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承平搖搖頭:“父親對我的不滿并不是因為燕州之事。他喜和好功,年紀又大了,不愿意再見封煙,可就算膠州怕了,南邊的江州若不理會、十年二十年又成南北朝之亂。燕州是個好地方,我想重修運河、引水上安,日后便定都于此,南可下江南、北可守塞外,真正天下一統,在此之前,燕州絕不能歸于朝廷?!背衅娇聪驘o異,“燕州要做籌碼,不能做貢品?!?/br> 無異恍然大悟,連連點頭:“無異全聽三公子安排?!?/br> 幾人又說了會話,驛館傳來消息,朝廷有召宣于承平和趙熹,二人只得辭別無異回到驛館。 使者前來自然是要召承盛、承平、趙熹三人回京都。承平好生接待來使,又得知李府上下將來京都過節,宮中已經打掃宮室、準備迎接新主人入住了。 承盛聽罷不由抱怨:“政務繁忙父親被迫居于宮中無可厚非,如今又要把大家都接來,他怎么不想想,他不過是代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是睿兒!好容易將睿兒送出宮、又要把他接回來,又不能讓他繼位,國號還沒改、倒要鳩占鵲巢,江州那邊一堆腐儒,又要生事了!” 趙熹睜大了眼睛:“真是稀奇,大哥竟也說國公不好呢!” 承盛又氣得手疼:“我何時說父親不好了!但為人子如人臣,上有錯誤自然當諫!咱們快收拾東西回京都,我去勸父親一勸!” 趙熹不以為意:“不過是接家人到宮里團圓而已,國公代國已有八年,除了承平和我見得還多些,兒子、孫子都幾年才能見一次,夫人更是八年未曾謀面!都不知道見面了彼此還認不認得!國公本就喜聚厭散的,難怪最近看誰都不順眼了。好容易有個機會,叫大家闔家團圓難道不好?還管那些酸儒做什么!” 承平道:“睿兒之事總要解決,江州本也同咱們不睦,不說這個也會說別的,這些倒都還好;我只擔心,父親是想遷府了?!?/br> “來了自然就不會走,定是要遷府了?!?/br> 趙熹想起定都之事,皺起眉來看向承平,承平搖搖頭:“不過是一家團聚,大家熱熱鬧鬧過年,淳兒的生辰過得也開心些,咱們不必煩憂,其余的事,回京都再說?!?/br> 三人雖有趕路之心奈何承盛還有傷在身,承盛之傷為趙熹而來,夫君倆總不好不管不顧,只能一路慢行,等抵達京都,離春節只有十天。 國公匆匆趕來,目光掃過趙熹、承平,停在承盛身上,見他面容消瘦身形憔悴不由心疼,忙將他扶起:“我兒快快起來,你的傷可好了些?還疼么?” 承盛見父親對自己如此關心大為感動,哽咽道:“孩兒不孝、累父親擔心了!左臂的傷已經不妨事了,每日換藥、過個十天半月也就好了,只是身上余毒不好清楚,王先生為孩兒開了藥,每日喝著,且看吧……” 國公大痛,轉頭看見跪在地上的承平和趙熹更加憤怒:“都怪你們,兩個逆子!趙熹你違抗君命不說、連累盛兒平兒代你受過,你良心何安!我李家造了什么孽才娶了你這么一個媳婦!早知如此,當初就該聽夫人的話話、寧死都不叫你進門!” 趙熹對承盛受傷愧疚得很,可還是忍不住反駁:“大哥的傷為我而受,國公罰我、怪我我都受著,絕無半句怨言,可除此之外,趙熹并無過錯!傷人者雖還未查明,八成與吳丹陽脫不了關系,若當初國公肯派我前去燕州,吳丹陽陰謀早被揭露,大哥、無異,都能好過些……” 承平連忙喝止:“熹兒!” 國公更氣:“你還敢提吳丹陽!你還要怨我!你知不知道自己闖了多大的禍!吳郡公寫信來告你的狀,你自己還洋洋得意!你以為燕州的事你辦得很漂亮么!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趙熹趁機請戰:“既然吳郡公如此不識時務,請國公許趙熹出征,趙熹必將其人頭爵印奉上!” “混賬!” 承平見國公怒火中燒連連請罪:“父親息怒、父親息怒!熹兒心直口快,并無意冒犯父親!燕州之事都怪承平沖動莽撞,未能想到萬全之策,今后孩兒一定謹慎小心、請教父親后再做打算!” 承盛也幫忙解釋:“孩兒之傷是孩兒大意,也非三娣之過,至于后來,確實是時間緊迫,三弟迫不得已只能先斬后奏。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弟已然知錯,請父親體諒。至于牡丹夫人,她不是為燕無異所殺么,怎么能怪在咱們頭上呢?孩兒想吳郡公是畏懼燕州、故意在信中如此說,想叫父親替他做主呢!” 國公嘆道:“吳郡公也是心疼meimei、哀傷難過罷了,信中并無指責之意,只求我將事情好好調查清楚。我已派大理寺前去,這事你們就不用管了。新年將近,先過節吧!” 承盛正要勸國公別接人入宮,承平搶先開口:“說到此事,父親,舒太妃已移居安壽行宮,四妹和睿兒來后如何安排?” 第233章 舒太妃 國公背過身去:“黛君是我的愛女、你們的小妹,吳郡公為了親妹敢向我要公道,我堂堂代國,難道連和女兒團聚都不敢么!睿兒離開京都多年、一直由你們和陶希仁教導,若他生了什么不該有多心思、絕不是因為回到了皇宮,而是因為沒有被教導好!” 承盛本還想據理力爭,見國公態度強硬也不敢多說,只好一個勁兒去看承平和趙熹,趙熹大大翻了個白眼,承平解釋道:“父親所言甚是,孩兒自然也盼著咱們一家團圓,meimei和睿兒來京都是無疑;可meimei是李家女、更是榮太妃,她與睿兒本該在安壽行宮同舒太妃母女一起為先皇和社稷祈福,將她與睿兒仍安排在安壽宮居住、新年接近宮里幾日團圓,這樣可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