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1
又豈會不明白自己尷尬的處境?蘇霍伊對權力地位什么的看得并不重,但自己一件件優秀的作品相繼埋沒之后,他也難免心生怨恚。而蘇聯國內愈演愈烈的大清洗運動更是令他越來越是迷茫,再加上胡衛東的前瞻眼光與信任和放權,最終他還是接受了胡衛東的邀請,同意將自己的組織關系轉到中國。并于一年后加入了中國國籍,而其家人則早就被胡衛東派人接到了洛陽。由于胡衛東巧妙地將此事混在與蘇聯的一攬子合作協議(詳見后文)之中,而且還挖了一些別的人才瞞天過海,蘇聯方面并沒有太過在意。等到后來蘇霍伊成為公認世界第一的戰斗機設計師后,蘇聯人再后悔已經晚了……這些都是后話,且說兩位蘇聯飛機設計大師對殲-1和轟-1原始機型的改動,其中對轟炸機設計的改進是胡衛東預料到的,畢竟氣冷發動機形態粗短、而液冷發動機形態細長,這個差別可不是一般地大,因此發動機類型一換,飛機的造型勢必也得進行較大的調整。此外,對于轟-1原本的設計,無論是圖波列夫還是蘇霍伊也都有不少意見,他們甚至只給胡衛東手繪的最初版本的設計圖勉強打了個及格分……這也難怪,歷史上“蚊”式戰斗轟炸機雖然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二戰名機,但它之所以備受稱道主要是因為所用的材料十分特別,而并不一定是設計有多高明。同時歷史上“蚊”式的改型多達40余種,胡衛東當年也沒有看到過準確的設計圖,只是單憑記憶中的基本尺寸數據大致估計著畫出來的,他又不是專業的飛機設計師,細節上難免出現不少紕漏和瑕疵,好在圖波列夫與蘇霍伊這對師徒一個擅長設計大型飛機,另一個則對中小型飛機的設計造詣頗深,原本設計粗糙的轟-1才得以脫胎換骨,成為本時空的一代名機。細節上的改進暫且不談,整體上來看轟-1先是飛機兩肋安裝發動機的艙體明顯大了一圈,因為氣冷發動機直徑一般要比液冷的大一些(而且蘇霍伊還建議換用更大尺寸的氣冷發動機以提高功率,詳見后文。),這樣一來飛行阻力難免有所增加,但相對來說影響不如發動機裝在機頭的戰斗機那么大。而由于氣冷發動機功率相較液冷發動機有著絕對優勢,再加上渦輪增壓器的幫助,以及更輕的自重和更漂亮的流線外形,因此轟-1的航速一點也不比歷史上被稱為“木制奇跡”的“蚊”式戰斗轟炸機慢……其次,同樣是因為改裝了氣冷發動機的緣故,轟-1的長度較“蚊”式戰斗轟炸機卻縮短了不下一米。而由于機身材料比已經很輕的“蚊”式戰斗轟炸機還要輕得多(注1),對升力的要求相對降低,因而轟-1的翼展也略有縮水,所以整體上來看轟-1的體積反而比歷史上的“蚊”式戰斗轟炸機稍稍縮小了一點……注1:材料密度稍大,但因為強度要比原型所用的“輕木+膠水”大得多,因此內部構件的尺寸可以縮小、飛機外殼也沒必要那么厚了,這些都變相地減小了機身單位體積的自重。第三百零六章青出于藍再加上邊區所產的廢氣渦輪增壓器雖然效能強勁,卻比歷史上二戰期間的增壓裝置更小、更輕,這就進一步減小了飛機的自重。結果后來定型的轟-1空重居然不到5噸,比某些單發俯沖轟炸機還輕……也正是因為如此之輕的自重,以及結構材料的高強度,令轟-1不但可以像歷史上的“蚊”式轟炸機那樣進行水平轟炸,還能安全地做出歷史上“蚊”式轟炸機沒法完成的大角度俯沖動作,通過俯沖轟炸對敵人的軍艦、倉庫等較大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而與歷史上“蚊”式轟炸機那幾乎不遜于戰斗機的出色機動性與格斗能力相比,轟-1在這兩方面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甚至就連殲-1,一對一都不能穩cao勝算。當然,考慮到轟-1比殲-1幾乎高出一倍的造價,空戰的工作偶爾客串可以,專職的話還是算了……更難得的是,因為氣冷發動機馬力強勁,機身又更輕更堅固的緣故,轟-1的自重雖然小了不少,載重能力卻反而比“蚊”式轟炸機更強,第一型就可以攜帶2噸炸彈這是標準配置,如果想要挑戰紀錄的話,轟-1后期型號甚至能帶上8噸炸彈都能安全升空和降落,而歷史上“蚊”式轟炸機的最大紀錄不到5噸,這個差距就更大了。,比“蚊”式轟炸機之中攜彈量最大的型號還多4000磅,如果再考慮到它可以進行俯沖轟炸這一點。就更是令人膽寒……而即便是氣冷發動機相對弱勢的高空性能,拜其超輕的自重與超強的渦輪增壓器所賜,轟-1第一型升限就超過10000米滿載彈藥燃油并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的轟-1相比二戰時期絕大多數型號的轟炸機、乃至部分戰斗機來說都毫不吃虧,因此它不但可以利用高速在低空突防,又可以從高空對防空火力夠不著的面目標進行轟炸,這兩種攻擊方式危險性都比俯沖轟炸小得多。而“蚊”式轟炸機航程超遠的優點,轟-1同樣繼承了下來,尤其后期型號更是驚人,哪怕不帶副油箱航程都能超過3000公里……此外,與歷史上的“蚊”式轟炸機類似。轟-1的機體結構以非金屬材料為主,對雷達波的反射率比金屬外殼低得多,因此二戰期間的雷達幾乎無法發現,簡直就是這個時代的隱形轟炸機不過由于活塞式飛機速度有限,高炮或航炮目視瞄準依然可以對其構成威脅,與后世的隱形轟炸機相比還是有所不如的。,這自然也是無法忽視的巨大優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進設計的是兩位蘇聯設計師,新的轟-1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蘇式風格的烙印。這一點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來,轟-1對起降條件的要求低得匪夷所思?;旧现灰业揭粔K礫石不多的平整土地,再用洛陽重型車輛廠由原來的洛陽汽車廠分離出來生產的巨型壓路機滾一滾,一個可供使用的野戰機場就形成了,耗時只需2-3天。雖然起落架的壽命因此大減,雨天也愈發被飛行員們憎恨注1,但在向淪陷區反攻時,如同雨后春筍般迅速建成的無數前線機場卻極大地保證了戰斗前沿的制空權……兩位世界級飛機設計師對轟-1原型機的改進思路十分清晰,即使胡衛東這個外行也是一目了然,而蘇霍伊為何要對殲-1的原定設計方案進行大幅度的修改。胡衛東直到后來對飛機設計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才漸漸想通。原來,歷史上的拉-5雖然與“蚊”式戰斗轟炸機一樣是木質結構,但兩者之間卻有一個極大的不同,英國人制造“蚊”式戰斗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