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2
。 若是攝政王一直不娶,安氏如何敢再嫁,就算她敢嫁,也沒有人敢娶。 眼下攝政王娶了新王妃,那又另說,至少她還有嫁出去的可能。 傳言那新王妃秦氏生的孩子是趙允承的種,安氏輕蔑地笑,怎么可能,趙允承是個不舉,她堅信不疑。 莫非如此,那個男人怎么會小十年不踏入后院一步! 也只有不行的男人才會對女人這般殘忍。 活該他一輩子沒有子嗣。 “左不過是他自己生不出來,于是索性娶了一個帶孩子的女郎,報應?!卑彩显谧约液笤号c母親這般說。 小李氏卻不敢,立刻瞪了女兒一眼:“謹言慎行,難道你忘了以前的日子了嗎?我以為他就這樣放過你了?!?/br> 被母親教訓的安氏嘴上應是,但心里終究埋藏著芥蒂,若不是自己的母親做了壞事,她何須受那樣的折磨? 同齡的女郎,現在哪個不是郎君如意,兒女雙全? 只她一人孤零零的,連出去交際都要遭人恥笑,往后更是找不到如意郎君。 這才剛說完,又有新的消息傳來。 卻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說那沈三公子即是攝政王本人? 沈家二爺早已過世了,他的子嗣是過繼的,至于為何過繼的這個人會是攝政王,說來話長。 眾所周知,攝政王命硬,一出生母親便過世,緊接著不久,父親也過世,說他命硬,都是輕的。 那么多年無嗣,自然也與他的命格有關,所以他才借別人的身份,在外頭娶妻生子,這才有了那活潑健康的小郎君。 所以根本沒有通jian和奪妻一說,從始至終,那都是攝政王本人。 光是謠言豈會有人相信? 平郡王和平郡王妃適時出來發聲:“對,這件事我們宗室都知曉?!?/br> 眾人立刻想起那場轟動一時的流水宴,事情到此似乎真相大白。 其他宗室:“???” 但為了證明他們不是什么邊邊角角無關緊要的人,他們也都紛紛發聲:“對,這件事我們宗室都知曉?!?/br> 他們知曉個屁。 但是宗室對于趙允承有沒有子嗣,遠不如朝臣那般在意,對他們來說,誰當皇帝都一樣,反正也輪不到他們頭上。 老九真篡位了也沒什么不好的,至少這樣朝堂不會把握在那群大臣的手里。 要知道在那群大臣的眼中,他們就是一群蛆…… 繼宗室陸續發聲,壽安宮那邊亦傳來了太皇太后的一段話:“秦三女郎,是哀家為攝政王千挑萬選的媳婦,哀家見不得有人詆毀哀家的孫媳和曾孫,還請大家慎言?!?/br> 太皇太后的一段話,斬斷了大家的猜測紛紜,確定了一件事,那兩歲的小郎君,的確是攝政王的子嗣。 那為何之前卻有人傳言攝政王不舉? 若說攝政王性情暴虐,手段殘忍倒也算了,那是事實,但潑這種有損男人尊嚴的臟水,就太過了些罷? 再仔細想想,攝政王不舉無嗣,對誰有好處? 害怕他篡位的朝臣。 那么誰潑的臟水,不言而喻。 有些人猜測,攝政王怕不是顧忌臣子,才偷偷躲起來生子,此舉叫他看起來竟然有些可憐…… 潑臟水的朝臣們:“???” 還未從攝政王有子嗣的震驚中回過神來,就被扣上了潑臟水的罪名,離譜。 他們即便心中有此想法,也不敢這樣做好嗎? 這消息對前王妃安氏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她是因為趙允承不舉才哭著和離的,眼下卻聽聞表哥三年前就在外頭娶妻了,還與那名不經傳的商戶女,育有一子! 她整個人渾渾噩噩,分外不想接受這個事實。 前頭那些年一直苦苦守在王府后院,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還有母憑子貴的機會,但沒想到,趙允承恨她至此,寧愿在外頭養女人生子,也不愿意碰她半分。 那商戶女何德何能?憑什么? “阿娘,她怎么能當王妃,她憑什么當王妃!”安氏咬牙切齒,絞著手中的帕子不停質問,臉上布滿不甘心和嫉恨,她還是喜歡表哥的:“我不能叫她頂替了我去?!?/br> 小李氏心驚膽戰,連忙敲打女兒:“你可莫要做傻事,你半分都不能去招惹她?!彼s緊說道:“等那攝政王大婚過后,阿娘便給你相看人家?!?/br> 安氏哭喊:“我嫁給誰,嫁給誰都比不得王妃尊貴,往后見了她我還得給她行禮?!?/br> 可明明對方只是撿了她不要的郎君。 ☆、第100章 第 100 章 她卻不知, 那攝政王將她遣回安郡公府,并非因為不再怨恨于心,只不過是多事之秋, 根本沒空管她罷了。 自敲定婚期, 攝政王一邊忙于政務, 一邊跟進大婚進程, 間或還要注意坊間輿論,可謂是忙得像個陀螺。 但是, 看見坊間再無人敢非議即將與他成婚的小娘子,再苦再累,郎君亦覺得值。 女人家家最是注重名聲, 他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秦三娘背負著罵名嫁給他。 不過, 光是肅清罵名還不夠, 攝政王還想要替自家未來娘子攢一波好名聲。 趙允承回到王府, 命高遠:“高遠,你從我私庫調銀子,從明日起,以小娘子的名義在城外布施……”但這似乎還遠遠不夠, 他又吩咐道:“城內的積善堂也修葺修葺,捐些銀錢和米面?!?/br> 高遠一邊驚訝一邊點頭:“喏, 老奴定仔細去辦?!笨磥硗鯛斒氰F了心要給未來王妃娘娘造勢, 搞起搞起。 “慢?!壁w允承喊回要走的高遠:“周邊的城池, 也給本王如法炮制, 去罷?!?/br> 高遠倒吸一口涼氣, 什么?周邊的城池也要這般散財的話,那可要花不少銀錢! 不過高遠咬了咬牙,心想,成親乃人生大事,這些年王爺省吃儉用,一件衣裳穿半年,省下一庫房的銀錢,不就是為了風光一回么? “喏?!彼@就去辦。 首先派人準備明日在東京城外的布施,然后再派人到周邊城池,比如洛陽,荊州等地,這些都城雖然并不貧窮,但也不乏吃不上飯的窮人。 攝政王的布施只能解救他們一時,卻不能解救一世,說到底還是要治國強國。 做好事怎能不留名? 這邊高遠派人去布施,那廂攝政王以公謀私,吩咐皇城司一眾屬下,去散散消息,好叫全東京城百姓知曉,他家小娘子菩薩心腸,在城外布施。 布施的第一日上午,來領大米和小麥的百姓并不多,但到了下午,消息在城郊各個村寨傳開以后,來領米面的人便多了起來。 生活在東京城內的百姓日子過得去,便沒有免費領取米面的資格,但不妨礙他們在街頭巷尾談論此事。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