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承平句句屬實字字真心,儒生一時也無法辯駁,只得勉強道:“大人必不會同公孫氏一般……” 承平嘿嘿笑了兩聲:“大人此言好生無趣。強臣幼主古來多矣,好不過霍光、得以全其身,然家族具滅;惡不過王莽,弒君叛立,終身死尸啖;唯賢如伊尹,扶商君卻叛夏主,棄舊而擇英,賢明萬年!此可為耶?” 儒生張張合合,終究無話可說。 承平朗聲道:“殿上諸位皆朝廷高官、國家肱骨,哪一個不是才高八斗,哪一個不是志向高潔!”承平款步行走,經一臣子便報其事跡,“方大人,三歲成詩;秦大人,書畫傳世;閔大人注《漢書》、元大人修《唐史》,田大人專于《禮記》規本朝禮法,張大人躬身水利灌萬畝良田,另有盛大人、李大人、嚴大人等,皆奉公執法、清正廉明,更不必提陶大人和萬大人,”承平已走至殿前,轉身面向群臣,“大家皆才學之士,心懷天下百姓,所想不過濟世救民、定國安邦!先前豺狼當政,大家要做事只能忍辱偷生,如今豺狼已除,正是大家盡忠報國的時候!作為之心承平亦同,正是如此才更要慎重!” 承平嘆了口氣:“同大家說句推心置腹的話,這天下說是李唐,其實已然名存實亡。九州島各自為政,百姓苦不堪言,如今陛下又被jian臣所害,各地更是蠢蠢欲動!忠君愛民,君已失,難道不該盡力保民?膠州陳兵東南,青州舉戰西北,江州亦興兵戈兼并江南,如此之時還要強臣扶幼主、重蹈公孫覆轍么!興國先需一統,一統必要強權!強權當立英主!我李承平非jian佞之人、悖主之臣,只是大勢如此!我不愿天下動蕩,更不愿京都各位淪為喪國之臣!大殿下年紀尚幼,該請英賢慢慢教導,至于國事,還是需請德高望重之人監理。平州國公素有賢明,即是國舅又是宗親,承平意欲請他前來輔國,先前之事既往不咎、只待九州島平定天下一統,四海共舉賢明之君,復華夏之興榮,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武官皆聽從承平趙熹號令,就連李軒也心中動搖。先前被承平提及的萬大人乃當朝宰相,累世公卿,既不全意擁立皇帝也未有意偏向公孫,算是和稀泥的老好人,皇帝舉他為宰相也是為了緩和朝堂。承平入城后便找了這位大人,如今他自然站在承平一邊。他上前一步,拜道:“李大人所言甚是,老臣愿舉李郡公代國?!?/br> 群臣先被趙熹一番恫嚇,又聽承平講了半天道理,心中對這二人又懼又敬,哪里還有不服,見萬大人已表態也都紛紛表示贊同。黛君和舒妃慌亂不已,只得寄希望于陶希仁,誰知陶希仁竟也道:“愿從李大人所言?!?/br> 大局已定。 第157章 無奈 之后承平主持繼續討論皇帝喪禮事儀,黛君和舒妃被婉言請回宮去。黛君不服不忿,可也畏懼無助,只得憤憤離開。走到殿外舒妃停了下來:“嬪妾還有這事,娘娘請先行一步吧?!?/br> 黛君本也未將她放在心上,現在正心煩意亂,更加懶得理她,領了宮婢匆匆離開,只留舒妃一人站在殿外。 過了一二時辰,朝議暫畢,諸人疲憊地散去,看見等候在殿外的舒妃也只是慌忙垂下頭匆匆離去,李承平說得再天花亂墜也不過自我粉飾,即便有天下大義和趙熹威嚇做借口,仍無法改變他們背叛舊主的事實,他們無顏面對皇帝的遺孀。李軒更是如此。 李軒垂頭喪氣走出殿外,還未收拾好心情就見舒妃一人端立殿外。他曾護著舒妃逃出宮去、在郊外的叢林膽戰心驚,危險中的日夜相守叫他對舒妃更為親近、也更為了解,他當即明白舒妃留在這里的目的--她想見趙熹,為皇帝做最后一次努力。 李軒五味雜陳。他自然忠心皇帝,可那天宮中的一切也深深烙進他的心里。趙熹智勇果決、信義無雙,如今的一切為難全是因當初不忍,趙熹分明知道可依然義無反顧,李軒每每想起趙熹留下擋住追兵的身影,心中的敬服和感佩無以言表。今天李承平又在殿上說了那樣一番話,陛下已去、殿下還小,就算殿下繼承陛下英武,與這夫君二人相比還是相形無色,陛下都無法一統天下,他真的還要堅持扶持大殿下么? 他自然動搖,更加不敢面對舒妃,可對皇帝的愧疚叫他無法心安理得得離去,他猶豫半晌,仍然走上前,向舒妃行禮:“娘娘,您,您怎的不回去歇息?” 舒妃見了他安心許多,輕輕笑道:“本宮有事要對趙大君講,李統領忙就去吧,不必管本宮?!?/br> 李軒仍想勸她,為了她、也為了趙熹:“凡事、凡事不好強求,實在不行,慢慢打算也可,娘娘……” 舒妃苦笑:“本宮省得。統領對我母女的恩情本宮銘記于心,趙大君和李大人的恩德本宮更感激不盡,本宮只是想最后爭取一下,將軍不必擔心?!?/br> 李軒無話可說,可又不放心她一人在這,正在糾結,承平趙熹和陶希仁邊說話邊走出殿外,舒妃立即走上前:“趙大君!” 三人這才瞧見舒妃。陶希仁抿緊了唇,垂頭向舒妃行禮,舒妃看著他神情復雜:“陶大人快請起,嬪妾擔不起陶大人一拜?!?/br> 承平裝作不經意走上前阻隔舒妃看向陶希仁的目光:“娘娘怎的在這里,寒天凍日的著涼了怎么好,不如先回宮去?!?/br> 舒妃諷道:“本是有事想找大君和大人商議,沒料陶大人也在。陶大人向來以天下為重,他有事本宮倒也不敢打攪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