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1
管戰火紛飛中書信往來如此艱難,他也不懂得珍惜這樣的機會,凡事都言簡意賅,幾句交代過他的平安,再囑咐她兩句,此外便沒有別的了。 可就是這樣簡短的書信,在他離開的那半年余時光中,成為了沈西泠唯一的慰藉。 每個差役送來書信的日子都是沈西泠的節日,她會迫不及待地拆開,確認他的字跡,提心吊膽地看完、知道他無恙以后,她才會長舒一口氣,整個人幾乎虛脫。等這驚心動魄的第一遍看完,她便在下一封信到來之前反反復復地看前一封,直到每個字都鐫刻在心上了才罷手。 她也會給他寫信。 與他不同,她的信往往都很長,有時會有十幾頁,她其實也不知道這些信他到底有沒有空看,甚至都不知道它們能不能送到他手上,但仍然還是會不停地寫,似乎在借這樣的方式紓解心中的焦慮和緊張,也仿佛只有這樣,她才能感到他還在她身旁。 說起來沈西泠倒是個心性堅韌的人,有些人或許會因為心中的惶恐而去躲避了解一件事,但她不會,盡管她時刻都擔心會聽到不好的消息,但她依然不斷地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在打探前線的動向。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被逼急了,因此才慢慢發現:財富也是一種權力。 她以前只懂得用錢賺錢,而現在她發現錢可以轉換成別的東西——譬如消息。楊東死后,建康的白疊子織造生意幾乎全歸在她的手下,大至江淮一帶,她都借這門生意有所往來。商道中人門路甚廣,打探消息也最是靈便,只要有金錢驅使,便能夠穩妥地將消息送到她面前。 她開始學會利用財富去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了。 因消息變得多了,她的視線也因此變得更加開闊。她開始能夠看到前線的緊張,能夠看到他處境的艱難,能夠看到多地十室九空的慘象,能夠看到朝廷和百姓的痛苦——她更加靠近他了。 不再僅僅是一個閨閣中的女孩兒,也不再僅僅是一個逐利的商賈,她太過于愛他,因此開始看到他看到的東西,開始思考他思考的問題,開始憐憫他憐憫的人。 她再次改變了。 江左雖然富庶,但長達半年余的戰爭也讓朝廷開始吃不消,尤其大梁的軍隊遠涉江北作戰,錢糧周濟便更加耗時費力。朝廷感到重壓,已經開始向各地的商賈發出義捐的號召,只是如此亂世大家都自顧不暇,又哪有人顧得上去做什么義捐?自然置若罔聞。 沈西泠卻做了。 她做生意也頗有一些年頭了,尤其白疊子織造生意的利潤豐厚,積年下來她有許多盈余,粗算下來竟有幾萬兩,她取出大半做了義捐,為免銀錢途中被貪腐的官吏層層盤剝,她還硬著頭皮給堯氏去了一封信說了此事。堯氏一向很照顧她,一聽說她有這樣的心意也很是感動,當即便讓長子齊云代她周旋此事,承諾一定會讓這筆銀子物盡其用,還說要向朝廷回稟她的義舉。 沈西泠則推辭不受,只捐銀子卻不擔名聲。倒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她這人原本就不貪名,四處去說也無意義,何況等齊嬰回來以后他們便要一同離開了,她不想把動靜鬧得太大,反而徒惹是非。 她只是想要跟那個人站在一起,即便她其實并不能為他分擔什么,起碼,也想對他盡力守護的這片山河略盡綿薄之力。 除了書信和義捐之外,最能令沈西泠心中安穩的便是求神拜佛了。 她原本就信神佛,如今是更信了,當然這并非因為她有什么徹悟,只是出于俗世之人的貪妄罷了。她掌控不了他的吉兇禍福,便只能去求告神佛,求他平安。 她最常去拜的還是棲霞寺。 時光飛逝,南北開戰之時尚是四月,如今已經轉入十月了,而一年前的此時正是她頭回來棲霞山入棲霞寺的時候,彼時還是同齊嬰一起,沒想到轉眼便是匆匆一年過去了。 一年前她在大佛閣內許下三愿,求父母往生順遂,求他和他的親人一切安好,還求能和他在一起。 除了父母往生之事無從得知以外,其余的兩條目前看倒是應驗了的,她很感激,也覺得與這佛寺有緣法,便時常來此。 棲霞寺雖比不得雞鳴、定山二寺那么熱鬧,但香客也已經不少,遠不是她一年前來此時那般寂寥無人的情景了。她戴了幕籬,帶著水佩和風裳一同進了寺廟,因她常來此地,又捐過不少功德錢,便與寺中的僧侶都頗為熟悉,一見她來,僧人們紛紛與她問好,彼此都和和氣氣。 她進大佛閣時恰好殿內無人,她便脫去了幕籬在佛前參拜,以示對佛祖的敬意。 她沒有別的愿望了,只希望那個人平安,平安,平安。 她在佛前久久跪著,反反復復地祈求,直到日暮時分才起身離去。 而她卻不知道,早在她之前,這佛閣之內便有另一位香客在了,本正在殿后拜彌勒,繞回前殿時發現了她,一時便沒有上前。 那人也不是別人,恰與沈西泠也有前緣,算起來還是她的嫡母——傅貞。 這位夫人年輕時雖跟著家族中人禮佛,但實則心中是不信的,只是后來人生際遇幾多變故,便漸漸開始信了,尤其在死了一雙兒女后就更篤定起來。半年多前她那相好沈城也死了,還是因為一樁飛來橫禍,她便因此更加感到人世無常,佛心亦越發虔敬起來。因她身份敏感,也不好去雞鳴定山湊熱鬧,便只得避著人、從頭到腳包裹得嚴實,跑到這棲霞寺來拜佛拜菩薩。 哪成想竟撞見了沈西泠。 沈城死后,傅貞心中其實又痛又釋然,總覺得她這一生與沈家的孽緣總算是到頭了,結果一見沈西泠,前塵舊事便乍然滾滾而來,令她又猛然想起那些她盡力想忘掉的過去。 她頭回見這小丫頭……該是近十年前了。 若是旁人,十年一過她肯定早就認不出了,偏偏沈西泠眉心的那點紅痣令人印象太過深刻,且她和她的母親又過于肖似,這才讓傅貞一眼就認了出來。 沈西泠在佛前跪了多久,傅貞就在后殿的陰影中站了多久,她一直看著沈西泠,心中的悲涼之感層層漫溢,當真宛若前世今生。 甚至直到沈西泠走了她還沒回過神來。 還是她身旁一個叫鄧伍的下人讓她回過了神。 說來這個鄧伍也不是生人,半年多前沈西泠邀請楊東去怡樓會面時,楊東曾托大不見,當時假扮楊東與沈西泠見面的那個下仆便是鄧伍。楊東死后鄧伍無處可去,便求到了傅貞跟前,傅貞本想安排他到傅家經營其他生意的門人手下做事,但因楊東得罪了齊家的樞相,連帶著他原先的舊仆也受人嫌棄,大家都生怕跟楊東扯上一點干系而惹了小齊大人厭憎,自然紛紛搖頭拒絕。 傅貞沒有辦法,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