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
,用來迎接、接待遠方而來的名人志士們。李家眾人(除了女王陛下)的重心都放在了布置場地、寫邀請函、走關系等事上了,李皓被父親指派去各地收集、采購各種物資,根本閑不下來關系農戶們西瓜種得怎么樣。反倒是小妹李欣然憑著對西瓜的執著與喜愛,常常找李蛋兒等有過兩次種植經驗的小弟們詢問家里西瓜的種植情況。相比起各家忙得熱火朝天的狀況,何家仿佛身處巨浪中的礁石,不動聲色地坐看浪起浪落,平靜的享受陽光的愛撫。作為北李村的外姓人家,何寧的先輩們當初建房時就沒有選靠近村中心的地,而是將房子坐落在北李村的邊緣地帶,大概四環開外卻又沒到六環。他家種西瓜的地還是在屋后面人跡罕至的小山丘上,再加上何家不擅長種地是村里人都知道的事情,以至于到何家的西瓜收獲了,也沒人注意到何家種出來的瓜。當然,也沒有誰會主動問。然而,沒有人關注何家人種的瓜,并不代表何家人不知道別人家種得的品質。何老娘與二兒媳李娟作為何家的信息收集中樞,早就把別家的種植情況打聽清楚了。這沒對比之前還不知道自家瓜的品質如何,有了對比,高下立馬見分曉。何老娘與李娟都不知道每次聽見別人議論起西瓜時該擺什么表情的好,只是二人不約而同的,都對自家西瓜的長勢閉口不提。這也導致信息搜集任務的難度大幅上升,畢竟,不是誰都能在聽到以下對話時,還能專業的保持哀嘆和沉默。北李村一精瘦大娘低聲道:“你們都聽說沒,李大山家最大的西瓜已經有兩個拳頭大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br>何老娘:“……”兩個拳頭的瓜很大嗎?為什么我家最小的也有大海碗那么大呢?長壞了嗎?!另一高壯大嬸也神秘兮兮地附和道:“可不是真的嘛,我家小侄子今天才偷偷跑過去看了,他家的西瓜不僅大,數量還很多。哪像我家的連個小葫蘆的大小都不如?!?/br>李娟:“……”很多?多少才算多?我家原來放雜物和農具的屋子有點裝不下了,那是算多還是少???旁邊一矮胖大娘禁不住冒酸水:“哼,你也不想想李大山他們家這都是第三年種了,要是種的還不如我們,以后也沒臉說是種地的了。要是我們能早兩年種,說不定比李大山他們家種的西瓜還大,沒得讓他們家占了便宜去!”何老娘與李娟:“……”李大山家要把臉皮掛在我家西瓜地里了,你說,我們是要呢,還是不要呢?這要吧,都是鄉里鄉親的,還怪難為情的;這要是不要吧,感覺很是對不起自己呢!哎~到底是要呢?還是要呢?在眾人的議論聲中,李大山的婆娘馬氏端著裝了三兩件衣服的盆子“恰好”走了過來,“矜持”地笑了兩聲。“喲,大伙兒這是在說明天的西瓜評賞大會吧。到時候諸位可一定不要錯過啊,等大山他們拿了獎賞,我們請大伙兒吃自己家種出來的西瓜。說到這西瓜啊,今天中午大山他們開了兩個,我們一家十四個娃一人嘗了一口,都說比糖水兒還甜呢!”李大山是家里兄弟六個,還沒分家,光是孫子輩兒(即與李蛋兒同輩)就有十四個,其中四個還比較小,牙都沒長全,也就能舔舔筷子。剩下十個小娃還是很有戰斗力的,這一口到底是多大一口,誰也說不準。能讓十個小娃一人嘗一口,看來傳言可能是真的,李大山家的西瓜真不小。何家院子里,何寧剛完成一個小零件,準備從井里撈一個冰鎮西瓜解渴,突然連打了兩個噴嚏。這大夏天的,打什么噴嚏,不會是冰鎮西瓜吃多感冒了吧?捏了捏鼻梁,何寧也沒在意,直接叫何安把自己切好的西瓜端到堂屋里給眾人分了,還給外出遛彎(?刺探消息)的何老娘與二嬸李娟留了兩份。自從何家將屋后的小山丘改造成西瓜地之后,何大爺就到村長那里報備了一下,花了三十兩銀子,正式將那片小山丘及其周圍的地面都歸入了何家的地盤兒。由于那片地用來種莊稼實在是不合適,沒人想過要買,村長了解何大爺要拿來種西瓜后,也沒敢多問,生怕何大爺反悔,連去實地丈量一下的心思都沒有,直接往大了估了個數,賣給了何大爺。更是第二日就把地契拿到了縣里登記,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官僚階級辦事不是不能快,他們真要快起來連自己都感到害怕呢!在這個缺乏娛樂的時代,一場頗具規模、評審陣容浩蕩、全國頭一份的西瓜評賞大會,已經成為當地民眾近幾個月最受歡迎、持續時間最長、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新聞大事件了。不僅北李村和附近幾個村的人議論紛紛,就連附近幾個鎮的人也知道的不少,更是引起了不少文人雅士的關注,還相約屆時同去賞瓜呢!大會的前一晚,不知道北李村多少人興奮地睡不著覺。這一晚,何家的主要成員又一次圍著桌子密談到了深夜。第25章看瓜群眾說是西瓜評賞大會,可真正用來評賞西瓜的環節卻被安排在了下午,喝下午茶的時間。而李家發出去的帖子注明的時間其實是上午,受邀而來的貴客會被請至李家的客房暫歇,然后到花園中赴宴,一場超越鄉下土地主級別的歡慶宴。正是八月天氣清朗的時候,李家的花園絲毫不見秋日落葉的殘景,仍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生機景象。上午還未至午,李家花園內設置了不少游戲娛樂,眾賓客也玩的愉快,喝酒的喝酒,吟詩的吟詩,投斛的投斛,氣氛正好。餓了,有品種多樣的新鮮糕點墊腹;渴了,有各種奇異瓜果潤口;清冽美酒更是應有盡有。地主李能富、北李村村長以及幾位縣衙官員坐在涼亭中品茗談天。要說李能富能發展至坐擁百畝良田,走通西域商路,賺得萬貫家財的程度,上頭沒人支持是不可能的。對于李家頭上頂的是誰這類的問題,也有不少人做出過猜測,可真正知道的沒幾個人。但自從七年前太守親自下令為李能富行商疏通關系后,就沒人敢明目張膽地打聽李家背后的人了。反正也打聽不出什么,何必得罪李家,惹禍上身呢!上頭有人罩著自然好辦事,況且李能富為人精明,頗具經營天賦,很快就在七年內積累了萬貫的家財。而且,他的兒子們李皓一輩兒的教育也沒被落下,雖性格千差萬別,但總有可取之處。尤其李家大郎李皓平日性格爽朗,且商業嗅覺靈敏、行事頗有章法,很是被其父的同輩之人看好。會做生意又能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李能富的能力可見一斑,想與之結交的人不計其數,想與之結親的人更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