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0
還有一類,則是留中。 暫時不適合辦,或者暫時拿不定主意,乃至暫時不想辦的那些奏折,都分在這一類。他們會暫時被壓在這里不做批復,等待著將來某一天忽然被想起來,或者就此被淹沒永遠不見天日。 張文騫這個案子審到這一步,接下來的任何處置都必須慎之又慎,太皇太后暫時無法決定,只能將奏折統統留中,然后收到更多的。 近來朝中只有這么一件大事,余者也沒什么需要她親自批復的了。太皇太后不愿再想此事,放好奏折之后,便從位置上站了起來,吩咐道,“去坤華宮?!?/br> 張太后帶著小皇帝住在坤華宮,除了每天早朝會跟著太皇太后一起出現在朝臣面前,彰顯存在感之外,其他時候都表現得很安靜。 這讓太皇太后很滿意,年初時因為顧錚那封奏折而生出的惱意早已散了。 此刻看著小皇帝在小宮女和小內侍的陪伴下在中庭奔跑玩耍,看起來健康結實,她不由滿意地點頭,對張太后道,“你把皇帝帶得很好?!?/br> 可惜啊,這個孩子太小了,要等到他能夠承擔起這份擔子,還需要至少十幾年。 大權在握的時候太皇太后會生出一種荒謬的念頭,好像十幾年時間彈指而就會過去,她必須要將手中權柄交出,不由得生出幾分不舍不愿。然而在眼下這種慘淡的現實里,她又會疑心自己根本堅持不了這么久。 此刻,她看著眼前健康活潑的孩子,萬千復雜的念頭紛紛閃現又漸次熄滅,最后只剩下一個越來越清晰:無論如何,當日既然是她選了這個孩子,總要替他看著這大楚江山,將來完完整整交到他手中,否則,有什么面目去見地下的列祖列宗? 無非是拖而已。 “拖”字訣,就是太皇太后最終想出來的辦法。既然不知道該怎么解決,那就讓這件事先掛在那里吧。暫且不去管它,將來若是局勢變好,有了機會,再去處置。若一直如此,到了不得不倚重江南那邊時,主動將此事揭過去也算是個示好的方式。 于是第二日,太皇太后缺席了早朝,據說是身體微恙。 因為自己暫時不能理政,太皇太后下旨將參政知事顧錚重新召了回來,一應朝政事務都交給政事堂來辦,有不能決定的大事,再遞上去給她。 太皇太后擺出這個態度,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并沒有人去追究。 而召回顧錚的提議也并沒有招致反對。 抓捕監-禁欽差的人是張文騫,周有霖身上的罪名也就洗脫了。雖說因為案情尚未塵埃落定,對他的處置也還沒下來,一時半會兒無法官復原職,但周有霖卻已經被無罪開釋。既然他是無辜的,那么跟他通信的顧錚,自然也就不再有嫌疑。 政事堂本來有四個人,汪同牽扯進了案子里,暫時不便繼續回到朝中,太皇太后又抱恙無法理事,讓顧錚回到政事堂,也是應有之義。 顧錚在家接了這份旨意,將禮部的宣旨官送走,拿著圣旨回到后面的客院之中。才進了門,就聽見屋里的兩人調侃道,“恭喜顧參政再回朝堂?!?/br> “旨意之中絕口不提安陽縣之事,恐怕暫時要將案子擱置了?!鳖欏P將圣旨放好,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來,不由輕輕一嘆。 周有霖安慰道,“其實這已不錯了。我原以為養壽宮一位深宮女子,一旦感受到這股來自朝堂的壓力,便會六神無主呢?!逼扔趬毫ψ龀鐾讌f,跟江南那些世家大族媾和在一起,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那你就小看咱們這位太皇太后了?!鳖欏P道,“當日她能頂著滿朝的壓力要立一個尚在母腹之中的孩子,便可看出端倪?!?/br> “那又如何?”坐在周有霖旁邊的人尖刻一笑,“到底還是無法可施,只能拖著罷了。枉費我等在江南籌謀了那么長時間,什么都替她準備好了,這最后一步就是踏不出去?!?/br> 顧錚臉上的笑意淡下來,道,“此事暫且緩一緩,再等機會吧?!?/br> 周有霖也拍著他的肩膀道,“此事之難,禮臣兄也不是第一日知道。本來也沒想過一蹴而就,如今不過是少許挫折,也在預料之中,還當放平心態才是?!?/br> 那人哼了一聲,不再說話。他身材清瘦,眉頭微微皺著,一看就是個端嚴冷酷之人,目光卻是清亮的,腰背挺直,顯出十分精神,卻正是當日被亂民圍在府衙之中,最后幸運被營救出來的瑞州知州唐禮臣。 經過那件事之后,他被貶官還鄉,誰能想到,他卻輾轉去了江南,而后又乘船悄無聲息地回到了京城? 顧錚說事情已經比自己設想的好,并不是謊話。但也不能不承認,太皇太后最終做出的決定,讓他有些失望。為上位者,既無才能又無決斷,還不能信任下面的人,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都不免少了幾分意思。 難道這就是女主當政的弊??? 這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顧錚卻忍不住想起了另一個女人。 雖然彼此的交情不深,接觸也不多,賀卿大部分更顯得無爭無求,但她無疑還是給顧錚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她的眼界和果決都令人贊嘆,以至于明知道不可能,但顧錚還是忍不住想,如果身處那個位置的人是她,又會有什么不同? ☆、第48章 籠絡人才 太皇太后這一“病”, 就病了整整一個月。 這一個月里, 江南那邊終于對這個在京城審理的案子做出了回應。就跟大部分人設想的那樣, 他們先是矢口否認此事,而后又表示這件事他們并不知情, 或許是下面的刁奴自作主張,還主動推出了幾個分量不低的替罪羊,痛心疾首地請朝廷處置。 唱念做打,將一出戲唱完整了,也算是給太皇太后遞了一架梯子,只要她順著臺階走下去,此事自然也就能夠翻篇了。 但顧錚固然是不打算繼續抓著這件事不放,卻也不打算那么輕易就將之了結, 于是在朝上當著眾臣的面據理力爭,認為既然已經追究到了此事的真兇,那就必須要他們將這些年貪墨的錢糧和稅銀全都吐出來。 然后他給所有人算了一筆賬。 這筆錢的數目, 大到了上到太皇太后, 下到文武百官都不能忽視的程度, 尤其是戶部那些官員, 眼睛都綠了。有了這筆錢,他們能做的事情又多了不少,自然舉雙手贊成顧錚這項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