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
一個大型祭祀活動,其中的環節應該挺冗長繁雜的,即使我們無法得知祭祀的詳細流程,但我們可以根據現在祭拜祖先的大致環節推測,無論灑酒是第幾個環節,首先都應該先獻上祭品。這里孔子說從“灑酒”開始往后就沒眼看,不免引人浮想聯翩——說不定是沒注重獻給始祖的祭品,反而一味向始祖禱告索要,這樣的話太不尊重始祖了。當然,第一點推測只是我們的猜想,但是,接下來的第二點可就絕對有證據可依靠了。第二、禘祭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主持的,而孔子卻對此很不滿,可見惡性事件又來了——有人逾禮!估計又是野心勃勃的諸侯之流干的好事。據記載:“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br>古時候,階級很明確,無論什么事情物品都有數量限制,祭祀也一樣。為方便大家理解,我給大家列個祭祀權利示意圖,您就能直觀了解天子和諸侯等級的差別了:通過比對各階級的宗廟祭祀規定,我們得知只有天子配有祭祀始祖的權利,那么自然禘祭也是只有天子可以主持的了!對此,孔子的態度也是很明確的: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第十一則有人詢問孔子關于禘祭的規定??鬃诱f:“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統治天下來說,就像這樣容易了!”(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翻轉的手掌,意思是易如反掌。孔子的這種回答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永遠是站在周禮這一方的,同時他也表達了對逾禮者無聲的譴責。更準確的說,他永遠站在人民的這一方!孔子之所以那么渴望恢復周禮,不過是看到了周文王統治時期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固執地認為實施周公的那一套就能使天下安定,雖然后世人或許認為這一種固守沒能解決實際問題,但您只要看著孔子維護禮樂的言論行為有多少,就能明白他愛天下眾生的心究竟有多深沉!畢竟,逾禮的人不就是想獲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嘛,又怎么會體會、關心、呵護黎民百姓呢?所以,孔子窮盡一生所守護的不僅僅是周禮,更是所有百姓??!正是這種大愛精神滋養著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的歲月,至今不衰!大愛夫子!精彩!看孔子如何巧拒拉攏勢力眾所周知,中國人講話比較委婉,喜歡繞著圈子表達意思,這種行為習慣是幾千年來慢慢趨于固定完整的。我們現代能探測到的歷史早期時代,先秦人就已經很善于委婉表達了,他們喜歡用比喻來引出道理,也喜歡引用典籍來輔助說明。因此,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有趣的對話,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位于里的一處。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br>——第十三則王孫賈(gu,同“古”音)是衛國大夫,他問孔子“‘與其奉承奧神,不如討好灶神’這句俚語是什么意思呢?”看官是不是覺得有些奇怪:這人怎么一來就請問市井俗語呢?又沒有什么預兆,突然就問了這么一個問題,真是搞不懂。讀的麻煩之一就來自于它是編纂孔子語錄的書籍,排序不按時間先后,每一則單獨成立,卻又沒有時間標注。所以,我們只好通過已知信息大致推斷歷史時間了。王孫賈,是衛國靈公時期的大夫。提起衛靈公,熟悉這段歷史的看官就清楚了,這正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時間??鬃与x開本國以后就前往衛國,希望能得到重用以便發揚周禮。衛靈公給孔子蠻高的待遇,但沒有給他參與政事的權利。大致了解這段歷史背景以后,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王孫賈問的話: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這里有兩個神靈出來了:奧神和灶神。奧,指房屋西南角,古時祭祀神靈時尊者居坐之位。灶,廚房灶頭,不消多說。通過比對,我們發現奧神的地位要更高,但,王孫賈的語意明顯是把灶神放在更高位置了,這又怎么理解呢?敏銳的看官已經察覺王孫賈的用意了——他這是把國君比作奧神,自己比作灶君呢!春秋戰國,權利下移已成大勢,一國之君空有名頭,實權基本掌握在臣子手里,君臣呈對立面關系。王孫賈看見孔子不被衛靈公重用,于是想把他拉攏到自己的陣營,但又不好明說,于是借俗語打了比喻,想試探孔子呢!不得不說,這王孫賈的比喻真是貼切又恰到好處。奧神是最尊貴的,但是他不直接和民眾打交道;灶神雖然地位不如奧神,但是他掌管廚房,和民眾的吃喝有直接關系。這兩位神靈的情況可不正好像春秋的君主和臣子嘛!而且,您看王孫賈用“媚”這個字眼,而不是“祭”、“祭、祀”等語,足見他不是要問祭祀神靈的問題,而是借此探孔子的口風。嗨,孔子何許人也,自然也聽出了他的話外之音,因此他先說:“不然?!币员砻鲬B度。接著說“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备侵苯臃磳ν鯇O賈的做法啦。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永言配命,自求多?!薄按蠹页3Uf要配合天命,自己求得更多福氣”。每個人對天命都有自己的理解。孔子的天命就是復興周禮,周禮對社會階級、秩序是很講究的,因此孔子自然是反對越過君主討好臣子的行徑的。孔子巧妙地回應背后是如此的堅定不移,看來,王孫賈只能悻悻而去了。腦補孔子揚天長笑的樣子,一純大笑三聲,給您一個飛吻,咱們下一章再見!皮革作箭靶:你所不知道的皮革秘密!眾所周知,孔子教授給學生六藝——禮、樂、射、御、書、數。2500多年前,風和日麗的某一天,孔門弟子齊聚小廣場。不要誤會哈,他們并不會跳廣場舞,而是比賽射箭來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比賽射箭的人自然也是喜憂參半了。孔子很適時地出來安慰一眾弟子: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br>——第16則孔子說:“射箭時射不中靶子,是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相同,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啊?!?/br>孔子的溫和儒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