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95
成果……其中成績最大的自然還是集中傾國之力的“911工程”,除了首顆原子彈的試爆成功,“911工程”這一年還拿出了很多與之相比毫不遜色的其他重大成果。經過這五年來的艱苦攻關,1946年里中國終于在新材料和加工工藝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中國有可能研制出射程超過5000公里的液體彈道導彈和射程超過1500公里的固體彈道導彈,前者將令中國的陸基核威懾力量暴增數倍,并且由此獲得發射實用型人造衛星的能力。而后者則令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制成為了可能,其意義如何高估也不為過。此外,集成電路也在這一年實現了量產,同時集成電路計算機也終于研制成功,后者令中國導彈的精度和抗干擾能力大幅增加,若非如此,就算中國將射程5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搞出來,也會因為精度太差而動輒落到目標城市的郊外、甚至是更遠的地方,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而如果是對精度和抗干擾能力要求更高的其他類型導彈。那就更不必說了。在此基礎上。1946年的下半年,中國先后進行了固體彈道核導彈與液體遠程彈道導彈的試射,并且都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了在敵人防區(即轟炸機的作戰半徑或者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外發起遠程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必須說明的是。因為目前世界大戰還在進行。中國不可能派出船只到遠海去收集數據。因此減少了液體遠程彈道導彈火箭燃料的灌注量讓其只打到了東海,盡管它的設計射程達到了5400公里,打到日本都沒有任何問題。當然。出于安全、保密和節約(注1)的考慮,這枚導彈也沒有裝上真正的核彈頭,反正近程核導彈的實彈試射已經可以提供研究所需的各種數據了。除了戰略武器,中國還成功地研制出了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其中反艦導彈還由此出現了兩個分支,一是歷史上后世成為主流的小體積掠海巡航反艦導彈,由于尺寸和重量較小,這款被命名為“鷹擊-1”的反艦導彈可以用護衛艦、快艇和飛機搭載,非常適合中國海軍以“飛潛快”為主的建軍思想,但是因為威力較小、特別是穿甲能力的不足,讓它對付排水量動輒好幾萬噸而且還有堅厚裝甲保護的各國新型主力艦,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另外最遠不過20公里的射程也是個問題。因此中國還在某位年輕科學家的提議下,研制了一種類型于歷史上蘇聯“花崗巖”的重型反艦導彈,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各國海軍的近防火力遠不能與后世相比,因此反艦導彈可以造得很大,所以中國研制的這款“海鷹-1”重型反艦導彈威力甚至超越了歷史上的“花崗巖”,而且其更大的尺寸還讓其可以裝上如今體積已經大大縮小的計算機和功率更大的雷達,它也因此成為了這個時空世界上第一種具有末端自主尋的能力的導彈……雖然所用的沖壓式噴氣發動機性能比不上歷史上“花崗巖”所用的那么好,但因為尺寸更大的緣故,“海鷹-1”重型反艦導彈的射程并不比“花崗巖”遜色多少,達到了350公里以上。在射出后的絕大部分時間里,“海鷹-1”重型反艦導彈在預警機的指引下于五六千米的高空飛行,速度約為1.5馬赫,靠近目標后導彈會接到來自于預警機的指示打開雷達,制導方式由此轉為主動雷達制導,并從高空俯沖下來撲向雷達信號最強的目標(可接收預警機的修正),飛行速度也會很快加大到2.5馬赫以上,以目前各**艦低下的防空能力,縱然“海鷹-1”的尺寸大了一點,但是速度如此之快,想要攔截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在預警機的引導下,“海鷹-1”重型反艦導彈的精度接近百分之百,而且電子干擾對其也幾乎是毫無影響的。而如果沒有預警機的幫助,“海鷹-1”也可以采用“慣性制導+定時打開主動雷達”的機制,不過精度和抗干擾能力就要差得多了,實戰中的有效命中率不過一成多。但即使如此,“海鷹-1”依然是這個時空最可怕的第一代重型反艦導彈,由于本身的驚人重量(全重超過20噸),以及從上而下俯沖打向水平甲板的攻擊方式,“海鷹-1”只需一枚就能令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喪失戰斗力、甚至直接擊沉,就算是蒙大拿或者興登堡這樣的超級戰列艦,也只需要三五枚命中就可以擊沉,如果是驅逐艦這樣的輕型艦艇,“海鷹-1”甚至可以自上而下完全擊穿其脆弱的艦體……注1:生產氫彈需要原子彈來點火,而中國兩次核試驗后已經僅剩1枚原子彈可用了,雖然中國在世界上最早實現了濃縮鈾和钚的工業化生產,但因為工業基礎薄弱,一年的產量只夠造兩枚2萬噸級的原子彈而已,再加上中國核武器的研發進度快得驚人,估計一年后試爆氫彈的其他條件就都準備就緒了,所以原子彈不省著點用是不成的。第八百零九章科技強國(中)防空導彈的研制相比反艦導彈要更晚一些,因為二戰初期的飛機太廉價,而導彈作為“高科技”產品,短時間內不可能將造價降下來,靠它防空的話,明顯是得不償失。但是造價接近上百萬美元的b-29戰略轟炸機出現后,防空導彈就有了實用價值,而且因為地面雷達引導較易實現,技術上難度比反艦導彈小得多,因此雖然立項較晚,卻幾乎與反艦導彈同時獲得成功。在“911工程”之外,1946年里中國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也為數不少,但同樣集中于軍事領域。舉例來說,中國政府之所以同意將性能先進的殲-2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和水滴形潛艇賣給日本,正是因為國內已經研發出了更好的產品……由于并行工程學的應用,早在殲-2才剛剛完成首飛的時候,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的研制就已經正式立項,而鈦合金的研究則因為火箭同樣需要而開始得更早,加之又有胡衛東提供的殲-6設計圖樣作為參考,所以這款被命名為“殲-3”的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能夠在1946年定型入役,其實并沒有太過超出胡衛東的預料。不過,若非吳仲華在噴氣發動機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殲-3”的研制成功至少還要晚上三年,這就是天才的作用。沒他們未必就一定搞不出來,但是所花的時間和資金卻肯定會大大增加,在目前中國連“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尤其如此。也無怪乎胡衛東雖然對吳仲華的性格頗為詬病,卻一直對其給予特別的關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