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趙熹訕笑:“江州余氏也是大家世族,怎么就出了你這么個無恥小人!你不過仗著家族勢力無所忌憚罷了,可即便是如此也只敢推自己妻兒出來頂缸!你自稱江州余氏、卻早早投了公孫氏,后更日日躲在吳氏會館,甚至偷了老婆的嫁妝來討好吳丹陽,如今又想借打壓我們來為她出頭,你為她費盡心血,可你在她那里留下姓名沒有?你又可曾想過自己的那一妻一妾、三兒兩女!” 余諭面上通紅:“你、你血口噴人!” “怎么,你不承認?你不承認又如何,你京郊外宅難道不是公孫所贈?丹陽頭上那顆拳頭大的東珠,殿上不少大人都近觀過吧!”趙熹目光一轉,攫住剛剛附和的一人,“這位王大人,是也不是?” 王大人急忙壓下頭,詞組不敢言。方才那張狂人聞言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余大人如何與新君擁立毫無關系!朝堂重地豈是婦人口舌長短之處!李大君還是回后院去跟歌伎舞女們說長道短吧!” 趙熹重嗤一聲:“私德敗壞、何以為官!何況公孫與吳丹陽乃謀害先皇之真兇,余諭與他二人交往甚密,焉知他未參與其中!鼠竊狗偷卑鄙無恥,謀害舊主更是罪不容誅!如此罪人竟還有人為其辯護,果真是人以群分!” 那人怒道:“你簡直胡攪蠻纏!” 趙熹哂笑:“大人何必著急,你不用自報家門我便知你姓名呢!阮逢源,生于京都、長于閭巷,十年前科考入朝,一朝發達停妻再娶!四年前鳳仙樓醉酒強辱民女不成起意殺人,如此禽獸不如還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詞,怎么,青州每年一百兩的恩賞銀把你的那顆黑心也買了!” 阮逢源大汗淋漓,雙手不住發抖:“你、你!胡言亂語!我與青州并無干系,我更沒有殺人!” 趙熹忽得沉下臉,雖仍對阮清源說話卻逼視眾人:“無干系?秦吳諸公子走得急,你猜他們的賬本在誰手里?”眾臣戰戰兢兢,趙熹這才回看阮清源,“沒殺人?她被你毆打不治身亡,你還敢說你沒殺人!殺人何妨!卑鄙小人除之后快!我今日上朝除為先皇料理后事更要為他報冤死之仇!余諭、阮清源!你二人罪行累累惡貫滿盈,皇天在上先帝在前,我就替天行道!來人,把他們給我拖下去--斬!” 眾臣未料趙熹真會動手,全都愣在當場,余諭雙腿一軟險些栽倒在地,阮清源高聲大喝:“住手!你不過是一個雙元、無官無職,憑什么誅殺高官!你這是造反、造反!” “造反?”趙熹冷冷一笑,“我夫君二人護天子誅亂臣殺叛將,將士服我、百姓信我,天命所承、眾望所歸!攻訐我等就是違背民情、忤逆天意!挾立幼帝更欲攝政亂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眾將官聽令!逆天而行、禍亂朝堂者,皆斬!” 趙熹眉揚目傲,身挺首昂,右手虛扶腰間,雖著普通銀袍,卻似有鎧甲披風烈烈而燃。殿內殿外將士除皇帝親衛首領李軒皆應聲而答,聲震山河:“謹遵君命!” 軍士不再理會二人掙扎,迅速壓制二人拖出殿外,不一會便用木盤托了兩顆血淋淋的人頭上來。有骨氣的文臣已被公孫除去,剩下的都提筆點墨,唯有動刀也不過剪花裁紙,趙熹威勢已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如今又見了人頭,各個噤若寒蟬瑟瑟發抖,拼了命地縮成一團唯恐被趙熹看見拎出來儆猴,哪里還敢說些什么!黛君更未見過如此情景,只覺這趙熹就是厲鬼投胎魔頭降世,可怕得很!舒妃死死攥住黛君,鼓足了氣正欲說話,靜如冰窟的大殿竟忽然響起一陣笑聲,激得殿上的人震顫不已,大家慌忙抬頭,原來是承平。 承平走到趙熹身邊,笑道:“大家不必如此,趙將軍詞不表意、叫大家誤會了,我們是忠臣賢將,又怎會胡亂殺人?方才二人不過是罪行累累證據確鑿,又偏偏撞了上來、攪得大家不得安寧難以議事,這才不得已替天行道,萬事皆有章法,當真有罪也該由三司慢慢調查才是,趙將軍,以后可不能如此了!” 趙熹老老實實拱手答道:“是!” 承平朝他笑了笑,轉身找到第一個開口的儒生,此時他面色慘白搖搖欲墜,見承平看他甚至退了半步??伤闹幸廊徊环骸八麄?、他們罪、罪有應得,但,但‘采葑采菲,無以□□’,他們雖有罪,擁立、擁立大殿下之事卻也、也沒錯!” 趙熹橫來一眼,儒生瞬時冷汗涔涔。陶希仁原本就一忍再忍,但若儒門子弟被責,他也無法再沉默,好在此時承平替儒生擋住了趙熹的目光,溫和地笑了笑:“儒門果然是忠烈之地,門生們都一心為國,好樣的?!?/br> 儒生沒料承平會這么說,驚訝不已。承平繼續道:“方才大人說幼主需得賢臣扶持,大人看滿朝文武,誰是賢臣呢?” 儒生猶豫片刻,答:“陶大人和李大人,皆是賢臣?!?/br> 承平又問:“大人以為陶大人比陶太傅如何?” 儒生倒也老實,直言:“陶大人還年輕,尚不及太傅,然假以時日,必定青出于藍?!?/br> 承平點點頭:“大人是爽直之人。那么大人可知道當初孝哀帝駕崩、九州島裂土、是公孫氏和陶太傅力排眾議扶持先皇登基、為李唐續命二十余年!公孫氏祖上便是開國功臣,到公孫明玉父親一輩衰微、直至公孫明玉方才振興,更因扶持幼帝一躍成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朝廷重臣,當時天下莫不贊其勇毅忠貞!公孫明玉如今雖身敗名裂,風雨飄搖力挽狂瀾,翻云覆雨弄權玩政,誰能不說他句梟雄!陛下幼年繼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下令招賢、止戰三州、北定邊疆、內興農商,哪一件不是英主之為!朝上各位大人要么世家貴族、要么寒門學子,許多都是受招賢令而來,那時的朝堂人才濟濟,那時的李唐欣欣向榮!不過十年,十年!陶太傅病逝、陛下葬于公孫之手、九州島動亂再生、朝廷更是岌岌可危!敢問大人!可是陶太傅不賢?可是公孫氏無能?可是陛下昏庸?可是群臣庸蠹?陛下和陶太傅、孫大人等嘔心瀝血鋪寫江山,為何落得如此下場!當初的陛下不正是如今的殿下?當初的陶太傅和公孫明玉豈不是如今的陶大人和承平?細想之下,大人不心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