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3
,慢慢看了過去。 名乾帝在位后的殿試,他會當場看后面考生的試卷,因為殿試皇上也只會看前十的考卷,心想著也許有滄海遺珠,春闈發揮不好名次靠后殿試卻一鳴驚人呢?這個可能性有,只是有點小。 即便名乾帝沒有發出聲音,但明黃衣擺停留在你身邊的時候,你如何能不慌?后排好多考生都手一抖,雖然沒有做出不雅之態,但好多草稿上都留下了污跡。 這也是為何名乾帝這時候出來查看的原因。 幸好也只是草稿污了。 這個場面名乾帝已經經歷過很多次,也不覺失望,神色平靜的將后排緩緩走了一遍。 很好,今年依舊沒有發現滄海遺珠。 走到葉驚瀾身邊的時候,名乾帝直接停下了腳步,就算沒有小六的關系,名乾帝對葉驚瀾還是印象挺深的。 因為春闈的試卷,名乾是從后面開始看的,第一個就是葉驚瀾。 他跟張問林的結論一樣,這小子文筆或許不夠出眾,但腦子轉得快顯然是側重實事的,或許在殿試上有驚喜。 葉驚瀾動筆不算早,但因為心中思路暢通,所以他已經寫完了,正在檢查完善,見狀名乾帝也不客氣,直接將他的草稿拿了起來。 全神貫注完全沒發現名乾帝在身邊的葉驚瀾:“…………” 端正垂首坐好。 * 葉驚瀾寫了什么? 他其實通篇都在寫馬,他的側重點在北境。北境的狼牙國是草原游牧,驍勇善戰自不必提,最出色的卻是他們的戰馬,真的比自家的馬高出不止一個層面,這些年名乾帝也嘗試過馴養他們的戰馬。 但那些戰馬到了京城后,即便好好繁衍了下去,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后來也就漸漸放棄了。 他提議建馬場。 關鍵這馬場的位置選得太雞賊了,竟選在了兩國不成文的邊貿處。雖然和狼牙摩擦很大,但大多是在冬季,其他季節還算平和,狼牙想要大周的絲綢陶瓷,大周想要狼牙的生rou皮毛,彼此都覺得對方的好便宜。 所以,那邊兩國邊境線的中間有個不成文的貿易區,是一片廣闊的草場。 葉驚瀾建設就在那建一個馬場,還特別謙虛的表示正好可以和狼牙的人請教,看到這的時候名乾帝差點被逗笑了。 還請教,狼牙國怕是要被他氣死。 但若是不要臉面的話,這事是可行的,畢竟狼牙國再怎么防備打仗時也不可能精準的保住每一匹馬,名乾帝當年想馴養的馬就是這么來的。后來狼牙國發現大周養不好,才慢慢松了一些,次等馬也愿意拿出來交換,雖然數量很少。 如今就把馬場建在那,就在草原上,還能養不好嗎?就算只有次等馬,精心養下去,總能和狼牙國的戰馬一個水準的。 狼牙肯定會急,一著急,有些事就不好說了。 這點葉驚瀾說的極隱晦,深思才能發現,然后他話題陡然一轉,已經在暢想馬場成功后的好事,不僅可以提升國力,還可以將馬賣給其他小國,以昭大國風范。 大周的戰馬確實比不得狼牙國的,但殊不知其他的小國也肖想大周的戰馬好久了,真馴養好了,將次等的賣出去既能得錢又能得名,很快的回到了原題。 名乾帝看完后將草稿放了回去,面上沒看出什么來,心里想著的是朕當年果然沒有看錯,這小子就該去戶部,錢戴會非常喜歡他的。 有了葉驚瀾的驚喜,名乾帝心情很好的去看其他人,但又連續看過幾人后,心里有些失望。 能在春闈奪得前十,文筆自然是不差的,但多數可以定言是頌文了,也有察覺到名乾帝心思的,但因為實務不夠精通,沒說到點子上,差強人意吧。 最后只剩顧懷陵和張渺的還沒看過,這兩個都是有才的,名乾帝凜了凜神,低頭去看張渺的,張渺還沒寫完,他察覺到名乾帝的到來,面上倒是端住了,寫的很認真。 名乾帝對他的期望其實很高,因為狂放的文筆,正好合了名乾帝這兩年的意思,但為什么沒選他當會元呢?是因為多年守成形象深入人心,有些事情不能明說,所以依舊點了顧懷陵,但他心里其實更偏向張渺一點的。 但今天看過他的文章,文風依舊狂放,但也是一篇頌文,夸的很好,還沒展現的大國風采被他吹到了天上,吹到了人心里,但實際的建議,一點都沒有。 名乾帝看完面上依舊沒表現出什么,只是心里失望甚濃,無聲走到了顧懷陵的身邊,你要是也沒說到點子上,就算六元及第是美事,朕也給不了。 顧懷陵也已經寫完正在完善,名乾帝拿起了他的草稿。 顧懷陵放下筆,雙手交握放在腿上,背脊筆直。 * 經歷過張渺的失望,再看顧懷陵,名乾帝臉上帶了一分鄭重,你可別也讓朕失望了,頓了頓,才凝神認真細看。 顧懷陵的重點也是邊境,但他不是葉驚瀾的只重北境,他是全防線。 這邊境,除了狼牙國一直野心勃勃是心腹大患外,其他的還好,更甚還有許多小國,這些小國不僅沒有野心,他們也一直在上供。 這樣的小國,你要是師出無名,真的不能打。 打他們確實很容易,但以后總會招來唾罵。 顧懷陵的重點就在這些小國上,因為兩國友好,所以大周和這些小國都有邊貿區,還很繁榮,顧懷陵提出的是,讓他們來學大周話,畢竟買賣若是語言不通也是很麻煩的,他提議在各個邊貿區設立一個學舍,專教外藩大周官話。 若是精通大周官話的商人,可是適當讓利。 通篇看下來,好像就是在教人說話而已順帶普及一下大周生活的和美,但其實深想下去這才是個狠人,他這是不著痕跡的在同化。 商人逐利,既有便宜可占,他們一定會學大周官話,等他們回國后消息會散給很多人知道,肯定有很多人跟著一起學。 那些小國為什么會上供?肯定是因為他們打不過,國力不夠。既然國力不夠,百姓生活水平肯定也不如大周的,要是他們學會了大周官話,若有機會,誰不想來大周生活呢? 這種事肯定有人察覺,察覺也好,正愁沒理由打呢。 若是忍下去,長久以后,國還在,但人心還在嗎? 這種光明正大的陽謀會讓小國進退兩難,但對名乾帝而言,卻是解決了一樁大心事,擴張疆土他要,名聲他也要。 如今可以兩全了。 看過顧懷陵后名乾帝就不再守著了,直接出了大殿,雖然他面色沒表現出什么,但張德安卻在笑,他陪伴皇上多年,不說摸透皇上的心思,但心情好壞還是可以辨別一二的。 看來顧公子這六元及第的狀元郎,穩了。 * 殿試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