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那是他們的本分!” “那將軍為何不平叛,反而來投誠?” 陳其閉上眼。 趙熹站起身踱步到陳其身前:“我們首次交手、你燒了我兩艘船、我殺了你數百人,后來探子報你還派了人到河岸搜索生還者、還在三灣口打撈尸體安葬,那時本帥便知道,將軍絕非狠心人,今夜見到將軍,本帥毫不意外。將軍猜測沒錯,那些村民是本帥派人煽動,本帥遣人到上游村子收買了村民、叫一二軍士混在他們之中一起到三灣口及臨江周邊村落報信,說是洪災已來、守軍卻不顧他們死活堵了河口想要淹死敵軍,鼓動他們到城中避災,他們果然中計,然后才有后來;可請將軍想想,百姓愚昧不假、可大都老實本分膽小怕事,他們受了怎樣的煎熬、吞了怎樣的委屈才會害怕成這樣!兵法有云,兵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本帥以有道伐無道、將軍以小計抗之而自幸,豈非昏昧、討何有謀!” “你說忠義,膠州為朝廷一地、郡公為朝廷一官,吳衍勾結黃賊反叛在先、天下有識之士莫不共討,你卻助紂為虐,何談忠?你稱將士為兄弟、他們臨江守軍多為當地之人,父母妻兒皆在臨江,這里的百姓就是他們的親人,你卻舍民保城、叫他們進退兩難無顏面見先祖,你又何談義?” “無忠無義又無謀無略,將軍敗局早定,怎么還不服呢!” 陳其無言以對,只道:“元帥何必白費口舌,我已率部來投,只求元帥饒兄弟們一命,我是生是死,全憑元帥處置?!?/br> 趙熹笑道:“若要殺你我何必白費口舌,你雖無大略卻有小智,我可施你以道、你奉道而行加之計謀,定能無往不利。陳將軍,還有諸位將官,本帥南征北戰斬人無數,可對待賢士從來盡才盡能,爾等今日之敗不在爾等在膠州,欲雪羞身之恥、不如入我朝效力?!?/br> 陳其并不愿意:“平州人才濟濟、元帥座下更是猛將如云,有何必再多一敗軍之將?陳其才資平平,怕有負將軍厚愛?!?/br> 趙熹也未強求:“你對膠州有舊、本帥也不會逼你,天下之大可施展之處甚多,你若拘于小恩終究喪失大義、也愧對自己滿腹才華。將軍今日遇事太多想必已然疲憊,先下去休息吧,待興慶事畢、本帥再同將軍暢談?!?/br> 第265章 捷報 據陳其交代他在河中先埋了個三丈見方的框子,然后往框子里填沙石、高近河面,膠軍船只只需繞行便無阻礙,平州的船不明情況、就是小船也易撞毀,尤其帥船吃水重、三灣口處河面又窄,決計通不過。雨下了一天半、至第二日中午漸停,雖河面大漲、但真如陳其所說帥船仍有撞柱風險,趙熹換船先至臨江,叫人拆了木框、讓河水沖走沙石再將帥船開來。 入城后首要便是安撫軍民,因臨江主動投誠、趙熹不準屬下在城中搜掠滋民,并在承中張貼《告民書》,安撫百姓;被俘叛軍和反民不降者斬,其余人放回家鄉務農、不再追究罪責;隨陳其投降諸軍愿報效者重新編隊,不愿再戰者放回家中。 之后趙熹派人前去趙福和馬雙九軍中送信,告知二人臨安城已下、約定進攻興慶的時間,正好趙福也已攻下一城,三軍并進逼近興慶。讓人意外的是,三軍剛到興慶城下、興慶城門已然大開,興慶知府、膠陳家主領興慶軍政上下官吏列隊迎接趙熹進城--興慶竟如臨江一般,投降了。 正如趙熹同陳其所言,燕陳、膠陳本是一家,雖說要斷脈自立、畢竟血濃于水,何況吳家對陳家并不安撫反而一味打壓,膠陳如何能忍?陳其雖是陳家旁支、在族中名不見經傳,可他畢竟是陳家人,他已投降、膠州追究起來難道能放過陳家?反正膠北大部都已入李三手中、仍在膠州掌控的陳家土地寥寥無幾,陳家索性策反知府、計殺守將,徹底投了趙熹! 消息傳回朝中、諸臣恭賀:“恭喜王爺、賀喜王爺,元帥出征不過兩月已下膠州五城,且有三城兵不血刃便納入掌中,可見此番出征我軍承天運、順民心,所向披靡??!想來不出數月、膠州便盡在我手了!” 承平向來寵辱不驚,聞言也只笑:“本就是持有道伐無道、趙元帥和諸位將軍又勇猛過人,加上諸位在朝內上下一心鼎力相助,如此結果也是意料之中。不過這五城都在膠北、受我朝影響較深、棄暗投明也是軍臣識理明義,今后再向南去、就沒這么簡單了。不論如何,旗開得勝確是大喜,傳令下去,備牛羊美酒、金銀珠寶,犒賞三軍!陳家知恩知義、明辨是非,賞匾額一幅,以嘉忠善。諸位還有何事?” 宋容聲見承平心情大好,上前奏:“這兩日雨水較多,衛州境內陽山縣一處堤壩被沖毀,淹沒農田千頃,有十五村民因此喪生、一百三十戶村民受災?,F已經村民安置于陽山縣城,待雨過水落、立刻修繕堤壩?!?/br> 承平看向盧靜,盧靜頓感沉重,忙上前答:“確有此事,只是損失不大、微臣不敢煩勞王爺……” 承平輕笑:“本王攝政輔國、本就該關心國事,人命關天、死犯決獄都要細細審過、十五名無辜百姓命喪洪災,本王豈能不知呢?何況本王若所記無差、陽山縣堤壩乃前面所建,還沒兩年竟就決堤,實在難以置信?!背衅娇聪蛩稳萋?,“后續安置不錯,看來陽山縣令非無能之人,可堤壩的事不能就這么了了。堤壩監工由工部負責、容聲罪責難逃,但念你及時上報、有過能改,只罰你半年俸祿;盧靜應報不報、有瀆職嫌,罰奉兩月。著御史前去陽山縣查查究竟是怎么回事,天災無奈、若是有人欺上瞞下中飽私囊,從重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