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24
大清國的臉? 亦有明白人說上一句:“藩屬國與我國相鄰,若其被西方所侵,我國極難獨善其身?!?/br> “朝鮮王國不避諱太子殿下名諱,他們學習我國漢之文化,竟不知避諱名字的道理?此事可不能善了?!?/br> 原先大清朝朝貢體系內的宗主國與藩屬國關系,不過是要求其臣服,每一次他們來進貢,還給他們甜頭嘗嘗,扶持他們。沒有對比時,他們感覺不到,如今有了對比,那些餓狼一樣的西方殖民勢力把他們嚇得魂都飛了! 我國天朝上國,富有、大度、體貼、尊貴,對待藩屬國以懷柔之策,你來稱臣,我們就扶持你,漢之文化毫不吝嗇,你們愛學就學,學不會我們來教你們。不剝削你們反而還給你們提供保護,從不干預其內政,就這樣各自還搞一些小動作,像是貓兒皮癢癢要撓主人,一點不乖! 淪落到西方勢力手中的附屬國唯有一個下場,內政被其控,百姓受其壓,國之命脈如同骨髓被西方吸走而去,只有野蠻而無情的掠奪,恨不能食其rou飲其血,將其國土連根帶莖一同吞噬地一干二凈。 現在知道大清的好了吧?現在眼巴巴地知道上來抱大腿了吧?早干什么去了! 朝臣們商議下來,最終還是看皇上的態度。 康熙道:“自古以來,以懷柔之策治藩屬國,朕還未統一西域,暫且無暇他顧,若藩屬國受外洋所侵,于大清而言是一場麻煩事?!?/br> 朝臣們了然,紛紛進言。 其他藩屬國,理藩院有文書記錄,像琉球國就是安分守己的小乖乖,大清自然愿意給予其庇護。 緬甸、越南王朝這種戰敗后稱臣,暫時安分守己的,也暫時庇護著。 但是東瀛是個奇怪的國家,這次來的使臣自稱是第五代征夷大將軍德川綱吉的家臣,他們這個小島國中的天皇,一點存在感都沒有,整個國家都是由武士統治。 納蘭性德啟奏道:“德川幕府雖時常遣送使臣來大清送禮,與大清之間貿易密切,意圖與大清保持友誼。是因其國之貿易,需依賴向大清出口。然臣從未見有任何文書證明德川幕府向大清稱臣,其看似有納貢之為,實則多次避開向大清稱臣,容臣懷疑東瀛之誠心?!?/br> 誠然東瀛與大清之間從未鬧過不快,可他們也從未承認過臣服于大清,一邊需要尋求庇護,增進貿易,一邊又端著不愿低頭,這是料準了大清國宰相肚里能撐船,會對他們寬容嗎? 附屬國之間,明確稱臣的要來尋庇護,理藩院里有文書,能受理,東瀛又算是什么? 外交部強調“東瀛從未從口頭上、文書上表明向我國稱臣,理藩院無記錄!” 納蘭性德生平最恨被白嫖,自己人向他打秋風也就算了,東瀛還想趁機占便宜,哪有那么好的事兒? 只要有人想白嫖,稍有風吹草動,納蘭性德立即警惕起來。 胤礽提議道:“汗阿瑪,不如下令,命東瀛向大清遞臣服文書。若其不愿臣服,則唯有拒之?!?/br> 以后做生意也是,帶其他藩屬國進行互通貿易,與其他近鄰之間互惠互利,形成宗主國帶小國共同富裕的利益關系,就不帶東瀛玩鄰居關系了,以后把他們當做與西方各國一樣地位的外人來處理。 從地理位置上,這些藩屬國就依偎在大清身邊,對待他們與隔著海洋的西方人態度當然是不同的。 亦有臣子不贊同,他們以東瀛與大清此前良好關系為基礎,試圖說服胤礽。 “太子殿下,東瀛從未有過多余心思,緬甸、越南王朝皆與大清戰過,輸了才臣服,比起他們,東瀛更為順服?!?/br> “若是沒有過多心思,那么大清要求其稱臣時,德川幕府自會做出正確的選擇?!?/br> 太子淡淡地瞥了他一眼,神色冷靜。 太子不愛笑了以后,看人時給人莫大的壓力,原本愛笑時像個大男孩,溫和又陽光,引人親近的同時,卻并未給予人壓力,以至于朝臣對太子,只當是因皇上而敬,因其身份而敬。 如今禁鴉片一事過去,朝臣開始直視儲君本人,對胤礽心生敬畏。 “東瀛是一島國,就在大清近海不遠,地理位置上注定了他們與大清之間糾纏,既然如此,誰做主導,這事就得分清楚?!?/br> 不能滅他們國,拉著周圍的鄰居們一起孤立他們,看看難過的是誰咯? 反正,理藩院文書等著,稱臣納貢乖一點,一切都好說。 而事實上,東瀛并不是一個乖順的國家。 他們拒絕了向大清稱臣,并希望繼續保持友誼。 大清外交部發言:“保持友誼當然可以,大清一向以寬厚待人,既然要保持友誼,還請貴國恪守本分?!?/br> 就別肖想藩屬國的待遇了,與西方各國同起同坐來進行貿易競爭,懂? 此言即出,大清便提升了對東瀛的關稅,將其與西方各國之關稅定為同級,而更多優惠,只對乖巧聽話的藩屬國敞開。 藩屬國學習漢之文化,在大清的影響下辦教育,互市一段時日后,雙方皆有收益,如此大國扶小國的通商往來,倒是令大清國處在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之中,至少近百年都不用擔心與鄰居們互相打仗。 再去看西方各國打紅眼的大同盟之戰,看他們為了你占領我我占領你而大動干戈,削得國內一片狼藉,眾臣皆贊美康熙“優先見之明”。 德川幕府不愿意稱臣在胤礽意料之內,胤禛好奇問他:“太子為何會對東瀛有敵意?” 別人不知道胤礽表現之怪異,胤禛卻是知道未來的,他以未來形勢告訴胤礽:“東瀛安分了近百年,直到臨死前,都不曾與大清鬧不和,以當時情況,他們還會再安分上百年?!?/br> 胤礽反問他:“你相信以武治國能長久嗎?” “德川幕府所做一切皆為維持國內之安穩,若稱臣于清,必會引起嘩然而致國情不穩。有趣的是現在他們沒了大清帶給他們的安穩利益,國內倒幕派也還是壯大了勢力。但無論是幕府,還是倒幕之人,皆是武士為體。我大清與東瀛往來商貿多年,比了解西方更了解東瀛。漢之文化如同大海,兼容并包,海納百川,如溫風如細語,引人欽佩、贊嘆,從而著迷、學習。而他們的武士道文化,是一把尖刺,一柄沒有刀鞘的兵器,你我壽命,不過百年,百年以后呢?你能知道他們的文化會催生出怎樣窮兵黔武的禍根?又會為大清帶來怎樣的影響?” 漢文化自隋唐起已然影響東瀛幾百年,即使如此,他們的國家至今還是現在這模樣,以武治國到了極致,可不就是侵略、擴張之流? 對不起,動畫片看多了,所以才太解,胤礽深入剖析這個國家,覺得它照著現在這種發展趨勢,以后不會是好東西。 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