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6
他的身份。 = 穆亭淵回北都之事不脛而走,他在外游學時已頗有才名,繼承岑修文學識之后,更是名聲大噪,上門拜訪的文人官吏數不勝數,穆亭淵以“備考科舉”為由,一概拒之門外,私下里去拜訪了岑修文曾經的舊友,大部分老者已不在人世,一片唏噓先按下不談。 春花輾轉凋零,一日日過去,晏枝白日去經營商鋪中的事情,晚上便回來陪穆亭淵讀書,恍然間仿佛回到了八年前,那小少年端坐在燭臺旁,認真地看著手中的書籍,寫下一條又一條筆記。 如今的穆亭淵,真正長成了晏枝最喜歡的模樣,樣貌俊逸,氣度颯然,談吐時溫和儒雅,又博學廣識。不同于其他酸儒弱書生,游學多年再加晨昏習練武藝,穆亭淵身段結實挺拔,如松如竹。 矯矯君子,淵渟岳峙。 轉眼便是科舉。 幾代國泰民安,大梁日漸重文興農,科舉便是遴選文臣最重要的考核大事,由禮部負責,分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層級遞進。 今年春闈,千萬學子競鰲頭,除開穆亭淵這樣的,還有許多文士大儒的門生弟子,魁首之爭極為激烈。 春闈當天,晏枝送穆亭淵出門。 白梅飽滿地綻放在枝頭,晏枝給穆亭淵喂下餃子,一路送他走出府門。 晏枝叮囑道:“我前些日子去貢院里轉了一圈,那地方又小又窄,起居都在那逼仄的小間里,你要多注意不要磕了碰了,穿暖和點,四下漏風,那板子什么都遮不住?!?/br> “好?!甭犚婈讨Φ男踹?,穆亭淵笑著點頭,“我都記在心里了?!?/br> “是嫂子啰嗦了?!标讨α晳T性地撫了下穆亭淵的頭,等目光觸及男人一雙灼熱的眸時愣了一下,她把手收了回來,說,“去吧,嫂子永遠支持你?!?/br> 穆亭淵壓下眸中一瞬浮現的遺憾,上前一步,壓低了聲音對晏枝說:“這話太過狂妄,我只說給嫂子一個人聽,待放皇榜,我拿個狀元的圣旨回來給嫂子玩?!?/br> 晏枝聞言,頓時笑逐顏開。 全府的人都外出相送,晏枝目送穆亭淵乘上馬車,車輪滾滾向著考場而去。 這一幕讓晏枝回憶起了當初送走穆亭淵的時候。 此間的少年,踏遍了綠水青山,再歸來時,如枝頭新梅,傲骨寒芳。 她之前陪著懷有身孕的韓妤去寺廟祈福,給穆亭淵許下了一個愿望—— 愿你不再凄風冷雨,遍嘗人間艱辛;愿你在晨霧散盡時,能成萬丈明光。 ===第74章 第 74 章=== 春闈三日時間, 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晏枝有活要忙的時候還好,無事可做時總會想穆亭淵此時此刻正在考哪一門, 會試三科都是硬骨頭, 據說今年的考官出題刁鉆, 喜好劍走偏鋒, 不知道亭淵會如何作答, 想了一會兒便覺得自己這樣子有些好笑, 仿佛是那個時代守在校門口等著孩子考完高考的家長。 盡人事,知天命, 她應該想開點。 三日一過,晏枝坐上馬車去接穆亭淵回來。 遠遠的便看到一身白衣,灑脫風流的穆亭淵被圍繞在眾多學子之中,他笑容溫和, 耐心地同眾人交談,看見晏枝時,分開左右,筆直地沖晏枝走了過來。 一旁人竊竊私語,都道那是穆府的大夫人, 是穆亭淵的長嫂。但晏枝近些年來, 因做生意, 拋頭露面,得了不少話柄,士農工商, 商為最末流,尤其是身為氏族卻毫不掩飾,自甘下賤去經商走貨, 最是遭文人詬病。 見著穆亭淵毫不遮掩地同晏枝交談,有意親近的文人都露出鄙夷的神色,不知誰在人群里嘀咕了一句“說是清廉高潔之輩,也不過如此”被晏枝聽見,狠狠地瞪了過去。 那人聳了聳脖子,驚怯地縮著身子,借著人群的遮掩悄悄溜走。 一人尚能扼制,但難堵悠悠之口,小聲討論的人越來越多,都為穆亭淵親近晏枝不以為恥而感到憤懣,再一想到岑修文多年學識落在這樣一個人手上,大感嗚呼哀哉,眼前一片漆黑,文壇將頃,得由他們站出來保護文之高義。 科舉剛考完,他們就開始盼著穆亭淵能落榜,兩人在各色目光中登上馬車,離開考場。 回程的馬車上,穆亭淵端坐在小方幾旁,拂袖取香,淡淡的梨花香從鎏金獸首香爐里鉆了出來,沁人心脾,他抬眸看了一眼晏枝,把香爐蓋子闔上,道:“嫂子怎么看著頗為哀愁,可有什么心事?” “我能有什么心事,每日吃吃喝喝,閑下來就看賬數錢,”晏枝腦海里回蕩著那些文人的評價,聽見穆亭淵你的聲音后回過神,問道,“你這回考得怎么樣?” “還可以,題目不難?!?/br> 晏枝:“……” 晏枝笑了出來:“方才我等你的時候,瞧見幾個從貢院出來的學生,大多失魂落魄,其中有一個沒走多遠就沖著路旁的石獅子撞了過去,被救下來后,哭天搶地地嚷著考試題目太難,愧對父老兄弟?!?/br> 穆亭淵說:“確實不難?!?/br> 晏枝笑得幾乎止不住,她擦了擦眼角笑出來的淚水,說:“好好好,嫂子等著你的好消息,我還沒見過圣旨呢?!彼凉u漸收了笑,神色多了幾分凝重,“圣上身體越發不行了,曦貴妃說,怕是活不過今年,小太子又性格懦弱,一旦圣上駕崩,大梁朝中局勢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此時入朝為官,怕是仕途不會那么順利。那些文人……” ? 晏枝腦海里不由浮現出現在的一段歷史,現在大梁官員的情況與那時頗為相似。歷史上有個說法是明亡于士大夫,氏族與文人互相勾結,形成黨派,不斷頂著為國為民的名義,攻訐政敵。文人以舌以筆為武器,斗起來,沒有硝煙,卻能尸橫遍野。大梁情況雖不至如此,卻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晏靖安的勢力正在不斷萎縮。 李景華那邊的情況也并不理想,因為當年春蒐一事,梁帝對他存了忌憚之心。除開士大夫,大梁還有一群朝官被稱為清流,是梁帝刻意扶持起來的,這些清流多出身草根,沒有家世背景,借以上疏評議,彈劾大臣,充當梁帝沖鋒的矛。 幾年來,清流日漸壯大,與晏靖安的武將一脈,李景華的士大夫一脈呈現了三足鼎立的架勢,維持著大梁官吏結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