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
” 公子笑了笑。 日光和煦,雖傍晚風涼,但甚是舒服。我跟在公子后面,看著沈沖的背影,心滿意足。 年紀相仿的人之中,公子看得上的人不多,沈沖是其中之一。且二人是表親,比別人熟識,說起話來從不拘于小節。 托公子的福,沈沖也認識我,知道我的名字。 從前他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時常趁著課間閑暇到他那邊的院子去,與他偶然遇見。 我假裝出神地賞花或者觀鳥,或者捧著一本書在廊下看。他經過時,總能認出我。 我抓緊時機,問他這是什么花木,或者談起書中某句經典的釋義,沈沖總是耐心地解答,似乎在對待一個勤奮的學生。 一次在桓氏和沈氏兩家的聚宴上,我聽沈沖向大長公主說,想不到公子身旁的侍婢也這般愛好學問,實乃桓府幸事。 公子聞言,露出詫異之色,而我則一臉平靜,心里美滋滋的。 可惜兩年前他當上助教之后,身邊總有陳昱這樣一臉嚴肅的老叟,我就算再強行與他見面,也說不上話,甚是無趣。 如桓瓖一般,沈沖也問起了公子與謝浚會面的事。 如我所料,公子對謝浚稱贊不已。 而沈沖聽罷,一笑。 “聽聞謝公子父親身體不好,他此番回京,當是要逗留許久。不過秦王那邊如今也閑了下來,他離去無妨?!?/br> 公子聞言,露出訝色:“閑下來?秦王不是正在平叛?” 沈沖亦露出訝色:“你不知么?” “知道什么?” “陛下要將秦王調往羌部,河西的戰事,恐怕要交給秣陵侯荀尚?!?/br> 公子聞言,目光定住。 作者有話要說: 這個文原本是按3000字左右一章的量寫的,為了分章自然些,以后還是每天分兩次更新吧,早八點和晚八點各一次。 另外,謝謝各位熱心捉蟲的大大!這個文大修過幾次,留下很多蟲子,鵝眼昏花有時實在是捉不過來…… ☆、沈沖(下) 沈沖的父親與眾多重臣來往密切,且時常在沈太后面前轉悠,消息自是靈通。 當然,大長公主是皇帝的親姊,宮中的事更沒有她不知道的道理。我想了想,大約是她了解自己的兒子,故意不讓公子得知。 事情須得從秦王平叛說起。 河西的戰事,秦王本打得十分順手,眼看著便要將叛黨剿清??稍谶@時,朝廷突然令秦王向西南抵御羌人,另封新到任的涼州刺史荀尚為征西將軍,假黃鉞,都督涼州諸軍事,率涼州之兵繼續征討禿發磐。 桓府的奴婢們都是見過世面的,這個消息當了好幾天的談資。 西南羌部,幾年前已被驅出八百里外,何來抵御,說到底,是朝廷不想將功勞給秦王。 秦王是先帝最小的兒子,今上的幼弟,年方二十四。雖是年輕,但在一眾宗室之中,秦王最為善戰,曾在征越滅楚的諸多大戰中屢立奇功。 這并非好事。 當朝重宗室,高祖仿效古制,將天下分封給兄弟兒子,藩衛京畿,以防大權旁落??傻搅私裆系腔畷r,各地藩王已勢大,漸成朝廷心病。如秦王這般,朝廷雖是倚重,可防范之心更甚。故而,在他將要再立大功之時,及時換了人。 此事發生之時,堪堪就在公子與謝浚見面之后的第二日。雖然詔令還未下,但許多重臣貴胄已經知道了原委。 “臨陣換將,兵家大忌?!惫影櫭?,道,“只怕殘匪得以喘息,前功盡棄?!?/br> 這日天氣晴好,放學之后,公子和桓瓖來到城陽王府中,在他的園子里賞玉蘭。 “怎會盡棄?!被腑嵅灰詾槿?,“在朝廷眼中,秦王可比殘匪要緊得多?!?/br> “這便是不妥?!惫拥?,“若論養兵自重,梁王、趙王、豫章王、會稽王等比秦王更甚,而朝廷只患秦王?!?/br> 桓瓖道:“你也知秦王功勞最大但兵馬最少,不動他動誰?” 正在畫蘭花的城陽王不緊不慢道:“還有一事,你們三人想來不知?!?/br> “何事?”公子問。 城陽王不答,卻忽而轉頭,看向我:“霓生,你看這蘭葉是濃些好還是淡些好?” 我看了看他的畫,道:“殿下畫的既是玉蘭,自是淡些好看?!?/br> 城陽王頷首,提筆在蘭葉上添了色,對公子道:“我看霓生甚是懂畫,不若你將她給我,我另賜你兩個美婢,如何?” 公子無動于衷:“殿下還是先說說宮中何事?!?/br> 城陽王道:“父皇還未定下人選之時,太子曾向圣上請戰,圣上未應許。而后,太子回宮飲酒,將寢宮砸了一遍?!?/br> 公子和桓瓖皆詫異。 “哦?”桓瓖笑了笑,“太子么,這也不是頭一遭?!?/br> “這還不止,第二日,太子與三皇兄到苑中騎馬,太子教三皇兄去父皇面前替他求戰,你們猜如何?他竟也真去了?!?/br> 公子問:“而后呢?” “自是被父皇訓斥了一頓?!?/br> 我在一旁研著丹青,聽到此處,忍不住看了他們一眼。 這個太子,說起來,跟我還能扯上一點關系。 當今皇帝,別處建樹無多,生兒子倒是在行,有十七個。他立過兩位皇后,后宮的寵妃年年翻新。太子的生母荀皇后,就是當年連累我入獄的袁太后和袁恢的外甥女。 當年袁氏雖可一手遮天,但終究要臉,沒有讓自家的人繼續當皇后。當然,肥水也斷不可流了外人田。荀氏與袁氏同出河北,乃是世交和姻親。袁太后主事,將外甥女荀氏立為皇后,荀皇后的兒子立為太子。 袁氏自以為從此可高枕無憂,然而樂極生悲。 荀氏和袁氏一樣,本就是重臣。兩家雖關系密切,但先帝時袁氏獨大,已是嫌隙漸生?;实劾^位后,對荀氏甚是優待。荀后的父親荀康官至太尉,包括荀尚在內的幾個兄弟亦加官進爵,身居要職。袁氏最后倒臺,荀氏乃是出了大力。 荀氏雖取代袁氏,受盡皇恩,但荀氏比袁氏懂事,得勢之后,對皇帝俯首帖耳,忠心不二??上?,也并非萬全。 太子雖立儲多年,但性情暴戾,無論朝野,都不太喜歡他。而自從皇帝幾年前立龐氏為后,朝中便有了廢立太子的流言。不過太子前世修了福,他的兒子名邕,敏而好學,頗受贊譽,甚得皇帝喜歡。前年,皇帝將他立為了皇太孫。 皇帝的目的甚為明確,長幼有序,古來廢立乃撼動根基的大事,不可輕率。太子立了多年,雖不討人喜歡,但終究是嫡長。為長遠計,皇帝想傳位給皇太孫,便須得先留住太子。 龐后育有二皇子平原王,同為嫡子,離太子之位不過一步。不過龐后和平原王一向順從老實,似乎無心爭位。尤其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