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8
豆絲更加是一半菜一半飯,很對大家伙兒的胃口。 況且吃完了這一缸子米飯之后,他們還能拿著搪瓷缸去打半缸子西紅柿雞蛋湯喝。 侯向群喝湯時都忍不住嘆氣,真是提前進入**社會了。 余秋也覺得這小日子不賴,沒rou有油有雞蛋也行。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歐諾 2瓶;磨磨嘰嘰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赤腳大夫實習 吃過午飯, 先前招呼他們去教室學習的呂老師又招呼還沒來得及安排宿舍的人, 趕緊去宿舍。 大家呼啦啦地返回教室, 拎著自己的行李箱跟包袱跟在女教師的后面,走到后排的平房。 屋子門開著, 里頭除了四張高低床之外,就是貼著墻壁的柜子, 連張寫字桌也沒有。 好在天花板上還吊著電燈泡, 余秋拉了繩子, 看到黃澄澄的燈光時,她終于吁出口氣。 不錯, 有燈就好。否則再跟在楊樹灣似的日落而息, 那可真夠嗆了。晚上其實更適合靜下心來好好學習。 跟余秋一個屋子的其他女赤腳醫生也露出了滿意的神色。 宿舍已經空了快一個月, 大家趕緊去平房盡頭的廁所打水, 過來擦洗床柜, 好趕緊將行李放下。 余秋看其他姑娘拿著盆出來, 這才懊惱自己沒帶盆。不知道醫院有沒有小店可以買。 對了, 買盆需不需要票???媽呀,如果這都需要票的話,她要去哪兒弄票? 侯向群等人也在男廁所里頭打水搞衛生,見到余秋,他立刻抱怨了一聲:“媽的,衛校居然還是旱廁?!?/br> 赤腳醫生們趕緊看廁所,集體發出不滿的噓聲。 天吶,這種天氣居然是旱廁, 簡直惡心死了。 每天早上都有人過來,清理廁所也不行。一天可有24小時呢,他們怎么能夠忍受得了? 戴眼鏡的李偉民更是嘀咕起來:“衛校這么不講衛生,怎么不怕傳播疾病啊。上還講,搞好廁所衛生問題,是醫療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br> 其他人紛紛附和,集體表達對旱廁的看不上。 余秋在邊上側過頭,沒有接眾人的話。 不是他們說的不對,而是如果她沒有記錯的話,好像當地各個大隊之前用的都是旱廁吧。 一個多月前,楊樹灣大隊率先開始旱廁改水廁,后來過了半個月,其他大隊的書記陸陸續續前來參觀,然后才在全縣推進了這項工程。 估計大家伙兒用上水廁還沒幾天呢,現在已經集體不遺余力地表達實力嫌棄了。 人類可怕的虛榮心啊。 “我跟你們說,以后不管誰用的廁所,趕緊沖洗干凈啊。不然這味兒誰受得了?” 侯向群滿臉嚴肅地強調,“這是對自己跟他人負責,這是我們用行動來實踐醫療衛生理念?!?/br> 他振臂一呼,眾人紛紛響應,立刻達成了組建班級之后的最強共識。 余秋看著蹲坑皺眉頭:“恐怕沒辦法沖?!?/br> 旱廁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二級坑,水沖下去以后并不能帶走里頭的東西。 除非在旁邊再挖一個大的化糞池。 “瓦甕,裝瓦甕啊?!崩顐ッ窳⒖虖娬{,“這么基礎的事情,他們怎么想不到???” “裝了瓦甕也沒水沖吧?!痹∞p的女赤腳醫生皺眉頭,“難不成大家輪流排班去河邊挑水?” 李偉民不以為然:“不是有自來水嗎?直接用自來水沖就好了?!?/br> 眾人集體噤了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覺十分之rou痛。 天吶,自來水哎,居然用自來水沖廁所,真是心肝rou都痛。 “其實未必需要自來水?!庇嗲锴迩迳ぷ?,“衛校就連著醫院,醫院每天有大量布草也就是手術巾單床單被套還有病號服什么的需要洗滌,用過的肥皂水就可以引過來沖廁所?!?/br> 眾人來了精神,立刻嚷嚷著要找衛校領導,解決廁所的衛生問題。 他們還沒有商量出個章程來,周老師就過來喊人:“走走走,跟我上醫院去,帶你們看看病人?!?/br> 說著,他也不等大家應聲,直接大踏步往前走。 眾人面面相覷,趕緊跟上。 說實在的,比起坐在課堂里頭干巴巴地聽上課,顯然是臨床帶教更加有吸引力。 先前領著他們進行政治學習的呂老師從教學樓里頭出來,見狀立刻喊:“周醫生,他們中午要上課的,政治學習是靈魂,時刻不能放松?!?/br> 周醫生頭也不回,只揮揮手:“曉得咯,機會難得,讓他們多見見。病人又不會按規定來生病,能見識一個是一個,省得以后他們心里頭沒數?!?/br> 呂老師滿臉嚴肅:“這個不行,政治教育一天都不能松,不然他們就是學出技術來了,也不肯實心實意地為貧下中農服務,只愿意天天穿著白大褂當大醫院里頭的醫生。這跟我們培訓赤腳醫生的宗旨不相符?!?/br> 余秋在邊上低著腦袋,心中暗想,農村想要留住醫生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人先談衣食再說更高的追求。 旁的不講,就是一天三頓都如他們今天中午吃的一樣,他們這幫赤腳大夫也更加愿意留在縣醫院。 哈,大醫院待遇好技術水平高,生活與職業追求都能得到滿足,是人都會用自己的腳做出選擇。 “哎呀呀,呂老師你想太多了?!敝茚t生不得不回過頭安慰衛校老師,“他們都是紅五類家庭出來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擔心什么呀?” 呂老師仍舊板著臉:“不行,教育不革命,就是貧下中農子女也會出修正主義。以后都成了白面書生,一個個全都不愿意下田下地了?!?/br> 余秋暗地里挑眉毛,感覺呂老師說的其實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醫療改革專家幻想可以為貧困偏遠地區培養他們自己的醫生,用鄉土鄉情留住一生,事實證明基本上都是想當然。 要培養醫學生起碼得上醫學院校吧,去大城市上過學見識過城市的繁華之后,誰愿意再回貧困落后的家鄉?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畢竟舞臺有多大,人生才有多大的希望。這些醫生的父母家人都不愿意他們留在條件艱苦的農村。辛辛苦苦上了一遭學,最后還要回鄉下,那上學有什么意義? 包括在她穿越之前,國家已經開始培養的農村定向醫生,結果也不容樂觀。在學校的時候,學生就已經開始后悔,等到畢業之后,大家更是想方設法違約,留在城市工作。 各地為了強行留住定向培養醫生,花樣百出,不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