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94
今,怕要令阿母失望了?!?/br>劉太后搖搖頭,沉聲道:“我并未失望?!?/br>秦璟直起身,靜聽劉太后教誨。“阿子揮師掃北,蕩盡賊寇,恢復漢家,我欣慰尚且來不及,何言失望。“但……”“上天之意,非人力可更改?!眲⑻罄^續道,“阿子既有決斷,自當義無反顧。我同你阿姨這般年紀,何事未曾見過?”秦璟沒說話,許久方才點頭。“阿母,阿兄送來書信,諸事俱已齊備。明日,我既命人送阿母阿姨往朔方?!?/br>劉皇后和劉淑妃都清楚,這一別很可能成為永訣,眼圈不禁泛紅。閉上雙眼,仍止不住淚珠滾落。“兒拜別阿母?!?/br>秦璟再行禮,額頭觸地,久久不起。回到光明殿后,很快宦者來報,壯武將軍染虎請見。秦璟稍一沉吟,宣其入殿。“陛下,”染虎入殿之后,俯身在地,鄭重道,“仆有一請,請陛下恩準!”秦璟看向染虎,道:“起來說話?!?/br>染虎沒有站起身,僅僅抬起頭,右臉橫過兩條刀疤,一條明顯是新傷,傷口皮rou外翻,尚未結痂。“請陛下聽仆一言,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一旦長安不可守,仆等愿護陛下往漠南!”秦璟坐在屏風前,良久沒有出聲。晚霞聚于天空,一只黑鷹飛入殿內。秦璟的背影映在屏風上,久久不動,仿佛凝成一尊雕像。太元九年,六月,劉太后和劉淑妃喬裝改扮,由甲士護送,北上朔方。同月,漢軍攻破咸陽郡,頓兵長安城下。第三百二十二章長安長安歷史悠久,始建于西周。周文王時建酆京,周武王時建鎬京,后世合稱為酆鎬,是為周朝國都,也是華夏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城市。經過西周的強盛,東周逐漸走向衰弱。前期春秋爭霸,后期戰國征伐,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定都咸陽。長安成為秦都的一個鄉聚,是秦宗室長安君的封地。秦二世而亡,楚漢爭霸,漢高祖擊敗西楚霸王,定鼎中原。西漢立國,定都長安。漢高祖命丞相蕭何主持營造都城,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長樂宮,后又建起未央宮。至漢武帝時,西漢國力達到鼎盛,先后修建了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并在城西擴建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別宮等。東漢末期,群雄并起。三國之后,西晉短暫統一。永嘉之亂后,五胡內遷,竊踞中原,長安先后被幾個胡族政權占據。東晉時期,氐族實力一度強盛,建制稱帝,以長安為都。秦氏塢堡異軍突起,先下鄴城,后下長安,驅逐慕容鮮卑和氐人建立的政權,統一北方。秦氏同樣選擇定都長安,在桂宮的基礎上重建宮室,并在城內建造坊市。長安氣象日漸恢復,都城人口逐漸增加,但因多年戰亂,北方人口銳減,這時的長安城,同兩漢時期仍有不小的差距。秦氏入主長安,決意大力發展生產,奈何天災人禍不斷,北地谷麥連年歉收乃至絕收。雖有南地和西域運來的糧食,想要支持幾十萬大軍的口糧,還要賑濟國內災民,實是捉襟見肘,一日比一日困難。桓漢軍隊大舉北上,連拔數城,自身的戰斗力是一則,秦兵缺糧、軍心不穩又是一則。如果不遇連年天災,秦國糧食充足,桓容絕不會輕易北伐。即使他想,郗愔和謝安也不會答應。秦國缺糧,將士和百姓都吃不飽,軍心不定,人心不穩。遇大兵壓境,勝利的天平自然會漸漸傾斜。如果秦國不缺糧,將士百姓都能豐衣足食,論個人的戰斗力,實際上高于桓漢士兵。尤其是秦國的騎兵,橫掃漠南,驅逐賊寇,實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桓容鐵了心要打,倒也不是不可以。但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傷亡必定會幾倍甚至幾十倍上升,到頭來分出勝負,卻是漢室實力大損,予外族可趁之機,重演永嘉之后的慘禍。“天命嗎?”立足長安城下,桓容難言是什么心情。喜悅?還是摻雜幾分苦澀?為恢復華夏,南北必須統一。為償僅有的一點私念,他同秦璟曾于帳下定約。時至今日,事到臨頭,他又變得不確定。將心比心,換成是他,真能拋下一切?桓容握緊佩劍,用力的咬牙,嘴里嘗到更多苦澀,隱隱夾雜著鐵銹的滋味。“陛下,桓刺使已至帳前?!?/br>“阿兄到了?快請?!?/br>思緒被宦者打斷,桓容打了個激靈,用力拍了下臉,逼自己拋開紛雜的念頭。這一幕恰好被入賬的桓石秀看到。桓刺使詫異的挑了下眉,拱手行禮之后,好奇問道:“陛下可是有煩心事?”“確有?!被溉輿]有否認,卻不打算詳敘,而是鋪開輿圖,指著圖上長安的位置,道,“阿兄,長安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城內將兵能征善戰,且有數萬青壯可以征召。如要強攻,死傷定然不小?!?/br>談起攻城,桓石秀立刻嚴肅起來。“陛下所言甚是,要下此城,需得從長計議?!?/br>賈秉請見時,桓容和桓石秀正就攻城之策展開商議。依照桓石秀的意見,最好先發起一次強襲,摸一摸長安的底。“臣得消息,秦有重兵駐于邊境。為防中途生變,攻城之戰需得謹慎,卻也要速戰速決?!?/br>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異常。此時的長安不比建康,卻也有幾十萬人口。單憑人命去拼,實是下策。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兵頓城,圍而不攻,等到城內糧食耗盡,人心不穩乃至生出混亂,漢軍趁勢進兵,城池輕易可下。此計固然好,要擔的風險委實不小。秦玚秦玖駐兵邊境,此前是秦兵短板,如今變成懸在漢軍頭頂的一把刀。拖得時間長了,邊州的秦軍大舉南下,漢軍很可能腹背受敵,之前的戰果都將化為虛無,北伐之戰功虧一簣。縱然不敗,同秦軍硬碰硬,之前擔憂的事一樣會發生。兩軍實力大損,都需時間恢復。被趕到漠北的高車、烏孫瞅準時機,恐將再次南下。西域胡、三韓和西南夷狄都會蠢蠢欲動。駐守地方的刺使和將領再有野心之輩,南北統一終將成為泡影,兩個漢家政權怕也會分崩離析。這并非是危言聳聽。歷史上,苻堅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雖然彼此情況有很大不同,可誰能夠保證,最壞的情況一定不會發生?桓容的顧慮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