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禮部尚書手持玉笏,彎腰稱是。 劉將軍出列,“啟稟攝政王,這里有幽州致遠將軍加急修書一封,于昨夜到達宮中,請攝政王過目?!眲④娪盅a道,“致遠將軍在信封上注明,一定要請攝政王親自過目?!?/br> “呈上來?!?/br> “是?!?/br> 司徒云昭身邊的女官端著玉盤,將信箋呈了上來,司徒云昭戴著玉扳指的纖細白玉的手指拆開信箋,司徒云昭過目之后將信箋放回玉盤,女官看懂眼色,將玉盤端下來,給群臣傳閱。 司徒云昭言信中大致內容:“幽州流寇已除,大部分流寇已經擊殺,剩余幾個沒有抓到的流寇,也自大齊邊境趕回了北國,致遠將軍任務完成,向本王上書請求回都城來,如今已經夏末,很快便要初秋,致遠將軍一行人馬,倘若回城,路上也要三兩個月,想必各位大人也知道,致遠將軍的父親上個月突發中風偏癱在榻,致遠將軍希望能在入冬新歲前,回朝侍奉雙親,和妻兒團聚?!?/br> 致遠將軍之父,亦是一名老將軍,如今已經年過九旬,年輕時曾跟隨先先帝南征北戰過許多地方,那時四方并不太平,北國屢次三番來犯,先先帝也是英雄人物,致遠將軍之父一生也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官至二品撫軍大將軍,先平南王司徒益小時候作先帝司徒文泰伴讀,致遠將軍之父甚至還曾教習過二人騎射,為二人武學開蒙,只不過司徒文泰懶惰又天資淺薄,沒有學成。而司徒益卻學習了不少兵法知識,收獲了不少致遠將軍之父南征北戰,尤其是攻打北國的經驗之談,受益良多,也為后來司徒益征戰北國徹底解決北國的sao擾奠定了基礎。 先先帝去世后,致遠將軍進朝效力,他年輕時受過不少傷,身體也每況愈下便退居府中養老,聲望依舊還在,一直都很得朝野上下尊敬。后來司徒清洛繼位,司徒云昭剝了他二品撫軍大將軍之位,賜他太子太保之位,司徒清洛還年少,還未納妃,自然太子更是遙遙無期之事,太子太保一個文臣之位,也只是虛銜,但也看得出司徒云昭的一分留情。后來他中風在榻之后,有不少朝臣都前去探望了,其中也包括司徒云昭,如今致遠將軍也知t曉了這個消息,必定心急如焚,想要侍奉榻前,赤子孝心可見一斑,在場朝臣敬重太保,聞言皆是悲傷同情。他們無一不有家有室,即便還未成親的,也懂離家在外,不能與雙親團聚的苦悶,父母生疾,不能侍奉在側的難過。 她指尖點了點龍椅,表情有些肅然,“致遠將軍的父親是三朝元老了,致遠將軍此行也是為國效力,前些日子,太保突發惡疾,本王還曾親自上門探望,本王體恤致遠將軍,所以前幾日,想召致遠將軍回朝,不過,魏大人當日所言有理,既然陛下不在,此事還是等陛下痊愈,由陛下來定奪?!?/br> 不少人看向魏嵐的目光變為憤怒,可也不好說什么,在他們看來魏嵐不過是墨守成規的刻板之人。 “這一來二去又要耽擱不少日子,董老將軍只有致遠將軍一個兒子,他想盡孝卻不得,魏大人,這就是你們文人的風骨么?”不知是誰譏諷了一句。 司徒云昭手肘撐著龍椅,轉了轉玉扳指,在無人注意時低頭哼笑。 魏嵐沒想到司徒云昭會給自己這樣一擊,自己用輿論逼迫她,她便用輿論回擊,魏嵐深諳輿論之道,一向以正統文臣義士的形象孤高自傲,中原又一向講究仁義孝道,于是面上有些掛不住,自知理虧,只好讓步,“此事緊急,事出從權,臣自然也贊同由攝政王先行做主?!?/br> 司徒云昭淡然地瞥,“來人,擬旨。致遠將軍驅逐流寇有功,特召回朝,聽候封賞。八百里加急,送到致遠將軍手中?!?/br> “攝政王軍令已下,不知攝政王可否告訴臣等,陛下現在是否還安好?”魏嵐一字一句,明顯話中有話,他恭敬地說,卻抬頭與司徒云昭對視。 第143章信服 魏嵐眼見著司徒云昭親手頒布軍令, 召致遠將軍回朝,倒也不懼他人目光,很是清高自傲, 面上還是無比恭敬, 叫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攝政王,雖然此事事出從權,攝政王有人情味是好事, 可軍政大事,自然還是該由陛下定奪,至少要讓陛下知曉, 總是如此, 實在不合乎情理,更不合規矩, 還請攝政王告訴臣等, 陛下究竟得了什么病, 何時才能痊愈呢?” 沒想到魏嵐同樣利用輿論倒打一耙。孟太尉譏諷道, “此話你應當去問御醫, 魏大人, 攝政王難不成是華佗在世么?掐掐脈便知你還有幾日活頭?魏大人想知道, 不如請御醫上來?!?/br> 魏嵐白發白須, 看了司徒云昭一眼,倒也不惱,才看向孟太尉,“御醫也未必什么都知曉, 御醫也許也會有醫錯病的時候,御醫也未必不會成為他人喉舌, 不是么?” “你這話什么意思?”孟太尉又要跳腳,卻被身旁人按住了。 魏嵐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良臣模樣,“攝政王明鑒,如果陛下不是太過嚴重,尚且能看能說話,不如讓陛下批閱奏折,處理政務,而不至像現在這樣,如此名不正,言不順!” 有幾個朝臣也開始交頭接耳,覺得有理,甚至心中附和魏嵐,但也不敢說的太過明了,只敢小心翼翼地進言,“不如請皇上與攝政王一同處理政務,一同下令,這樣便絕再無人有異議!” 司徒云昭眼中陰暗漸深,吐出一句,“陛下得了重風寒,纏綿病榻,無法見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