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57
方面則是為了鼓勵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1943年里,中國的民用科技同樣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比如意義重大卻并不引人注意的材料和工藝一直都在不斷改進,此外其他很多科技成果其實也都是軍民兩用的,不但對國防意義重大,同樣能夠改善人民的生活,比如利用“塑料王”聚四氟乙烯潤滑和耐高溫(相對來說)特性發明的不粘鍋就深受家庭主婦們的歡迎……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科技未來的大事,那就是中國第一屆全國科技大會的召開,在這次大會上,生物學家蔡希陶出人意料地被授予了一等獎,令很多以為中國政府只關心應用科技而輕視理論科技的人十分意外。不過他們很快就得知蔡希陶之所以獲獎,歸根到底其實還是與應用有關……1933年,蔡希陶在云南屏邊大圍山發現了一個記載中從未見過的瓜類物種,它的果實最重可達幾十斤一個,其中含有數個鴨蛋大小的種子,含油量高達70%以上,因此蔡希陶當時將其命名為油瓜。油瓜是多年生藤本植物,長成后可以連續收獲多年,需要的勞動量比一年生的油料作物少,此外油瓜的果實也可食用或者作為飼料,而且當地人自古就用它入藥,對很多皮膚病和部分性病有不錯的療效,潛在經濟價值怎么看都不會低。只是當時國內并不太平,蔡希陶無暇留下來安心研究,因此并未馬上展開研究。建國后,蔡希陶受到胡衛東的講話觸動,想到國人當時雖然已經能夠吃飽飯,但食用油卻需要大量進口,蘇德戰爭爆發后進口的主要來源蘇聯出了問題,這個問題由此愈發凸顯出來,導致政府不得不重新對食用油實施票證配給制度,黑市里食用油的價格高得嚇人,而油水不足導致人們對糧食的需要量迅速增大,又增加了糧食供應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急需產油率更高的油料作物,而蔡希陶則不禁想起了幾年前發現的“油瓜”,當即向研究所申請立項,并在獲得批準后立即帶著自己的幾個學生重返云南,開始了艱難的馴化。油瓜種植后一、二年內就可開花結果,且全年均可持續開花,而其中有三段高峰期,即3月中旬至4月下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單株開花量平均可達到300朵以上??墒怯凸祥_花雖多,可落果率卻極高,可達到90%以上,所以單株成功結果大多在20至30個左右,超過60個的極為罕見。在這種情況下,油瓜那大如鴨蛋的瓜子雖然含油量極高,但是果子結的少,產量自然也就高不到哪兒去了……注1:攻頂還是沒問題的,但直升機發射火箭彈時不可能有太大的角度,因為它升力的來源與固定翼飛機不同,而火箭彈又不像導彈那樣能夠在飛行時自己調整姿態和方向,所以就算打到坦克頂部,入射角也會非常大,效果好不到哪兒去。第七百六十五章馴化與引種一開始他們以為是野生狀態下營養不足所致,然而他們在水肥上費盡了工夫,落果的問題依然沒有明顯改善。就在他們懷疑是病毒還是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者別的什么原因時,恰好胡衛東來到這個熱帶亞熱帶植物研究所視察工作,蔡希陶想到胡衛東身上的種種傳說,當即直言不諱地將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向其和盤托出,但胡衛東的回答聽起來卻很有些外行,“植物我可不太懂,水肥沒問題的話,難道是授粉問題,好像歷史上很多引種馴化受阻都是因為這個……”“野生狀態下也有這個問題啊,如果是授粉不完全導致的,說明它的授粉機制本身就有問題,那這個物種豈不是進化得很失???一種進化失敗的物種是如何繁衍到現在的呢?”,一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學生立即反駁道。胡衛東并沒有因為被頂撞而發怒,但還是笑著搖了搖頭反問道,“誰說進化只有成功的?”“可是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進化失敗的物種不是應該被淘汰嗎?”,那個研究生血氣方剛,不顧蔡希陶的示意繼續梗著脖子堅持道。“誰說的?進化失敗卻依然活得好好的物種多了去了,只要缺陷不致命、或者嚴重影響其生存競爭力,物種就一樣可以繼續延續下去。按照你的觀點,我們人類是目前進化程度最高的動物,是不是就不該有進化失敗的地方了?那好。我問你,絕大部分動物都有合成維生素c的能力,而我們人類卻失去了這種功能,這難道不是進化失敗的地方嗎?”,胡衛東隨口就舉出了一個例子,拿來教育眼前這位讀死書的年輕人。“這么說的話,倒還真是這樣,可是為什么?”,年輕人倒是知錯就改,可是面上還是充滿了不解。蔡希陶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都遠非他這個弟子可比。聞言登時明白了過來?!拔颐靼缀洪L您的意思了,進化失敗未必就不能讓物種延續下去,要看其影響大到何等程度。授粉困難雖然是很大的缺陷,但卻并不是完全不能授粉。因此只會降低結實率。而不是完全不能結實。因此它依然能夠繁衍下去。這樣說來,這油瓜還真有可能是因為授粉困難而導致的落果呢!”為了檢驗這一想法是否正確,蔡希陶和他的弟子們開始了人工授粉的嘗試。結果即使是技術上還很不成熟的人工授粉,都令油瓜的落果率大幅下降,事實充分證明了胡衛東之前猜測的正確。而隨著蔡希陶等人對人工授粉技術的不斷完善,油瓜的落果率不斷下降,這種新的油料作物也因此終于有了大量推廣的價值,后來油瓜的品種經過不斷優選和改良,其產油率幾乎僅次于號稱“世界油王”的油棕樹,而其品質卻大大優于對身體幾乎毫無益處的棕櫚油,逐漸成為了亞熱帶、熱帶最為重要的一種油料作物,與其在歷史上的境遇大不相同(注1),令人不得不感慨即使是一種作物,能否出頭也一樣得看時運……但那已經是多年以后的事了,在1943年的時候,油瓜才剛剛開始推廣,蔡希陶和他的團隊能夠獲得大獎,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對人工授粉技術的完善,這項成果的影響面非常之廣,完全當得起胡衛東的高度評價。當然,發現和馴化(其實就是人工培植或者養殖)利用有價值的野生物種也同樣是很有意義的,不過油瓜只是其中之一,蔡希陶也算不上先驅者,因此貢獻上遠不如他完善人工授粉技術的意義重大。除了油瓜之外,胡衛東認為價值較大的已馴化和在馴化的植物主要有獼猴桃、面包果、杜仲、油楠、海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