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3
等主力艦的圖樣,根本就用不上,這也難怪,即使是再狂熱的戰艦愛好者,又有幾個對潛艇以外的中小型艦船感興趣并花大量時間搜集資料呢?由于二戰時期潛艇的航速很慢,因此反潛艦艇的速度只需要能夠跟上艦隊的巡航速度就行,所以經濟性更好的柴油機就成了這款“護航驅逐艦”的首選,而由于美國所產的船用柴油機性能不佳(歷史上美國以柴油機為主要動力的艦船最大航速普遍也就在20節出頭,與德國柴油機動力艦船二十七八節的最大航速根本無法相比。),后來中國赤色黨與德國秘密開始全面合作之后,便將其換成了德國貨。使得該艦的航速與續航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而德國派來中國的軍艦設計師更充分展現出了領先于世界的結構科學水平,將這款護衛艦的內部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使其適航性和抗沉性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融合了美德兩**艦設計思想精華的改進型與中福國際在美國訂造的4艘(單價800萬美元)相比簡直是脫胎換骨。以致于后世的軍迷干脆就將其視為兩種不同的軍艦,這款被命名為“江南級”的護衛艦基本參數如下:…滿載排水量:1520噸;主尺度:全長93.27米,全寬11.13米,吃水2.67米;航速:21節(改進型為28節);艦員:186人;主炮:單管127mm高平兩用炮2座;副炮:單裝88mm高射炮4座;魚雷:三聯21吋魚雷發射管1具;防空兵器:單裝57mm高射炮4座。雙聯裝37mm高射炮2座,雙聯裝25mm高射炮2座;反潛兵器:深水炸彈投擲槽2座,深水炸彈投擲器8座?;鸺顝棸l射器2座。除了作戰艦艇,中福國際還購買了登陸艦等噸位較大的輔助艦船帶回國內仿制乃至改進,雖然其中一部分艦型其實不能算是“非進攻性武器”,但因為西方人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蔑視,美國人大多都認為只要封鎖技術,中國就不可能自己設計建造出大型的軍艦,而“沒有強大的遠洋海軍。這些艦船只是玩具?!?,因此這些輔助艦只的采購并沒有遭遇到胡衛東預料的巨大阻力其實,如果按著胡衛東自己的意思,成品的軍艦他是一艘都不想買的,但是某些軍艦的建造技術美國人不肯轉讓。只能將成品買回去山寨。更重要的是,如果只買技術和設備,那么就只有上游的造船機械生產商大獲其利,而美國海軍與造船廠卻得不到太大的好處,難免不在暗中下絆子,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收買了,道理就和后世的中國政購買大量美國國債一樣,說到底還是中國現在的國力太弱了,盡管比起當年人家直接開著軍艦來搶的時候已經好了許多算上引進技術和設備的花銷,海軍裝備方面中福國際的支出幾近2億美元,比花費最大的陸軍一塊也小不了多少,而如果加上民船建造技術與設備的引進,總金額更是超過了5億美元,遠在陸軍之上。這固然是因為海軍基礎薄弱,加之本就是燒錢的行當,因此投入自然小不了,更是因為胡衛東深知從美國引進海軍裝備和相關技術設備的機會十分難得,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了,所以采購十分堅決。何況此時胡衛東還并沒有德國一定會同意與赤色黨全面合作的把握,而且即便同意了,能夠轉讓多少技術和設備也得打個問號與購買美**艦的動機類似,中福國際為了“收買”美國政與其背后的那些大資本家,不得不花費大筆美金用于購買民用的工業設備和技術人才,其中7億多美元用于造船、鋼鐵等與軍工關系密切、或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業部門,還算是有些價值,可差不多同樣金額的巨大花費砸進了紡織等相對不太必要的工業部門或者價值更小的其他用途,卻令赤色黨上下普遍心疼不已。倒是胡衛東相對更想得開,知道后只是略顯苦澀,便很快又露出笑容道,“也好,省得戰后軍轉民時的陣痛太大,早點將現在‘重輕農’的畸形經濟重心分布糾正過來,變為后世新中國花了近30年才完成的“農輕重”的合理狀態,或許反而是一件好事,反正即使沒有這次的引進,鬼子也蹦達不了幾天了,是應該未雨綢繆,提前為戰后恢復作好準備了”注1:中國工業基礎的薄弱也是一個原因,當時很多部件乃至鋼材需要從國外進口,因此對于工業建設一直以盈利能力為關注重點的老蔣寧可多造經濟上更加劃算的小船,而新中國則受到西方長期封鎖,直到在蘇援下將工業體系基本建立起來之后才能建造出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三百九十二章四道難關(一)其中要說最不劃算的應該是總價值不下2億美元的各種農產品,雖然美國的糧食比國內還便宜(注1),但國內買糧可不需要外匯???而且在工業化的起步階段,是寧可勒緊褲腰帶餓肚子,也要盡可能地集中資金投入到工業與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去的,拿這么多美金直接買現成的糧食,怎么看都是虧了。但沒辦法,美國的農場主階層對于美國政和國會的影響力極大,地位僅次于軍火商,不出點血將他們搞定是不成的。…唯一令胡衛東高興的是,這一趟順便買下了不少優質的種子,對于1939年中原邊區乃至赤色黨旗下各大邊區農業的發展將會起到很大幫助。另外,一下子得到了這么多余糧,也使得赤色黨旗下各路兵馬在1939年的進一步大幅度擴軍成為必然,客觀上加快了抗戰勝利的步伐。而且只論價格的話,美國的農產品真心是便宜得要死此時的美國平均糧價比中國還低,而且不是低一點點(大蕭條時期更夸張,當時美國就連豬rou的價格也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其他的就更不必說了,有些甚至不到十分之一,即使運到中國需要付出高昂的運費,價格依然很有競爭力。),這固然有中國戰亂抬高糧價與美國經濟危機導致商品滯銷的影響,但是即便是在美國陷入大蕭條之前,糧價依然比中國便宜,甚至運到萬里之外的中國之后還能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傾銷。此時美國的工資在世界主要國家當中最高,物價卻是最低,因此即便不像后來有超級大國的光環加成,各國移民依然趨之若鶩?!?/br>歷史上美國物價漲上來是在二戰及戰后初期,那段時間美國賬面上的經濟增長率高得嚇人,幾乎每年都在20%以上。但其實通貨膨脹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其中美國的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價格更是大幅上漲,最終于50年代超過了中國(但很多農產品依然比我們便宜。比如小麥、玉米,所以當時中國政常常是出口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