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承平斷然應承:“榮幸之至!” 朱鶴趕忙勸阻:“公子!這,這不太好吧!”非是朱鶴對趙熹心存偏見,趙熹畢竟是未來李府大公子的夫人、承平的長嫂,無論趙熹如何看待自己、無論承平與他如何清白相交,小叔子和嫂嫂同游,叫人看到了難免起流言蜚語,到時他二人又如何相處?府中諸人又會如何看待?承平論寵愛不比承泰,論地位不比承盛,萬一又牽扯到承盛和趙熹的婚事里,生活怕更加艱難。 蘭英得逞一笑:“看吧,你們嘴上說得好,實際上還不是怕了世俗禮教!心口不一!我家小君才不愿意跟你們一起呢,我們啊,高攀不起!” 趙熹瞥了她一眼:“別胡說,我是誠意邀請三公子,三公子既然應了,那就跟我來吧!” 這下蘭英也傻了眼:“小君!” 趙熹哪里管她,自然往前走去,承平緊隨其后,朱鶴和蘭英兩兩相望,各自大哼一聲,小跑著跟了上去。 承平初還有些局促,后見青松翠柏禮天時,山寺古剎奉佛旨,慢慢也放松下來,向趙熹薦道:“白云寺中供奉許多菩薩,趙小君可要為趙將軍供香求平安?” 趙熹似對白云寺很是熟悉,輕車熟路領著承平往后山走:“我父出征是為定邊安民,從未做不義之事,神佛有知自該保佑,哪需要我去求?若祂不論功過善惡、只看誰心誠誰供奉多就庇佑誰,祂又算得什么神佛、又怎值得我去求呢!” 朱鶴未料趙熹有如此高論,慌忙道:“趙小君,神佛有明,您可不能亂說??!”趙熹自然不會管他。他又看向蘭英、想叫蘭英勸勸她家小君,卻見蘭英雙手合十念念有詞,全是“小君有口無心,求菩薩不要見怪”之類,一時哭笑不得。 承平笑道:“六合之外君子不言,求神拜佛所為不過心安,似小君這般執著篤定,自是不必在意。承平受教了!” 趙熹看了看承平,見他仍是不怒不火一臉誠懇老實,不由也眉眼含笑,繼續往后山走去。他二人穿橋過峽,一路少見人煙,卻不知山谷對面的小亭上正有人望著他們,正是李府二公子承泰。 李夫人前來聽佛是臨時起意,魏氏準備就更為倉促,女眷們在廟中聽經,男兒們嫌煩嫌悶紛紛躲了出來,承泰便是其一。因出來得匆忙承泰沒能約知己好友把臂同游,只得帶著自己的小廝招袖在山中游玩,走得累了就在亭中休息。 “真不知娘怎么想的,非要同夫人湊到一起來這廟里,除了給夫人添堵有什么好處?多此一舉!我去衛寧的事已定了,咱們正應該低調準備才是,非要給夫人找不痛快,萬一惹急了她又生出什么變故怎么辦!還有裘家的婚事,裘家難道是什么頂好的去處么?衛州還沒完呢已經向咱們低頭,如此軟弱可欺之人就算結親了能有什么助力?偏偏娘還當個寶貝,婦人之見!” 魏氏雖是女子卻是個有主意的,承泰的話她聽卻不全信,承泰偶爾也會向招袖抱怨,招袖早已習慣,一邊聽承泰絮絮叨叨、一邊眺望遠山,恰好見到承平四人結伴而行,忙道:“公子你看,那不是三公子和朱鶴么!好像還有兩個人!” 承泰漫不經心往下看去,果見對面山腰上有兩兩并行,承平在外、另一人在內,那人雖是個男子卻金質玉骨風姿翩然,走在山間似隱逸仙神又似天地精靈,青蔥山林里晶石乍現,灼灼奪目。眼看幾人漸行漸遠,承泰竟追著那人身影爬上亭欄、抱上亭柱、半個身子都探出亭去,嚇得招袖連忙將人護住,直到四人消失在山林,承泰這才魂不守舍地回身,要跳下欄桿時不慎踩到衣擺,連著招袖一起滾下山去了…… 第7章 相交 菩提憐茅戶,佛箴挽哀哭。趙熹領著承平穿山過棧來到白云寺后山,這里有一大院,里面擠滿了衣不蔽體的百姓,他們發污體穢神情委頓,三三兩兩依偎在一起,偶有精神些的抱著掃帚、木盆走來走去,跟在穿行人群中的和尚們身后幫忙。 承平驚道:“這些人從何而來?怎聚集此處?” 趙熹答:“這些都是流民,有些是從平州其他城縣來,其余大多是衛州逃難來的人。他們無戶籍文牒無法進城,無田無舍只能借居廟中、靠寺廟救濟過活?!?/br> “州中有令,凡無戶籍、田舍者可在府衙登記,核實非逃役、逃犯、逃奴便可登入我州人口、分給田地和農具,這些人又怎會進不了城、無處可去呢?” 趙熹道:“三公子所言不錯,州中是有此法令,可公子你是否知道,這些流民進城要交‘城賦’,否則城官便不肯放人;入城進府要交‘筆墨費’,否則縣丞便不肯登記;登記完還要交‘保證銀’,否則縣尉不肯認你為良民;就算你入了城、登了記、納入州府戶籍,你還要再交一次安置金,才能最終獲得田地和農具,才能真正安頓下來。如果你想著有個身份安定下來、田地、農具差些也無妨,層層盤剝下來怎么也得花一兩銀子;若你想要好些的能足溫飽的田舍,至少也要二兩銀子。一兩二兩三公子別覺得不多,農人辛勞一年也就這些積蓄,何況逃荒而來的本就是貧困潦倒、走投無路之人,哪里去湊這些銀錢?更別提許多青壯流民還沒能落戶就被豪紳強搶為奴,自此只能豬狗般生活,連申冤都沒得去處!國以民為本,當今亂世人命草芥,可平州要強要盛要兵要糧人口才是基本,城中官吏如此,有良法又如何?他地百姓又怎肯放心前來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