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8
能換成輕松的坐辦公室的工作,誰又不想呢?在這種情況下,趙安民能把教師考試的名額主動讓給宋芳芳,這讓一向理性的宋芳芳也不由得十分的感動。趙安民早就對宋芳芳有好感了,不過礙于宋芳芳對他并沒有特殊的感情,只是把他當成能一起學習進步的朋友和同志,所以他才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現在宋芳芳對趙安民的態度有了改變,趙安民立即就接收到了這個信號。因此在宋芳芳成了鄉中學的老師之后,她和趙安民就真的開始談戀愛了。這時候魯圓已經頹了,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太陽和月亮也不是圍繞她旋轉的。清醒之后,她慢慢收回了對趙安民的喜歡,對趙安民和宋芳芳的談戀愛不說祝福吧,至少沒有十分的排斥。對宋芳芳這個朋友也漸漸恢復了過去的態度。至于其他的男女知青,對于趙安民把教師考試名額讓給宋芳芳的事情是十分感動的,現在看他們倆成了一對,都覺得是趙安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感動了宋芳芳,得到了她的芳心。事實也差不多就是這么一回事。第152章七七年的時候,國家恢復了高考,這一年的高考就在冬天舉行了。生產大隊所有的知青都報名參加了高考,包括劉山的媳婦蘇瑜。其他的知青都抱著考上大學回到城里的想法,只有蘇瑜就是隨大流的報了一下名,其實并沒有抱著靠高考回城的意圖,因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知識水平。這些年她和父母的往來信件越發少了,幾乎到了快要斷絕來往的程度了。蘇瑜的父母已經有了孫子和孫女,現在把一切心力都放在了孫輩們身上,對于鄉下的閨女是漸漸的顧不上了。蘇瑜就算是得到了縣里允許知青回□□額,回去也沒有家了,沒有地方住,沒有工作和收入,還不如在鄉下混口飯吃呢。要說憑本事考大學回城,蘇瑜本身就是個不愛學習的學渣,又在鄉下耽誤了這么多年,那是絕無可能考上大學的。她自己也壓根就不抱什么期望。只不過想以復習為借口,偷懶少干活罷了。多年相處下來,劉山的爹媽也算了解這個兒媳婦,知道她又懶又饞,又沒什么本事的本性。不過因為蘇瑜很利索的給數代單傳的劉家生了孫子,就算看在這一點上,劉山的爹媽也不會對這個兒媳婦不好。再說蘇瑜就算是下地少,至少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凈凈的,還帶孩子做飯,也不算是給家里添亂了。正是因為劉山的爹媽知道蘇瑜這個兒媳婦不是個有本事的人,和宋芳芳趙安民他們那種有能力有知識的知青不是一類人,所以他們覺得蘇瑜不可能考上大學,所以也沒有阻止蘇瑜報名高考或者在家里復習高中課本。若是蘇瑜真像是宋芳芳那么有本事有能耐,那劉山的爹媽就未必會支持她去參加高考了。假如這個兒媳婦考上大學回城了,未必還會要鄉下的丈夫和兒子,那他們的孫子不就沒有媽了嗎?至于劉山他們倒不擔心,他能干穩重,就算跑了一個媳婦,也能再找到老婆的。可他們的孫子就只有這一個媽,按照劉家數代單傳的傳統,即便劉山再娶第二個老婆,劉家也不會有第二個孫子了。那么不管是蘇瑜這個兒媳婦跑了,還是劉山將來給孫子找個繼母,對劉家的獨孫來說都不算是好事。所以宋芳芳所記得的前世也好,還是這一世也好,蘇瑜能順利的報名并參加高考,沒有遇到絲毫的家庭阻礙,并非因為劉山的爹媽特別的寬宏大量,而是因為他們認定了蘇瑜考不上大學罷了。這時候趙安民和宋芳芳也早就結婚生子了。宋芳芳可能是考慮到將來讀大學以及工作之后,再生育孩子會有耽誤很多事,不如趁著在鄉下的時候把結婚生子這兩件人生大事都辦妥了,以后回城之后就能省不少事了。所以宋芳芳結婚和生孩子都非常利索,和趙安民談了半年的戀愛,就結了婚,又陸續生了兩個孩子。大的孩子四歲,小的也二周歲了。在鄉下,孩子懂事早,也比較好帶。平時宋芳芳都帶著兩個孩子去學校,她上課的時候就把他們留在教師辦公室,有其他的老師幫忙看一下。四歲大的孩子也被父母教育的很好,會老實的在辦公室里玩,弟弟鬧騰的時候還知道哄弟弟。趙安民在非農忙的時候,也會主動照顧孩子,給宋芳芳省了不少事。雖然不像前世的時候,在她工作的時候孩子們都有婆家人幫忙照顧那么省心,但現在這種夫妻倆互相扶持的日子,宋芳芳更加的喜歡。前世的時候,是她拖著劉建軍往前走,她想讓劉建軍多學點知識,想讓他上進或者考個文憑出來,偏偏劉建軍是爛泥扶不上墻。就連照顧家里的孩子,也多是前世的婆婆費心費力,劉建軍這個人做丈夫做父親都不太合格,也不愛為孩子cao心。好像是一輩子就滿足于自己那個村領導兒子的身份了。現在宋芳芳和趙安民結了婚,雖然少了長輩在身邊的幫襯,但是夫妻倆都是上進的人,有勁也往一起使,哪怕過得辛苦些,心里都是甜的。前世宋芳芳的婚姻只能算是湊合,這一世她才明白了好的婚姻對她對孩子們有多么好的影響。這一年全國報名參加高考的人非常多,有570多萬人,最后錄取了30萬人。也只有最優秀的那一批人,才能在這一年考上大學。而在本生產大隊,這一次也只有宋芳芳和趙安民一起考上了大學。畢竟在所有知青里,只有他們倆志同道合,勤學不輟,還在追求知識,努力學習。其他的知青因為下鄉的時間久了,高中的知識也遺忘了許多,就算曾經是個好學生,在丟下了這么多年的情況下,撿起過去那些知識也是要花不少時間的。今年恢復高考的通知特別的突然,而且沒過幾個月就在這年的冬天舉行了考試,很多人都沒有時間進行充分的復習和準備,因此村里的其他的知青這一次都落榜了。好在有消息傳來,接下來一年還有機會參加高考,知青們忙著找各種教材和補習資料,倒沒時間為了落榜難過糾結了。宋芳芳和趙安民則是因為數理化成績的出色,雙雙考去了首都的理工大學。把高考復習資料留給了其他知青之后,就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北上首都了。蘇瑜也是落榜的一員。不過她和其他那些刻苦學習,幾乎要頭懸梁錐刺股的知青們不一樣,蘇瑜就像是給自己找了個可以偷懶不下地的借口。她平時還好,做家務,洗衣服做飯帶孩子都沒問題,就是極其不愿意下地。劉山和他的爹媽也都看出來了這一點,也不勉強蘇瑜。劉家的勞動力足夠了,也不需要蘇瑜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