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9
內務府串通起來玩花樣的,除了夏桐,便只有蔣映月這個執掌后宮多年的老處女了。偏她事后還裝出賢惠溫婉的模樣勸慰自己,好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 馮玉貞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抓著夏桐衣裳,“jiejie,你一定要替我做主??!” 夏桐:…… 還好她習慣了敦敦跟棗兒那兩個小魔星的鬧騰,平時都穿著常服,不然這么珍貴的衣料沾上了眼淚鼻涕就太糟糕了。 推己及人,她也提醒馮玉貞,“回頭記得將這身衣裳清洗干凈再送回披香殿去,人家只說是借你,沒說是送你,強買強賣可使不得?!?/br> 馮玉貞哭得更傷心了。 說歸說,鬧歸鬧,夏桐還是到皇帝跟前給內務府上了點眼藥,實在是鬧得太不像話了,就算是大封六宮,馮玉貞這個淑妃封得水了點,可也不能逮著人家薅羊毛呀! 至于內務府是自己粗心還是受了旁人指使,夏桐沒有直說,她相信皇帝不會查不出來。 劉璋沉吟道:“內務府辦事不利,你忖度著裁些人也使得,至于馮淑妃那里……送幾匹綢緞給她做衣裳吧,要什么樣的,隨她挑選?!?/br> 夏桐聽這意思,是不會徹查里頭內情了,可能是顧慮蔣太后面子,也可能是覺得女人間爭風吃醋不算大事,便笑了笑,“馮meimei吃虧,陛下似乎挺高興?” 劉璋拉了拉她的手,嘆道:“朕是高興,但不為自己,而是為你?!?/br> 夏桐挑眉,“哦?” 劉璋細細同她分解,“馮氏的性子,最是膚淺張揚,不能以常理揆之,朕知你現下與其交好,可焉保馮氏日后權欲膨脹,不會與你反目成仇,她又是那樣的家世。對這等人,與其嚴正警告,不若循循善誘,非得有人出來唱白臉,你再唱-紅臉,如此,她才會對你感恩戴德,心服口服?!?/br> 夏桐想了想,不得不承認皇帝說的很對,確實這件事不算大事,縱使挑開了,蔣映月也不會受到嚴重處罰,何況還有太后護著;反正,馮玉貞從她那兒吃了虧,夏桐再來施恩,便可順利將此人收歸麾下。四妃之中,馮玉貞愛明里挑事,蔣映月喜歡暗中拱火,這兩個互掐起來,其余人便不足為慮。 夏桐再度從皇帝這里學到了重要一課,有這位良師益友在,她相信今后的路也不會太難走。 馮玉貞得了綢緞倒很高興,因為是皇帝親口下旨賞的,這也讓她面上有光。至于皇帝沒為她找出真兇,這個馮玉貞本來也沒抱多少希望——那女人根深蒂固,哪是輕易就能扳倒的。不過,她也不是好欺負的,仔細別叫她逮著狐貍尾巴,那時可有蔣映月好受的! 蔣映月面上一切照舊,至于心底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夏桐從前沒太注意,如今才發覺這位蔣家庶女實在沉得住氣,不得不說,她所做的事倒像是計劃好了的。知道蔣家倒了,皇帝必然會忌憚馮家,便故意在冊封禮上讓馮玉貞出丑,如此既xiele私憤,也打壓了馮家的氣焰——難怪宮中兩位巨頭都滿意得不得了,當然沒人說她做得不對。 至于會否招來馮玉貞的報復——反正蔣馮兩家一向有隙,她和馮玉貞也不可能結盟,不如干脆撕破臉的好。若夏桐這位皇貴妃偏幫其中一方,正好可把姓夏的也拉下水。 夏桐事先得了皇帝訓示,便只管冷眼旁觀,憑這二人斗得如何激烈,她只要維持大體上的平衡就好,其他的一概不要她cao心。 其實馮玉貞跟蔣映月掐起來,對她倒是是有好處的?,F在夏桐可以放心地照顧一雙兒女,不必太費心宮中瑣事了,畢竟有馮蔣二人替她代勞——而這兩人都在拼命抓對方的錯處,但凡哪里有點失誤,用不著夏桐指明,對方就跳腳起來了,于是兩人俱兢兢業業,不敢在夏桐面前有半分馬虎。 旗下一眾精英骨干,夏桐總算當上了舒舒服服的總經理——當然,背后還有個董事長。 可見辦公室戀情也挺不錯的。 * 去年旱了一陣,今年反倒夏洪暴漲,好在程耀人雖被趕走了,他那治水十方卻還留著,一樣能為朝廷發光發熱。 至于李蜜則在封妃之后士氣高漲,眼看洪水泛濫,沖垮了不少房屋堤壩,便再度面圣上疏,這回她呈上的是水泥方子——比起玻璃,這更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 當今之世,大周百姓其實已掌握了石灰砌墻的技術,將石灰和黃泥混合,風干后的墻面既光滑又平整,只是堅固程度到底有所不足,用久了還會出現開裂的現象。 水泥卻不同,既結實耐用,運輸起來也十分方便,加水攪拌后在空氣中就能硬化,再混以砂石黏土之類,不止降低成本,用途更十分廣泛:除了建設堤壩、房屋,還能用于官道的鋪設,用這種法子鋪出的路面,幾乎能容十二輛馬車并排通行呢,想想便十分壯觀。 夏桐甚至想按照現在的建筑樣式,用大理石做基底,水泥涂墻,外邊再均勻地抹上一層石灰漿,做成歐美風影視劇里常見的那種小白房子,優美而動人。 不過,考慮到整個內廷的占地面積,得用多少預算,夏桐很快便打消念頭。何況,古人忌諱顏色,花花綠綠的雖然俗氣,可也熱鬧,真弄成一色的白墻平屋頂,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在穿孝呢! 好鋼得用在刀刃上,還是加緊建設堤壩要緊。 與此同時,城外陸續有流離失所的難民涌入,皇帝和大臣們商議如何賑災,夏桐則將各家的夫人們召集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多開設幾個粥鋪,再有那廢棄不用的木料,悉數運來搭建棚屋,為災民們提供住所。 這些可憐人在水里泡得久了,又經歷長途跋涉,難免生起病來,不過一夜之間,城里便再度鬧起時疫。 好在有王靜怡在,她將積攢的靈泉水兌成數份,摻在施舍的粥湯里分發出去,如此不顯山不露水的,用靈泉維持那些難民的生機,延緩病勢,崔玉明則加緊施為——這段時間足夠他開發出對癥的良方了。 這兩人居然配合無間,也是罕事。 劉璋則不那么愉快,今年的水患來勢洶洶,可縱然有這許多應對之策,每一項卻都是得花錢的——國庫里所存的已不多了。 怎么著也得想辦法多掏些銀子。 夏桐建議,“不如號召大臣們募捐?” 劉璋嘆道:“朕何嘗不知,只是此事也不好硬做,太強人所難倒像是抄家了?!?/br> 總得心甘情愿才好??上?,但凡家底豐厚的,哪個不是在宦海里沉浮幾十年的老油子,要他們出錢出力,無疑比登天還難。 夏桐想了想,“大臣們最愛惜名聲,但凡有一人出頭,其余的必不甘落后?!?/br> 她覺得蔣家就很不錯,蔣文舉雖然賦閑在家,不見得一年功夫就坐吃山空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