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
走,便可全身而退,絲毫無損?!?/br>“荒謬之極?!币蝗说吐暢獾?,“縱水能克火,寥寥之水,如何抵抗那燎原大火?”其他人雖未出聲,眼中亦盡是不以為然之色。水雖然能夠滅火,可前提是要有對應的量,將腳浸入水中再取出,能沾上幾滴水?恐怕腳剛碰上火,那些水滴就被蒸干了,能抵什么用?崔頌沒有為自己辯駁。他不想和他們解釋液體在驟遇極熱的時候會產生一層絕緣的氣態防護層,在短時間內隔絕大量熱度,也不想解釋水蒸氣導熱比液體還慢得多。萊頓弗羅斯特效應[1]涉及熱力學的內容,在這些人看來確實像是無稽之談。總歸崔頌也沒指望他們能夠接受這個解釋。就算是有人相信了“踏火而不傷”是因為沾了水,恐怕也會有人把它歸結于“水神保佑”,而不會理解水的形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于喝符水治病,要么那被治好的人是個托兒,要么就是安慰劑效應[2],涉及心理學范疇,更加不好說明。未料崔頌的不辯駁,在有心人眼中便是底氣不足。先前出聲質疑的幾人正要再嘲,忽見禰衡扯下頭頂的玉冠,重重往地上一擲。離得最近的幾人被嚇了一跳,不知道這狂妄無禮的家伙又在發什么瘋。禰衡摔完冠,披頭散發,又褪下自己的外衣,隨手丟到旁邊。幾個克己守禮的士子被他的行為驚呆了:“衣冠不整,成何體統!”禰衡并不理他們:“取火來?!?/br>崔頌驀地看向他:“莫非你要——”禰衡冷哼了一聲:“明知故問?!?/br>崔頌被哽得不輕,卻也不能就此放棄勸說:“不過口舌之辯,何必如此?!睘榱撕腿藸巶€黑白,以身犯險,去闖刀山火海,值得嗎?“犬吠爾,我豈會縈掛于心?”禰衡嗤笑,踢開木屐,踩在池塘邊的河泥上,“倒是這吠聲不止,聽得人心煩,不若讓他們開開眼,莫要蜀犬吠日,蟬不知雪?!?/br>原本還被禰衡的行為驚到,因他以身犯險檢驗真相,被他的膽識折服的士子,在聽到緊接其后的嘲諷后,紛紛在心里給了自己一巴掌,把禰衡重新拉回黑名單。之前與崔頌搭話的布衣士子溫聲勸道:“坐戒垂堂,足下何必以身犯險?”他暗指崔頌所說未必是真,禰衡若去踏那烈火,必然會被灼傷。說是未必,但在這些士子看來,崔頌的那些話就是謬論,這禰衡還想去踏那火盆,不是作死是什么?想來此人不僅狂,還瘋得不輕。布衣士子許是出自好意,然而禰衡并不領情,甚至沒有正眼去看對方:“鄰人號喪,惺惺作態?!?/br>布衣士子遂不再多言。崔頌感覺自己的壓力有些大。他雖然知道有這么一個理論,但他學的不是熱力學,可以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僅僅只是知道這個名詞罷了。更何況,實踐和理論是不同的,達成這個現象最重要的條件是:火的溫度必須高于水的萊頓弗羅斯特點(Leidenfrostpoint)。然而這個點與水質、水溫有關,他不會算。萬一火溫沒達到萊頓弗羅斯特點,那么踏火而過的禰衡,大概要被燒成烤豬蹄了。在感到壓力的同時,崔頌也有些疑惑——禰衡的言行一向出人意料,想要親身上陣以身試險并不稀奇??伤y道就沒想過,自己的所言或許全是胡謅?就不怕被自己坑慘了?崔頌忍不住低聲提醒禰衡,卻又收到了對方關愛腦子的眼神。“若是無用,我及時退出火盆便是,于我何妨?——倒是你,”禰衡上上下下地打量他一眼,無甚好意地道,“堂堂名士,信口開河,為人恥笑——可比衡要慘多了?!?/br>前半句聽著豁達大氣,可禰衡偏偏要續上一句嘲諷,使得整句話的深意完全變了味。聽起來還像是對他的幸災樂禍。如果不是崔頌早通過歷史得知了禰衡的作,說不定已經被他惹惱了。崔頌不由想到了里的嘲諷之神,摩墨斯,跟禰衡真是神似,以至于他很想和禰衡科普一下這位西方神明,問問他是什么看法。這時,園內的仆從送來數十個火盆,依次排開,疊成一條三丈長的火道。禰衡往河中走了幾步,直到河水沒過膝蓋,方才卷袖上岸,緩緩來到火盆前。他二話不說,就這么踏了上去。四周傳來少許低呼聲。禰衡面不改色,昂首闊步地走完一整條火道。隨后,由仆從引來的醫者替他檢查腳板,確定毫無燒傷的痕跡,不用敷藥。崔頌暗暗松了口氣,不料布衣士子竟朝他迤邐而來,“足下博聞強識,江遵佩服。不知這淌水踏火之言取自何書,還望足下不吝賜教?!?/br>嗡的一聲,他的頭好似被金屬棍砸了一下。理論來自哪本書?自然是來自,可這顯然不是能夠宣之出口的。崔頌滯了一瞬,一時編不出合適的書名,只得道:“少時的雜書罷了,倒未曾留意?!?/br>自稱江遵的士子似乎有些惋惜,見禰衡踏步而來,自覺地作了辭別。禰衡一過來,劈頭蓋腦說的第一句話便是:“你這趟火之法,是從何本書看來的?”崔頌重復了一遍剛剛的措辭,結果得到禰衡“我會信你?”的懷疑注視。心知禰衡的難纏,崔頌真·信口開河道:“這是孤本。名為?!?/br>引用明朝某科技名著的書名,崔頌毫無壓力。要戳破他,禰衡再活個千年吧。“天工開物……”禰衡咀嚼著這個很符合他審美的書名,只覺此書的作者定然是個奇人,故能寫出世人所不能知的事理。禰衡又與崔頌說了什么。崔頌摸不著頭腦地聽了半天,等禰衡兜了好幾個圈子,他才明白過來禰衡是想借“天工開物”一閱。然而崔頌上哪找“天工開物”給禰衡看。不止現代的沒有,就連明朝那本真正的也是沒得找的。崔頌只能很坦然地說:“今已佚失?!?/br>不好意思,書丟了,沒法給你。頂著禰衡懷疑的眼神,崔頌無比淡定。他本來就“找不到”書,又沒騙他。或許是禰衡剛才的行為在眾多士子眼中太過瘋狂,比起亡命之徒亦不遑多讓;又或許是那些士子失了一城,士氣大跌,他們未再揪著禰衡圍討,只五人、十人地聚在一起,或論經,或針砭時政,倒是散卻了火氣,專心交流起學術來。然而在禰衡過來之前,他們也曾為了一個小問題吵嚷不休。崔頌覺得,禰衡大概是為士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