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9
奮,拉著扶蘇的手表示他們以后要多踢聯誼賽。 對手,還是水平差不多的有搞頭! 扶蘇微微一笑,爽快地答應了燕太子丹的邀請。 接下來幾天,嬴政手底下負責處理間諜問題的人陸續截到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密信,內容還都差不多。 經過反復研究,負責處理間諜問題的人才確定這些信上沒什么暗語,確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他們拿著信去詢問嬴政該怎么處理。 嬴政看完信上的內容,覺得這批細作很不錯,想象力特別豐富,很懂得大膽假設。 他讓人別攔著這些密信,還要適當地給予他們一點幫助。 繼燕國細作通信渠道受到秦國官方保護之后,韓國細作的通信渠道也被納入保護行列,燕太子丹已經歸附秦國、正積極給秦廷出人出力的消息不脛而走。 到年底,這個消息不僅在韓國境內遍地開花,也跟著各國細作傳遍六國。燕王從細作那邊得到這個消息,原本只有五分的懷疑馬上成了八分,氣怒之下捂著心口病倒了—— 他的兒子怎么這么糊涂??!秦國給他再多好處,能比得上自己當一國之王嗎!秦國還沒給他封爵,他怎么就上趕著替人家辦事了! 這個消息對燕王來說刺激很大,對其余五國來說也不算小事。 燕國太子都那樣了,燕國估計靠不住了,他們直接少了一個可以聯合的盟友!雖然燕國窮了點,平時只會跟著吆喝,可好歹也是一起走過那么多年風風雨雨的老朋友,你怎么偷偷跪了? 在各國強烈譴責燕國的同時,離開咸陽數月的鹽官終于風塵仆仆地回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燕太子丹:球場上的事,怎么能說是叛國?他們根本不懂鞠球愛好者純粹的愛! 燕太子丹:玩政治的心都臟! 扶小蘇:對的對的,他們心臟! 第47章 習作 鹽官出發前,嬴政對他說過這樣的話:不管怎么整,年前你得給我把新鹽整出來,別耽誤我兒子手底下的人腌豬rou。新鹽整不出來,你也不用回來了,這事自己看著辦吧。 原話當然不是這樣的,不過鹽官聽著就是這個意思。 于是鹽場邊建邊實踐那曬鹽之法,曬到冬天太陽不好了,鹽官還看著曬鹽之法確有成效,明年早點開始曬應該可以讓全國人民吃上便宜鹽巴,當即叫人拿半成品去煮了一把,趕在云陽縣那邊殺豬之前把新鹽給整了出來。 甭管中間是曬是煮,反正新鹽是出來了,明年明顯也能達成朝廷下達的生產指標,鹽官便讓人把后頭的鹽也加工一下,自己帶著幾車新鹽回咸陽報喜去了。 和新紙送進宮的過程一樣,幾車新鹽在宮門前被掀開遮蓋的布閃亮登場。 這雪白雪白的鹽,一開始大伙還以為是面粉,挺疑惑鹽官怎么專門往宮里送面粉來著。 人宮里不是早吃上面食了嗎? 等走近一看,就發現這不是面粉了,比之面粉,新鹽明顯要更顆粒分明些。 在禁衛檢查那幾車鹽時,又有人找鹽官嘮嗑,問他這是什么。鹽官笑著給他們捻了一小把,說道:“您嘗嘗就知道了!” 好奇心重的人接過一嘗,果然知道了,這是鹽巴??! 鹽巴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發現哪兒有,采集起來還是蠻方便的;若是不能直接采集到,還可以把鹽煮出來,這些大伙百八十年前就會了,為什么要大張旗鼓送進宮去? 鹽官自然又稱職地吹了扶蘇一把,說這是天上的仙人覺得大秦鹽不夠吃,特地教會他們公子怎么制這種新鹽。 有了這種全新的制鹽之法,他們大秦百姓再也不用緊巴巴地省著用鹽了,趁著現在地里還有青菜,可以多腌一些留到最冷的時候下飯用! 換別人說這種話,大伙是不會信的,鹽官說不就不一樣了。 要知道一般來說吹啥不能吹自己干活快,否則回頭上頭把你的生產指標往上一提,你哭都沒地方哭! 所以,鹽官敢這么夸下???,說明這新的制鹽之法確實效率高、產量大! 得知這么個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消息,許多人都不再多留,迫不及待地和親朋好友分享去了。 鹽官帶著新鹽去求見嬴政。 嬴政對鹽場那邊的效率挺滿意,想到出主意的人是扶蘇,這新鹽歸根結底還是扶蘇的功勞,嬴政就更滿意了。 他讓鹽官把剛送回來的幾車新鹽送去扶蘇那邊,接下來產出的新鹽優先供應咸陽,多余的可以勻給云陽縣,這兩處的鹽價先降個一半。 別的地方得再等等,等明年產量真正出來再說。 鹽官奉命去給扶蘇送鹽。 扶蘇捻起一小撮鹽看了看,發現新鹽做得還挺精細,顆粒小,還白得晶瑩剔透。 扶蘇叫人留了一車,分送到相熟的人家去,其他的送去云陽別莊那邊讓管事分配下去。 鹽場那邊產出的新鹽陸續押運回京,咸陽城和云陽縣的百姓們第一時間發現鹽價的變化。 鹽這東西,一向是由朝廷負責采集、朝廷負責售賣,售價也由朝廷來定。 為了讓百姓能用得起鹽,鹽價向來定得不高,只是對于許多人來說,只要是要花錢買的,那就是稀罕東西,大多舍不得買太多,平日里自然也都省著用。 聽說鹽價降了一半,很多人都不太相信,等有人用半價把鹽買了回來,他們才紛紛出門去買鹽。 隨著新鹽走遍千家萬戶的,自然還有仙人給扶蘇傳授新鹽制法的傳言。 比起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的新紙,新鹽和百姓的生活更加貼近,每家每戶吃飯吃出了滋味,免不了都要提一句他們那位據說是仙童降世的公子扶蘇。 鄰縣看到云陽縣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都恨不得扶蘇也到他們縣里也住上一年,他們縣里也有竹子、有蘆葦,更不缺石頭,公子怎么就不來他們這邊看看呢? 相比鄰縣百姓的淳樸期盼,那些隨著俘虜們潛入云陽縣的細作感覺自己每天都過得水深火熱。 他們潛入云陽縣以后,發現云陽縣的鄉野村夫都識字,時不時還在田間陌上對唱一首詩謠,詩謠里蘊含許多農學道理! 冬天了,田里沒什么活,他們就在家帶著兒女們練字,云陽縣最窮的人家家里都備著竹紙,雖然是造紙作坊那邊整理出來廉價賣給他們的瑕疵紙,不過不影響書寫! 這也就算了,縣里的隸卒讓他們努力干活,爭取早點轉為正式居民,好攢些錢買草紙擦屁股!他們還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竹篾茅草傷屁股,還是草紙好用,只要花一點點錢,就能享受大王也在用的草紙! 接著隸卒們自然又是一通無腦吹,說他們大王多么心系百姓,連上廁所都不忘為他們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