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2
摸胡須,看了一眼一旁的皇太孫,就見皇太孫看向謝遠的目光除了欣賞之外,竟帶有幾分欽佩之意,心中一時,亦不知是何滋味。只是……元朔帝又看向謝遠,只覺,這當真是個好孩子。若這個孩子,當真是太子的孩子,該有多好?他與太子,該有多么安心?眾臣正竊竊私語間,卻也有人忽而福至心靈,發覺謝遠其實,并沒有將話說死。敬王與謝瑾然今日此舉,自認為是“讓爵”與謝遠;可是,謝遠偏不要他們的“讓爵”。是了,其實仔細算來,那本就是謝遠該得的爵位,何來“讓爵”一說?那些想到此事的人,看向謝遠的目光,亦帶了幾分不同。這個孩子,真真是多智近妖,太孫當真能收服他么?第25章有孕敬王府世子之位的推讓一事,還有敬王府大郎拒絕阿弟讓爵一事,一時之間,竟是傳遍了整個長安城。這倒也不稀奇,畢竟,前些時候太子病逝,使得圣人三日不朝,之后雖然日日上朝,卻一旦聽到稍稍有不敬太子之嫌者,都要立刻重重懲罰。長安城百姓一時間,竟連普通的婚娶定親等喜事都不敢做。現下難得有了“熱鬧”可以看,不少人自是高高興興的或小聲或高談闊論起來。謝遠騎著他從蜀地帶來的小馬走在謝含英的身側,聽到茶樓中一些人的談論,微微揚眉。謝含英轉頭瞧他一眼,抿嘴一笑:“阿遠現下可是真真揚名了,比之之前你想出冊書,造福文人一事,名聲傳的更遠?!?/br>謝含英說這話,卻是有些微謝遠打抱不平的意思——畢竟,當初冊書是謝遠想出,并獻于遠山先生的。但是現下世人雖知曉冊書乃是遠山先生的小弟子,當今敬王大郎所想,然而每每夸贊之時,卻總是對謝遠一帶而過,著重在夸贊遠山先生上面。謝遠唇角也帶了一絲笑意,搖頭:“我才七歲,甚么都不是,阿爹現下看到我便頭疼,他們夸我作甚?倒不如去夸老師,說不得,老師或是老師的其他學生偶爾聽到了,還能得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就是不能……去贊當世大儒,本也是在表明自己有眼光?!?/br>謝含英目光一閃,嘆道:“難得阿遠如此通透豁達,為兄實不如也?!?/br>說罷,謝含英便牽著謝遠的手,一起往茶樓上去了。今日這座長安第一茶樓有文人以文會友,謝含英在宮里求了元朔帝好久,才被元朔帝允了,和正在陪他讀書的謝遠一道,來了茶樓看文人賽文。當然,二人倒不是單獨來的,畢竟,謝含英才十歲,謝遠更是只有七歲,是以元朔帝就安排了保定侯世子與孟相府三郎陪著一起來的。保定侯世子林珍不但是謝含英的嫡親表兄,還是謝含英的三姐夫,二人雖相差了足足八歲,關系倒是不錯。他原本是瞧謝遠不起的,并不怎么看重一個山溝溝里來的孩子,但待他發現謝含英異常的喜歡謝遠,并還能說出“實不如也”這幾個字時,就立刻心中警鈴大作,時刻盯著謝遠,仿佛要將謝遠和謝含英隔離開一般。孟三郎今歲十五,文采非凡,為人端方正直,和謝含英倒沒甚親戚關系,只是圣人看重了他,便愣是罔顧孟三郎比皇太孫年長五歲的差距,愣是逼著孟相把孟三郎給太孫,讓孟三郎做了太孫的伴讀。只是孟三郎與謝含英年紀差距有些大,孟三郎又端方正直的有一點點迂腐,是以和謝含英倒不甚親近。相反說來,孟三郎的阿翁孟相,卻是謝遠的老師遠山先生的堂兄,孟三郎倒與謝遠有些關系,因此見了謝遠,就板著臉稱師弟,雖不親近,但行動之間,倒對謝遠稍有照拂。這二人今日卻知自己只是來陪跑的,因此只看謝遠和謝含英的行動,并不多插言。謝含英于是就和謝遠坐在二樓,看著一樓的文人開始“會友”,這“會友”卻是分了三場,一會字,二會詩,三談策論——策論之題,則是由茶樓在前幾日請長安城的幾位大儒或文士先擬了題目,會友之日取出,令文人當場考試。而這些文人之所以會熱衷于這些,一來是當真來會友,二來么,卻是為了坐在二樓的“伯樂”了。畢竟,現下的大慶朝還不曾有科舉一說,寒門想要當官,也只能靠舉薦。有門路的還好說些,沒有門路的,當然只能靠著自己爭氣了。謝遠和謝含英悄悄說了幾句話,就開始認真看一樓的文人——雖是寒門,雖然能共患難的人未必能共富貴,但不管是哪個吧,好歹都比遠嫁吐蕃要好得多吧?謝遠當仿佛真是有些急糊涂了,盯著樓下的人就細細打量起來。謝含英原本就沒幾個差不多年歲的朋友的。身邊雖有伴讀,但他身份特殊,伴讀卻也不敢太過親近,阿爹在時,管他極嚴,阿爹不在了,阿翁又恨不得將他身邊的人時時刻刻都使勁盯著,是以謝含英倒真是難得遇到一個像謝遠這樣和他年歲差不多,又甚么都能學到一起、玩到一起,甚至難得的是脾性容貌都相投的阿弟,因此即便阿爹留下的人常常勸他不可與謝遠太過親近,縱然親近,也要盡力折服謝遠,讓謝遠徹底為他所用,但謝含英還是忍不住的將謝遠當做友人看待,只恨不能日日同食同睡同學。現下瞧見謝遠有些不對勁,瞧著下頭人就看個不停,就忍不住開口相問。謝遠臉頰微鼓,想了想,才猶豫道:“我的幾個阿姐……”他說到這里,就沒有再繼續說下去。謝含英和其他二人立刻懂了謝遠的意思。謝含英皺了皺眉,他倒是真想幫謝遠,卻也當真不好插手三叔家的事情,只得含蓄勸慰道:“無論如何,總比朝中正在商量的選公主和親要好得多?!?/br>謝遠一張白凈的小臉立刻猙獰了起來。可即便如此,那張小臉看著依舊好看干凈。謝含英張了張嘴,瞪大了眼睛,看向謝遠。謝遠朝他點了點頭。謝含英沉默。前朝也好,本朝也好,雖是同意和親,但和親的公主通常都是從大臣的女兒里選出來的,再不濟也是那些偏遠皇族為著熬出頭來,不得不送出自己的女兒或孫女,其中大部分也都是庶出,像三叔這樣,本就是有藩地有兵權的藩王,又哪里需要再付出一個女兒?即便是庶出,根本就是不必要的。孟三郎在一旁喝了杯茶,卻突然道:“大郎何不寫信去蜀山?”謝遠一怔。謝含英也笑了,道:“是了,遠山先生是阿遠的老師,且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