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短短幾句話,既闡明了失期的原因,又表達了愧疚的心情,還擺出一副任憑長者責罰的態度。 在坐的國君大部分都比劉樞年長二三十歲,于是她的措辭也給人感覺帶了點調皮的意味,嚴肅中帶點輕松,各位國君聽后均莞爾一笑,誰又當真與她計較呢? 依照這個意思,酈壬臣在腦中飛速篩選一遍,選定了一首最恰當的詩歌,對臺下宣道: 漢樂府,奏《匪寧》之樂上闋! 臺下的漢樂府樂師們接到命令,也立即演奏起來。不同國家的樂曲風格也不同,哪怕是同樣的詩賦,也能演奏出千變萬化的氣質來,鄭聲柔媚而靡靡,漢聲卻凜凜而磅礴: 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圣王,民具爾瞻。憂心如惔,不敢戲言。式夷式已,小人弗殆; 節彼南山,有實其猗。駕彼四牡,四牡項領,我王不寧,不懲其心。憂心如酲,爾罰何力! (【注】改編自《詩經middot;節南山》) 之所以只唱奏上闋,是因為這首詩歌全文并非都表達了道歉的意思,如果全部吟誦出來,未免跑題,只有節選出上闋來,才能符合漢王的意圖。 作為大型外交活動的禮贊官,得有不亞于任何人的學識,要像喝水一樣熟悉各類詩詞歌賦,還要能夠在揣摩上意的同時會適當的斷章取義。 上闋奏畢,六國國君臉上都露出寬和喜悅的顏色,大家象征性的輪流發表一句評價,這事就算這么過去了。鄭伯再次提樽,邀各國國君同飲,接著進入下一議題。 這時候齊王于便站了起來,在今天,她才是正兒八經的主角盟會的發起者。 她穿著全場最艷麗的紫袍,身量精瘦,她笑起來的時候,頰邊露出兩個淺淺的酒窩,顏色嬌美,引人贊嘆,不笑的時候,又目光精明,仿佛一切都逃不過她的洞察。 她的目光一一掃過諸位,最后在漢王樞身后的酈壬臣身上停留片刻,兩束目光相遇的時候,酈壬臣禮貌的避開了眼睛,像是在表示對別國國君的尊敬。 姜于的心卻為此揪了一下,兩年了她們快兩年沒有見過了,如今再重逢,早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棕色的厚大禮袍穿在酈壬臣的身上,她頭戴銀絲編織的進賢冠,帽冠兩側插豎起的白色鹖羽,這樣的服飾和冠帽在漢國象征著高級卿大夫的地位。她袖口的花紋是代表司法的解豸神獸紋樣,更明明白白展示出她作為漢國廷尉的身份。 姜于怎么也想不到,酈壬臣會去了漢國,竟還在短短兩年坐到了廷尉的位置。同樣,酈壬臣也絕對想不到姜于會成了齊王。 姜于只覺喉嚨苦澀,如果她早知道自己會成為齊王,如果再晚一些放少卿走,她是不是有機會將她留在齊國,留在身邊呢? 可是不可能有如果。 風云際會,天下不寧,她們被命運的颶風裹挾著推到了截然不同的兩極 姜于收回了視線,整理思緒,提高聲量道: 孤行其野,芃芃其麥??赜诖蟀?,誰因誰困?大夫君子,無責我憂。百爾所思,不如所共。 (【注】改編自《詩經middot;載馳》) 她這話是說:我孤獨的走在茫茫原野之上,看到茂盛的麥子,想要去找大國幫忙,可卻無依無靠,有誰能夠明白此等困境?各位君子,請你們不要責備于我,當此之時,不如同我一道吧。 聽她這樣說,六國國君的臉色都變得凝重,姜于所說的困境,自然就是指楚患了。 姜于也通過這段話率先點出了盟會的主題:聯合抗楚! 齊國的禮贊官酈淵向臺下宣布了演奏的篇目:齊樂府,奏《大國》之樂! 伴隨著齊國樂師們的演奏和謳歌,也給各國國君一個思考緩沖的時機,雖然他們早在來之前便已經想好了策略,但是具體怎么隨機應變的講出來,也是需要認真斟酌的。 這首《大國》也真是選得妙,一方面道出了楚患嚴峻的事實,在坐的那幾個小國平日里沒少被楚國欺負掠奪,若無大國庇佑,他們很難過好;另一方面又突出了齊國的大國意愿,給盟會的走向定了個調子。 (【注】本文關于詩賦外交的內容也參考了相關文獻,詳情見作話) 第95章 鄄城之盟(2)(二更) 鄄城之盟(2)(二更) 待齊國這首《大國》奏畢, 申國國君便率先站出來,表示支持,他的禮贊官也叫申國的樂隊唱奏了一曲表達投桃報李之情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注】引用自《詩經middot;木瓜》) 申國一表態,陳國國君也坐不住了,趕緊出來表態, 畢竟它也毗鄰楚國,如果有個大國能庇佑自己,那再好不過。 于是襄臺下又是一陣誦之, 歌之,弦之, 舞之,琴瑟以播之,笙簫以傳之 陳國以超高的音樂水平聞名天下,一曲奏畢, 人人如聽仙樂, 贊不絕口,陳國國君也臉上增輝。 等陳國表完態,蔡國便站了出來,總是仰著腦袋走路的蔡國國君對任何事都抱有懷疑態度,他摸不準齊國的誠意如何,會不會只是賺個吆喝, 根本不出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