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01
瑪不仁,就休怪孤不義了!” 小美搖旗助威。 【大朋友沖鴨!將改革進行到底,讓爸爸后悔移交權力,來啊,造作,反正有爸爸在?!控返i將所有御案上緩緩推行下去的動作都加快了速度一一推行下去。 各地學堂本就在興辦,除去加大資金投入,還開始組織懂得外洋語言的人才,登上商船,去往能夠聯系得到,并與他們保持良好關系的各國,美名其曰“派遣交流生”。 聽說牛頓出自英格蘭劍橋大學? 聽說南懷仁當年在魯汶大學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知識,懂得了天文地理、數學歷法…… 真不錯真不錯,該學到的新知識都派出去學回來!胤礽自己也打算在大清創辦大學,于是張羅朝臣們在京城辦了第一所大學,名曰京師大學。 于此同時,在九公主溫實的爭取下,大清第一女子學堂也建了起來。 科學研究所是大清第一個由皇室創辦的研究所,地位超然,在胤礽的推動下,各地重大城市也各自建立起了他們的研究所。 他的動作越來越多,不斷地深入到農業、商業、甚至是工業作坊的萌芽,從經濟搞到政治,學堂搞到外交,朝臣與阿哥們被他指揮的團團轉,胤礽可愛死了這種造作的感覺。 宰相們皆覺得這樣變化太快不利于安定,他們合計下來,最終派出了代表陳大人來找太子探聽口風。 太子坐在上首,面目冷峻,無形之中的壓力引得陳廷敬暗暗吃驚:當年那脾性跳脫的太子,已經成長如斯! 只聽太子高深莫測道:“汗阿瑪今天后悔了嗎?” 陳廷敬:哎? 第318章 陳廷敬充滿智慧的腦袋中亮光一閃而逝:殿下的意思是,他在盼著皇上后悔? 皇上能后悔啥,皇上這不好好的,這對天家父子之間又出了什么問題,以至于皇上不過問朝政,而太子殿下手段頻出,見著自己來脫口而出詢問皇上可有后悔? 陳廷敬越想越覺得心驚,而胤礽已經看出了他不是康熙派來的說客,心中失望,更冷淡地下了逐客令:“陳大人來找孤若是為了推行新政或是朝中突發重要政務,那孤就與你聊聊,若是別的就算了,你可以走了?!?/br> 陳廷敬忍不住道:“臣知道殿下一心為公,有強國之意,所行之事利于民生,但您不覺得您的革新速度太快了嗎?” “孤的革新速度過快還用得著你說?”胤礽冷冷道:“你倒是去請汗阿瑪出山??!” 陳廷敬猶豫了。 啊,啊這……太子殿下與皇上之間的糾葛,他這把老骨頭還是不要去摻和了吧? 胤礽看出了陳廷敬的不情愿,用一種“要你何用”恨鐵不成鋼的眼神打量了這位老臣兩眼,丟給一個陳廷敬自行體會的眼神。 胤礽:請你走開,孤要干活。 陳廷敬站在殿門外吹了會兒風,猶豫了下,最終往康熙所在的昭仁殿而去。 他顯然沒有見到康熙,只見到了前來傳話的梁九功。 梁九功笑容可掬地給陳廷敬比了個請的姿勢:“陳大人請回吧,皇上說了他在靜養,朝臣一律不見,若是有正事,還請大人前去與太子殿下商議?!?/br> 陳廷敬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顆自家孫子愛玩的皮球,在皇上與太子殿下二人腳下踢過來,踢過去。 來紫禁城一趟不僅白走,還自討沒趣,真沒意思,有這時間還不如做干點活。 陳廷敬在心里腹誹著這對天家父子的磨人,待他回到內閣,如今朝堂的頂梁柱們皆聚集而來詢問。 李之芳問他:“怎么樣了,太子說什么沒有?” 陳廷敬搖了搖頭:“這事兒,我是管不了了?!?/br> “究竟何事,你倒是說??!別賣關子?!?/br> “還能是何事,就是你們想的事,”陳廷敬的脾氣也上來了,惱羞成怒道:“你們誰能請動皇上,太子才會停下手里的動作,否則……哼!” 否則就只能老老實實干活。若是上奏進言有用,還用得著在這兒煩心? 陳廷敬一說,其余大人們恍然大悟。 “我還想呢,殿下一向會自覺在與皇上之間做出退讓,從不攬權,這會兒越過皇上,定是……”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殿下這年紀,倒也適合,只是皇上還年輕力壯,現在就這般,是不是太急切?!?/br> “也許是皇上想要讓太子實際下手來推行革新呢?” 也是,若是太子做錯了,這不是還有皇上,到時候再請也不遲。 朝臣們一點都不著急,他們慈祥地等著太子殿下長大,矜矜業業地干活,每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地等著那對天家父子之間的對局出現結果。 所有人都一副沒事人的樣子,弄得胤礽很焦慮,于是他的變革動作更多了。 朝臣們悠哉悠哉:害,多大點事,大清這些年來的變革還少嗎?有皇上在,有太子殿下在,出不了大亂子。 看看人隔壁的羅剎國吧!如今在世界上都有了新的名號“沙皇俄國”,他們國內的改革,那叫一個風風雨雨。 沙皇彼得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究竟做成了多少,又給沙皇俄國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兩國之間通商往來密切的大清不會不知,甚至于太子殿下還會將彼得在國內推行的革新政令拿來當做課題,在朝會上與眾位大人們探討。 大清在盛況之下進行改革,是醞釀已久的,擁有實際動力推動的改革。 開眼看世界帶來的是對更龐大世界舞臺的挑戰,會令弱小者恐懼,也會令擁有強大自信者升起挑戰激情。 世界日新月異,他們也不能夠再如幾十年前般停留在原地。 若是放在十年前,胤礽告訴朝臣:不要輕視那些外洋人,他們也是有可取之處的。朝貢貿易是虧本買賣,對本國經濟不利。 那么朝中必定無人相信他的話,并且以為太子是在“癡人說夢”、“異想天開”。 他們會說:我天朝大國什么都不缺,何必去與那些毛子爭長短? 也許還會說:朝貢之貿易,是我宗主國對附屬國的撫恤,利于安穩。 現在胤礽再和他們說:“不要輕視外來知識,只會讓自己變成井底之蛙,唯有正眼看待外邊,學習他們精妙領先之處,發展我國特色領先,鼓勵創新,培養屬于我國自己的人才,國家才會強大起來?!?/br> 朝臣們信這話的有大半,年輕一輩之中出現了兩種風貌,迂腐不得志者被時代所淘汰,銳意進取更有沖勁之人一躍而上成主流。 現在還有朝貢貿易,卻早已將前來撈錢的外洋商人剔除在朝貢體系之外,大清之朝貢,只與在明面上有國書往來的周邊國家進行。朝鮮、安南、老撾、琉球、緬甸等七八個國家都遞交國書承認其為附屬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