕對不會參加辯論的,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屑于同山東六國相比較這種聽上去拙劣又高貴的理由,而是秦國根本就沒有能夠與山東六國一戰的士子。老秦無士子,這可不是胡說八道。文化上,他們應該算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了。然而,這情況在灞下學宮建立之后飛速地扭轉了。所謂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只要這些都跟上,再有一批并不蠢笨的學生,想要趕上山東六國的底蘊雖然還需要不少年,不過單純地想要在辯論上勝過他們,還是挺簡單的。第一年,灞下學宮的人雖然沒有奪得魁首,卻有一個好成績。第二年,他們開始有人名揚中原大陸。……等到今年,韓非子的文章憑空出世,在六國文化界就如同晴天霹靂,向眾人宣告,現在他們不僅有出色的學子,而且還有了出色的大師。那人的國籍這些學子是不管的,畢竟現在的學子都滿天下求學,與其說是國家培養了他,倒不如說是他的老師,他所處的環境培養了他,在哪個國家求學任職期間弄出了重大學說,就是那個國家培養他,這已經成為了共識。韓非成名的過程很簡單,秦國負責答辯的人觀點新奇,雖然像是法家的思想,又好像混合了儒家道家,但在這些熟讀經書的人面前一開腔,就發現這讓他們有點熟悉感的文章,其實并不屬于任何一家。當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樣精妙的言論,定然不能是臨時組織出的語言,肯定是有出處啊。然后就順理成章引出了韓非的等等篇章。炒到這一波,就算葉孤城不接著當推手,韓非的名字都將傳遍各國,因為這辯論會一年兩次,可以說是讀書人的盛會,現在的成名大師當年就是從這辯論會上出來的,可以說是最好的處子秀。接下來只要等待時間發酵,就可以變得越來越有名氣,五年之內應該就能算是法家大師了。但是不夠啊,葉孤城可沒有五年的時間給韓非等待。現在就要看朝廷的配合了,這年頭的讀書人大部分的志向就是進入朝廷,讓他們學說可以為當權者所用,這就證明了他們的能力,至于三請四邀進入學宮當祭酒,這待遇就更加了不得了。當韓非已經在讀書人中有名聲時,秦國公開宣布要用他的學說作為新的法家根基,簡直就是驚爆全世界。要知道,就算是學說再好韓非都是個韓國人啊,而且不是一般的韓國人,是韓國的宗室,你秦國喜歡招攬別的國家的人才著大家都知道,還能稱贊一句心胸寬廣,但如果用的人不僅僅是外國人,還是宗室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心胸寬廣可以解釋的了。不出所料,秦國朝廷上的族老集體反對,為了秦王的詔書,都要秦王收回成命,誰叫他是真的準備讓韓非的學說代替商鞅學說在秦國的地位,雖然都是法家,但是國本和一起其他國家不知道是不是心懷不軌的讀書人這能比較嗎?然而族老集體反對沒有辦法,因為以呂不韋為首的大臣是站嬴政的。在新政實施的時候族老就集體抗議過,但是抗議無效,更不要說雖然他們哭天搶地國將不國,但秦國卻是真的一天一天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飛速發展的經濟以及農業證明他們的方針是正確的。既然是正確的,那就接著實施下去啊。自從新政開始之后,已經有不少人認識到商鞅的那一套對秦國來說有點老了,在秦昭王時代商君書確實帶領秦國走向了興盛,但是現在,他們需要能夠跟得上時代的新學說,新方針。雖然不知道韓非的理念能不能支撐秦國走向真正的興盛,但是目前看來,好像也沒有比他的學說更加完整的,更加有實用性的學說了不是嗎?當然,韓非的也不能全盤照搬,還需要柔和與修正。這時候,朝廷上越來越多的儒生就起到了作用。但不得不說,比起較早的商君書,韓非的法家理念是他們可以接受的,果然不愧是荀子的學生嗎?受到過相對而言更加完整的儒家教育,不知不覺間儒家的部分理念融入了新法家中,所謂的學習不就是這么一回事?因為嬴政的推手,韓非的名聲更上一層樓,這時候大家就開始扒一扒了,比如說他是荀子的學生,原本回到韓國一心想要強國,但不知道為什么出現在了秦國。招賢令?懂行的人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招賢令雖然招賢,可沒有聽說過招別家的公子!更不要說當韓非的學說從秦國公布之后,韓國人并沒有什么反應,也沒有出面譴責韓非為什么不對自己國家獻上這等學說,這就證明,韓國早就知道他的存在,并且刻意無視了。讀書人八卦起來簡直就不要命,又有人開始回顧當年稷下學宮他越來越低的生活費,這些事情都是有跡可循的,然后回到韓國之后多次上疏卻不被重用。結論很明顯,這樣一個人才為什么會默默無聞多年,因為韓國不要他??!其他國家的人扒出來之后就不得不感嘆秦國運氣好了,撿漏小能手,自己國家不盛產讀書人,就去撿別的國家的,一撿一個準。然后就順便暗地里譏笑一下韓國,嘖嘖嘖,真不愧是韓國,干得這叫什么事!雖然山東六國都被秦國打得起不了身,但就算是輸也有個高低的,韓國這種天天大擺烏龍陣的,肯定被剩下五個國家恥笑??!聽說秦國新修建的正過去就是韓國的水工修建的,明明是能解決干旱問題的人才卻偏偏送到別的國家,是智障嗎?類似于上文的言論在各個國家之間傳遞。然后身為被簡陋對象的韓非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大學者。葉孤城:=v=計劃通!估計現在唯一不爽的就是韓王了,他才不相信韓非這么能耐,明明是自己不要的讀書人,跑到秦國轉一圈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人才!身為被譏笑的對象,他都要氣死了。韓國的朝廷鴉雀無聲,其實誰都知道,如果韓非真的有外面傳得那么能耐,自然是召回自己國家最好了??!但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人敢和韓王提這個問題。他既然那么相信自己的判斷,不停出昏招還不知悔改,起碼就證明了韓王是一個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執拗的人。這樣的人是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的,外國都譴責他一定不是因為他真的做錯了,而是因為秦國的陰謀。對了,還有韓非!如果說他一開始只是單純地討厭韓非,現在可以說是厭惡至極了,這人竟然串聯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