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種情蠱的支教男知青1
被種情蠱的支教男知青1
穆陽大學畢業的時候,正是千禧之年。 當時有扶持西部地區的提倡,他積極響應號召,報名前往黔地雷公縣支教。 雷山縣,隸屬于黔東南苗族桐族自治州,這里有著名的風景圣地苗峰雷公山。 雷公山最高海拔有兩千多米,層巒疊嶂,巍峨雄偉。山林蒼翠,瀑布飛流。 可惜現在是九月份,錯過了杜鵑花盛開的時候。若是三月下旬,正所謂千峰疊起嶂,烏金地下埋,杜鵑花似海,滿山留異香,滿山蒼碧間野生杜鵑爭相開放,姹紫嫣紅,美不勝收,甚至還能看到一樹不同顏色花開的奇景。 雷公縣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云霧繚繞。 山下,到處分布著半坡苗寨,男孩們身著苗繡麻布衣褲,包頭帕;女孩們多為中膝交領百褶裙,顏色多為黑色。 明清時期,雷公山苗族聚居區被認為是最主要的生苗區。與已被漢化、管轄的熟苗相反,所謂生苗,即在政治軍事上不曾被征服,生活上未經過或抵制漢化。他們與世隔絕,自有一套生存法則和獨有的語言、律法。 以服飾劃分,這里的的苗族主要屬黑苗。 黑苗也叫短裙苗,樓居黑苗隨著社會發展、文明進步,他們的居所從古早茅棚草屋逐漸演變為現在的竹樓和吊腳木樓,適應氣候,通風除濕。 進入新中國后,社會的各方面的發展促進了各地區、民族的人民交流,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顯然已成為過去式。 到現在,黑苗中純生苗的數量已經很少了。不過,這里的苗族民風依然古樸醇厚,風情雖獨特迷人,但在知識教育方面,這里的文明剛剛正式開始與現代社會接軌,由于閉塞太久,山寨位于崇山峻嶺之中,地理偏僻,經濟落后,文化依舊較為封閉。 雷公縣氣候潮濕,穆陽費力走在彎彎繞繞的泥濘山路,鞋底沾了一層粘膩的泥土。 進了村,山路都成了羊腸小道,送他來的車不好進來,只能下車徒步前行。 走進蒼蒼茫茫的大山深處,這里,生產上還多數沿襲刀耕火種的粗放方式;生活中完全使用苗語,只有少數人會講普通話。 聽一些支教的前輩說,他們那時候上山,還有專門的放哨人發苗語信號客家(外人)來了,全村老少就會一溜煙地躲進深山老林里,工作很難開展。 穆陽心底嘆了口氣,教育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啊。 走了十多分鐘,遠遠看到瓦蘭小學門口有人來迎接。 校舍是一幢兩層水泥房,稍有了些年頭。校園里孩子們丟沙包、滾鐵環,不一會兒,鐘敲起,聲音悠遠,仿佛蕩起回音。 這便是上課下課的鈴聲了。 切身實地感受到了這里最為真實又最為艱巨的教育狀貌,眼中所見,耳中所聞,他心深受觸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己小時候上學的畫面就在眼前。 校長費力騰出一間大約30平方米的屋子,勉強能讓穆陽和另一位支教老師住在這里。 雖然條件艱苦,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穆陽要教的是五年級,他積極備課,認真準備教案。 這里教學條件不完備,師資力量薄弱,學生基礎較差且學習興趣不高。眼下新建的學校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個小伙伴集中玩耍的地方。 為了盡可能激發他們讀書學習的興趣,第一堂課至關重要,必須給學生留下一個好印象。 一夜難眠,穆陽早早起身,白衣黑褲,干凈樸素,穿上昨天擦洗好的舊皮鞋。 鐘聲敲響,他準時邁入教室。 (作者的話:故事背景設置在21世紀初的貴州省雷公縣,有些地方為虛構私設,希望沒有冒犯到苗族的朋友們﹏。 作者本人沒有支教經歷,查了很多資料,所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支教很辛苦,向老師們致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