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酈壬臣默默想了片刻,眺望遠處的泥濘平原,說道:此事以后再說,我想到上游去再看看。 王瑩驚訝道:這種境地,你還要看??? 酈壬臣點點頭,道:這便是我想說的第三點了,彭城治水,取法不當。 王瑩不解道:怎么個取法不當了?不是年年都這樣干嗎?加固堤壩,清理淤泥,疏通河流,如此三條,有什么不對? 酈壬臣道:往年是因為水勢不大,用此法治理能見成效,但今年洪汛彌漫,更甚于往年,自然要變個法子了。 王瑩問:變個什么法子? 酈壬臣道:你先帶我去上游看看。 好吧。 哦,還有,酈壬臣轉身問那功曹:你們這里大半區域已經被泥沙覆蓋,黔首們如何出行? 功曹道:用石塊填出道路來,步行往來。 那著實不方便。酈壬臣想了想,道:我自小在齊國長大,齊國毗鄰江河,年年都要治理水患,因此齊國人在這方面比較熟悉,在泥沼多的地方,齊國百姓以橇車代步,便利又省時,你們這里能否找出幾個會做橇車的工匠來? 工曹面露難色,說:那可是從未見過東西,彭城府曹里沒有干這個的匠人。 王瑩這時候插話道:若府曹里沒有,便去民間尋,我在齊國時也見過那東西,橇車并不難做,萬一在漢國還有未失傳的匠人呢?即刻尋來! 工曹于是只好領命去了。 剩下一行人慢慢朝上游挪動,走了一陣子,人人都是滿腳的泥。 足足兩日后,她們才終于回來了,來不及休整,王瑩立即去找大嗇夫,湊齊彭城大大小小的官吏們,開始組織集議。 集議的主題也很鮮明:酈壬臣想出法子了! 大嗇夫將自己的官邸院子讓出來,搭了個草臺架子,掛上獸皮做的水利地圖,酈壬臣便向眾人講述這幾日的心得: 望都水從山麓而下,水流湍急,洶涌澎湃,匯到彭城時,水勢趨緩,水流減速,今年的水勢浩大,上游水攜帶大量的泥沙在此處沉積下來,使得洪水流經平原時,難以疏導,雖然多次清理淤泥,仍然難以除水患。此為彭城洪汛難治之根本。 她一面講,眾人頻頻點頭。 人群中的水槽吏苦惱道:既然古法不可再用,要尋新法,可我們向來是照古法疏浚水患的,哪里還有新法?難道要上報灃都,請王上派少府大匠親自來規劃嗎?這又得耽誤多少功夫? 不必請動少府大夫,鄙人有一法,與諸君集議。酈壬臣拿起一支毛筆,在那地圖上邊畫邊說道: 彭城處下游,我們不妨將河流分出兩條河渠,加快洪汛下泄之流速,兩條河渠一南一北,繞彭城而過。 北邊較高的那條河渠通過汲水,流進大澤,湖澤也可作為來年春汛蓄積洪水的滯洪地;南邊那條水勢大,就再分出四條河道,依次導入渭水。 而淤積的泥沙,正好可在南北渠中間堆疊為一泥沙島,只需稍加鞏固,便成一個天然堤壩,攔蓄來年洪水,至此,望都河之洪汛才算徹底疏浚。 她講完后,人群中出現一陣討論的sao動聲,主要是曹吏和匠人們在討論,大嗇夫等士人們則不開腔,這并不是他們的專長。 等人群討論的差不多了,大嗇夫才開口,笑道:特使大夫不愧為王庭信賴之人,于這治水方略甚為了解,叫下官大開眼界啊。 酈壬臣謙虛的笑笑,只說:在下不才,這都是在齊國學到的。 經過一通商議,曹吏和匠人都紛紛同意酈壬臣給出的治水方略,大部分人覺得這法子值得一試。 新辦法是有了,可問題就是,既要修河渠,又要筑堤壩,人從哪來?錢從哪來? (【注】治水方法改編自《漢書middot;溝洫志》) 第67章 辦法 辦法 兩旬過去, 天氣熱起來了,夜幕降臨,王瑩提著竹燈籠, 與酈壬臣和大嗇夫葛倉一起,沿彭城的邊界走著,檢查河渠修建的進度。 按照酈壬臣的規劃, 新的水利工事已經開工半月有余了,但城垣外才挖了兩道淺淺的溝,河堤也建的太松軟, 地基不穩,沒法將洪汛分流,因此酈壬臣建議在那兒筑起木籬, 參雜石塊,使之更穩固。 葛倉對她的說法相當贊同, 但依然愁容滿面。 酈大夫,您知道的,我們的力役越來越少了,其中的原因嘛 他有些難以說出口, 原因自然是黔首們的怠工。一開始幾天的時候, 黔首們還看在官府的面子上來一來,應付幾天之后,就漸漸不來了。 在這個當口,那豪俠婁煩又閉門不出,假裝什么也沒看到。黔首們見此,更不愿來了。 法不責眾, 彭城的大夫們也拿這些百姓沒辦法。 王瑩見他這副羞愧的樣子,便用眼神示意他, 那意思是:她一早已經向特使說過彭城的情況了。 葛倉便舒了口氣,轉眼巴巴去看酈壬臣。 雖然只短短相處了二十日,酈壬臣卻逐漸變成了大家的主心骨,好像無論發生什么事,只要她動動腦子,總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