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6
笑,卻不作答。祁元詢也不是非要他回答這個問題,試探一下也就得了。又不是要和朝鮮撕破臉皮,沒必要讓使團臉上不好看。于是他換了個問題:“聽聞遺德你之前便跟團出使過,還與父皇見過面?”“是。多蒙陛下垂愛,與臣下交談良久,臣受益匪淺?!?/br>“父皇一向如此,對有才之人,一向以禮相待。遺德不但乃李王諸子中,功勛最著者,亦是文采斐然,高中高麗進士,莫說父皇,便是我,也佩服得緊呢?!?/br>“殿下過獎了?!?/br>祁元詢實在是真心夸他,只不過特意提及他于朝鮮諸王子中,功勞最高,也并非一點沒有旁的意思在。幾人說了幾句,又繼續飲酒。只是底下使團的人都分出了注意力到他身上,防備著隨時能夠答話。像這種官方的宴客,對于下位者來說,其實一點都不友好。使團朝貢,招待者只是儀禮司也就罷了,偏生祁元詢這個皇太孫杵在這兒,讓他們不小心翼翼都不行。祁元詢本來只是想略問幾句,給他們打個預防針,就讓這次的宴會在愉快的氛圍內結束掉的。大家都在吃飯,說這些讓人不高興的話,還是太掃興了。就算他們接受,祁元詢自己也是經歷過好幾次大宴上光幕出幺蛾子的情況,體驗過那種芒刺在背的感覺的,輪到他自己辦事了,當然是能放松的時候就讓氛圍一些。既然他們不習慣,那他就繼續說好了。祁元詢似是不經意地問坐在下手另一側的房顯:“房司正,我觀典籍,韃靼等胡部,有‘幼子守灶’之俗?原朝之先,亦循此俗?”房顯突然被點名,有些意外,但這么點專業知識,還是難不倒他的:“回殿下,正是?!?/br>祁元詢轉向李芳遠:“李王之祖,至李王,皆從原人之俗,有胡名,直到遺德你這一輩,才只有漢文名,是也不是?”李芳遠答得有些遲疑,顯然是覺得不對勁:“是,殿下明見萬里?!?/br>“那便是了,也難怪李王立幼子呢?!?/br>他話說得沒頭沒尾,卻將朝鮮使團都驚出了一身冷汗。散席后,朝鮮使團回到住處,幾個大人物齊齊聚在李芳遠的住處,商量宗主國的皇太孫,這到底是怎么個意思,該用什么章程去應對他。與遵循嫡長繼承制的華夏人不同,原朝胡人在立國前,還在部族時代時,有的乃是幼子守灶之俗,所立繼承人非是長子,而是最小的幼子。雖說中原王朝也有腦子昏了頭的皇帝不管不顧地立最寵愛的兒子做繼承人,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立嫡、立長的。李成桂口口聲聲尊奉上國,思慕王化,請求冊封,可是,所立的世子是幼子——若說李成桂是因為愛世子之母而立他的話,世子還有個大他一歲的同母兄,何以不立愛妻所生長子,而立幼子呢?——沒人揪這個點也就罷了,可是現在,宣武帝親立的皇太孫、乾圣帝的嫡長子提出這一點,就絕對不簡單。朝鮮使團明明是趁著宗主國新君登基,趁著這位心情好的時候來拍馬屁叫爸爸,求冊封的,可是光幕來了一出以后,皇太孫又問了個送命題,實在是令人頭痛。若是他們不是上趕著叫爸爸,自己國內管自己的,祁元詢也沒立場問這個問題,可是朝鮮偏生打著尊奉上國的旗號,時刻表現自己,這就讓人抓著漏洞了。不過,被光幕弄得有些焦頭爛額的李芳遠,想到李成桂可能因為立幼子而導致本國受到上國責問,心里還有種異樣的幸災樂禍的喜悅——真是該??!第39章第三十九章來朝祁元詢宴請完朝鮮使團,次日退朝后,乾圣帝就將他喚去詢問經過了。若只是尋常宴飲也就罷了,可是朝鮮使團抵達京師當天,光幕就放出了靖安大君的生平,說祁元詢在宴會上只會依照前例,什么都不做,那就太扯了。乾圣帝依照自己對兒子的了解,判定這個兒子肯定會整出什么幺蛾子來。為了防止祁元詢再在他不知道的時候搞出大新聞,他是肯定要了解祁元詢的計劃與進度的。宣武帝、乾圣帝與祁元詢,這祖孫三代對藩屬國的態度,皆有不同。宣武帝立了那么多不征之國,理由已經寫得很明白了,與中原比起來,這些小國治起來勞心勞力又沒有多少好處,倒不如干脆只讓他們朝貢就算了,隔得遠的,不愿意來朝貢,大周不帶他們玩就是了,輕易動兵要不得;祁元詢則是因為前世先知了諸多的歷史發展,對這些藩屬國,都抱有警惕之心,認為僅僅實行朝貢制度,讓這些藩屬國抱大腿,對大周的益處其實是不怎么大的;乾圣帝則又是另外一種態度了,他不像宣武帝一樣,對這些屬國是否朝貢抱有一種比較佛系的態度,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重現盛唐之時萬國來朝的盛景。所以藩屬國朝覲大周天子,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了。王氏高麗已亡,連國號都已經在李成桂上表之后變更了,宣武帝雖然沒有冊封“權知朝鮮國事”李旦為朝鮮國王,但并不妨礙人家就是事實上的朝鮮國王??!李氏朝鮮作為大周藩屬國里朝貢最殷勤的那個,在乾圣元年使團齊齊朝覲新帝之時,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出了岔子,乾圣帝的面子還要不要了?祁元詢很了解親爹,對話一開始,就直言:“孩兒昨日與儀禮司各員款待了朝鮮使團,并未發生什么意外?!?/br>乾圣帝稍微放寬了心,儀禮司今早已按慣例呈折了,雖然沒有把宴上所有的對話事無巨細地記下來,但是有沒有橫生枝節,是肯定會記錄的。那份奏疏沒出現什么多余的內容,也就是兒子辦事,大面上定是沒錯的。但什么都不做,顯然又不是祁元詢的風格。乾圣帝道:“使團中,李芳遠為李王之子,朕前些年也是與他見過面的,昨日你們宴飲,可曾有交談?你可不要小看了他?!?/br>“父皇放心吧,孩兒明白著呢,這朝鮮使團,所為之事,也不過是求冊封罷了。反倒是這位靖安大君,兩次隨團出使,其志不小。孩兒昨日與其他人不過泛泛而談,只與李芳遠好生說了幾句?!?/br>“哦?我兒對他的評價竟也如此之高么?說說看,你們都說了什么?”乾圣帝這就來了興趣。乾圣帝本人當年做藩王的時候,和李芳遠有過深入的對話,認為此人與自己頗有相似之處,是以很看好他。光幕預言李芳遠未來之所為后,乾圣帝更是覺得自己的眼光到位,此人確非池中物。自己這個嫡長子若是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