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那豈不是散仙?” “以元帥身手竟不能翻地府做個散仙么?” “好!這幾日我覺得身子輕快了些,明天我就早起練武,天上的事以后再說、地上的緣先敘完?!?/br> 承平壓下擔憂、抬頭看向趙熹,敬佩道:“這便是你、這才是你!只是一切要循序漸進、萬不能勉強!” 趙熹俯身親了下承平眼角:“放心,我自有分寸?!?/br> 承平又想作畫了。 第324章 兩件事 又是一年終將近,本該迎新除舊祟,今年糧食豐收、南征大捷、胡蒙順利換權、冬季又降瑞雪,趙熹雖重傷卻瀕死而生、逐漸痊愈,年前又有五城投降改幟,粗粗一算,可謂大喜之年,這元日也該過得樂樂呵呵才是。朝中頗為喜慶,將急事先辦、大事可緩、迎春祭祀等瑣事為重。 這日大家商議完祭祀諸事、正想著自己家中如何,承平忽然道:“如今南征雖還未完、大功已建,剩余七城一州一年半載也就了了,那么論功行賞也就該提早打算了。這事也不急,你們回去慢慢商議商議再向我匯報。這事關乎軍心君威,切要公道公正、不可遺漏一人才是?!?/br> 承平說這個有理有據,南征將畢、自然要犒勞三軍將帥,該封該賞提前思量,好過倉促封賞、功勞高低起了爭執、一樁美事又起波折。諸臣都覺得理所應當,紛紛點頭應承,唯陶希仁幾人知承平心意:這是提點他們、此次封賞必有趙熹。 這本也順理成章,趙熹是南征元帥、五年并膠滅江、天下幾完,功勞不可謂不大。其實先前平青州收夷狄趙熹已是功勞赫赫,可除了金銀珠寶等物、官爵榮祿一概皆無,就是將軍、元帥之職也是兵起時領兵收時收,趙熹南征北戰這么些年、竟連名正言順站上朝堂都不能。 這次承平打定了主意,既要重賞、也要榮封、更要授之以高官,讓趙熹可以站在眾臣之前議定天下之事。這是趙熹該得的。 文官們其實早料到有這一天,按理說他們看著趙熹沙場奮死便該接受之后對他的封賞,可趙熹是趙熹,他不是普通功臣,他是雙元,是承平之妻。 陶希仁站前一步:“關于封賞之事,微臣有事秉?!?/br> 承平蹙眉:“論功行賞、按功行賞,功勞大賞多封重官大,還需要秉什么,只要來功勞簿看就是了!” 陶希仁仍道:“有一人居功至偉卻不能賞!” 承平不悅:“我偏要賞呢!” 陶希仁繼續道:“那人正是攝政王您!您雖未上戰場可軍需運轉、軍糧籌措、勞丁征募、百姓安撫、降城收地安寧全賴您運籌帷幄,戰場在前、無您在后支撐、南征萬萬不會贏!” 承平眉頭舒展,笑道:“這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不是?希仁竟在夸我了!這本就是我分內之事,何況這么些事也不是我辦、群臣百姓同心協力才有此功,論功行賞也不要忘了大家才好!至于我,微不必提?!?/br> 陶希仁道:“您乃攝政王、朝中無君您便是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您打理天下乃理所應當、也無人可賞無地可封,故您雖有功卻不能賞,可見有功未必要賞?!?/br> 承平眉頭又皺了起來,他掃過群臣,看諸臣頭低目垂悄然無聲,便知在場之人都支持陶希仁。這也是意料之中,承平未做糾纏,而是道:“這事又不急,你回去慢慢想,總之我要賞之人必要在封賞之冊?!?/br> “王爺……” “還有一件事,”承平打斷陶希仁,“舒太妃和公主為黃賊所害,如今黃賊伏誅,待南方平定,先帝遺愿也算了結,也該立新君了。當初高祖定都京都未過三代而亡,可見此地并非龍興之地,既然要立新君設新朝,就該選新都才是。本王命欽天監演算,新朝之龍脈起于東北遼地、終于昆侖,燕州上安便是龍心所在、正是都城之選。本王欲更改全國地名、將燕州上安改為盤龍、設為新都。遷都繁瑣,時間又不多,諸位也先打算著吧?!?/br> 眾臣哄然,陶希仁更是急道:“王爺,此事萬萬不可!連戰數年百姓早已疲敝,遷都要建宮室、起城墻、更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微臣也略通紫薇星數,從未算出京都風水有異,且上安偏遠、北地旱冷、作物不生、百姓難安,怎能做新都!究竟是哪個不學無術之人蒙騙王爺,將他叫來細說,也好讓大家心服口服!” 承平道:“風水之說從來是各執一詞,誰對誰錯誰承天意誰順民心誰又分得清楚?儒門言六合之外君子不言,希仁怕也不精此道,你之言,不足為論;燕州雖北卻也非無民,何況中原江南最為肥沃、百姓已然人滿為患,北邊大片土地難道要棄之不用?本王多次前去燕州,那里四季分明、與中原相差無幾,再加上水利興修,農糧種植并不困難,建都上安正好由我等率先垂范、開田興農;至于興建宮室,早在亂宋時燕國便在上安建都,其星聚宮仍在,這幾年陳家也在修葺該地,明年便由朝廷接手,微微修修也就能住了,不會勞動太多?!?/br> 陶希仁立刻看向陳平之,陳平之向他笑笑,并未多言。陶希仁更氣,正要再言,承平卻擺了擺手:“這兩件一件可慢一件要急,都要仔細思量,大家可慢慢斟酌、年后再議!” 承平三言兩語便將眾臣打發走,陶希仁本不肯,宋榮聲上前勸道:“王爺看來主意已定,不如咱們幾人先議個章程再說!” 承平今日說這兩件事就是不讓大家反對,好在這兩件事也還未坐實,陶希仁沒有辦法,只得先同宋榮聲等一道離去。陳平之本來只替承平修了修上安星聚宮,今天承平將給趙熹封賞和遷都并在一起、好像陳家一并支持一樣;不過陳家早已打定主意投靠承平,趙熹的事他們肯定不會反對,承平這般也算推了他們一把,他們也只得認下。不過這樣一來,兩家的婚事就得快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