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趙構心聲
書迷正在閱讀:唐朝最佳閑王、這O怎么這么A呀[穿書]、被渣后我掉進了大佬的日記里[重生]、被穿書反派龍退婚后、我竟是修仙大佬、我在恐龍世界當團寵、山窩里的科技強國、重回氣運被奪后我名滿天下、首金大神是我的錦鯉女孩、庸俗愛人
攙扶著趙構行走于小園之中,葉宇一直是靜靜地跟在一旁,這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個富有爭議的人。 一老一少漫步于園中,時不時的趙構問向葉宇幾句家常,葉宇也是悉數予以應答。 或許是走累了,二人在一處閣樓里坐下。隨著二人的到來,閣樓里也很快由宮女送上香茗,兩人就這樣閑暇地聊著家?,嵤?。 一番閑談之下,葉宇對于這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算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宇兒,你說將來的史冊上,會如何評論朕的一生?”趙構吹了了吹茶盞上的熱氣,悠閑地問了毫無征兆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葉宇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他總不能說你將來會被后人鄙夷,罵你是個軟弱無能之人? 這些話他說不出口,也不敢說,所以這讓他感到有些為難。 趙構見葉宇有些猶豫,于是露出一絲苦笑道:“其實你不說,朕也知道,民間乃至朝臣都會暗中說朕曾經是個昏君!” “皇爺爺,您多慮了……” “你不必替朕掩飾,朕心里其實很清楚,他們會罵朕軟弱無能、殺害忠良,使得我大宋半壁河山淪為金人之手!” “……”葉宇沒有說話,因為這個時候他不知道該說什么,他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沉默不語,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 趙構微微嘆了口氣,搖頭自語道:“所謂不在一個高度,其他人永遠不明白朕心中的苦楚。朕當年在位之時做了一些事情,朕的子民又豈能盡知?” “孫兒明白!得到的權力越大,所付出的犧牲也就越大,可能會骨rou相殘,可能會受盡冤屈……自古皇帝,稱自己為孤家寡人,孤寡的不是人,而是心……” 葉宇的這番感慨之言,讓趙構聽了神情一震,隨即贊賞道:“你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地,實屬難得??!不錯,孤寡的不是人,而是心!” “雖然如今朕退了位,但朝中之事也有所耳聞,天下文人士子多會指責朕軟弱與金國求和,但他們可曾想過朕這個皇帝不好當?” “當年父皇與皇兄雙雙被擄往北地,朕也是趕鴨子上架絲毫沒有準備,一路逃到江南重整軍隊抵抗金兵!但是他們可曾想過,這打戰是隨隨便便就能打的么?” 今日趙構似乎談興很濃,很想與眼前這個年輕人說說心里話。 而葉宇在聽取了趙構的話后,心中的固有思維正在慢慢轉變,他此刻突然覺得趙構其實是個可憐人。 他是因為徽欽二帝被擄走而撿到了皇位,但是這個皇位可謂是來之不易,幾乎是到了生死攸關的境地。 正如趙構方才所言,這打仗其實并非是一腔熱血。打仗打的是什么?所有人都知道,是錢,是人! 而這二點,當時南宋都是極度匱乏。政權初建,國家一窮二白,百姓流離失所,吃的都成問題,拿什么打去? 說道兵源,《說岳全傳》的故事就更是渲染般的扯淡??梢哉f宋朝的兵制之下,很多人不愿意當兵。一般百姓寧可流浪受苦,也都不愿加入軍籍。 大宋軍人一改隋唐府兵制慣例,采用招募的方法招兵,而招兵的對象多是流民和饑民。當兵雖說是衣食無憂,但也算不上什么榮華富貴,最重要的是臉上還要刺字。 刺字這一惡習在五代盛行,被大宋承繼下來,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士兵逃亡。而當時臉上刺字的人,除了兵士,就是罪犯和奴婢。所以一旦當兵后被刺字,這輩子都會被人瞧不起。 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小說演義,都認為岳飛已經快要直搗黃龍,滅金指日可待。 但史實是,當時金兵至少五十萬,宋軍呢,除了部分老百姓組成的義軍這種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斗力。 真正地兵卒,也就是十幾萬,而且分屬于幾個大將,彼此不團結,互相扯皮,互相牽制,這樣的宋軍,如何能戰勝金人? 漢人是個十分愛想象美好事物的民族,由于宋朝兵事的積弱,所以有了《楊家將》、《岳飛傳》還有更為扯淡離譜的《岳雷掃北》。 岳飛死后,子孫并不受重用,而且都是習文不習武,又豈會是小說中打的金國投降? 這讓葉宇想到了清朝乾隆弘歷的身世,皇室之中孩子的出世以及身份,都會有專門的宗人府進行把關,弘歷又豈會是漢人之子? 然而經過小說的渲染之后,儼然成了不是事實的事實。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種主觀臆測,漢人反清復明已然無望,就自我安慰的想當然認為。 為了什么?不過是讓那小小的自尊心得到一絲安慰罷了! 趙構輕輕的呷了一口香茗,然后輕嘆道:“平心而論,朕的確懼怕金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朕也不想掩飾什么!但這種懼怕不是與生俱來,若是我大宋健兒真能勢如破竹,朕何必心生懼意?” 見趙構毫不掩飾的承認這個事實,葉宇倒是感到十分的意外。但葉宇相信趙構說的是心里話,小打小鬧的勝利,根本讓趙構看不到希望,反而會激起金國的反撲。 這個心理,歸根到底還是大宋的軍隊,讓趙構失去了信心! 只要有生命的生靈,都會有反抗意識,更何況是人?而之所以不去反抗,是因為被打怕了! 為什么會怕?還是因為技不如人! “可是這能怨得了朕嗎?大宋的半壁江山淪為敵手,這是朕的錯?社稷的百年沉疴難道是一時而成的?留下了這個爛攤子,你讓朕有什么辦法?” “朕承認自己不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自問比及父皇、皇兄要勝過很多!仁宗皇帝在位之時,有范仲淹慶歷新政;神宗皇帝在位之時,有王安石變法,但這些結果又是如何?” “失敗了!若說朕是無能昏君,那當年仁宗皇帝在位時,名相、名將不在少說,但結果是失敗了,為什么?說明朝廷的弊端沉疴,若要改制可謂是難如登天!” “朕何嘗不想做個好皇帝?誰愿意臭名史冊?可是這個過程總得有人背著罵名去過渡!朕雖然沒有太祖太宗那樣開疆拓土,但至少保住了江南百姓的富足安康!” “……” 趙構的這番話,讓葉宇一直以來的認識正在逐漸的變化。 當年重生宋地的時候,他還一直抱著后世歷史上的評論與定位,但是當他融入這個時代、這個朝廷之后,他才發現的如今的朝廷看似富足,卻已經面臨腐朽。 正如方才趙構說的那樣,當年范仲淹的慶歷新政,以及后來的王安石變法,不是這些人閑的蛋疼,而是因為這個朝廷、這個政體已經逐漸的趨于腐朽。 直到現在又苦苦支撐了一百多年,這其中的問題沉疴可想而知有多么的嚴重。 此時此刻,葉宇似乎越發的明白了趙構的無奈。對于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锜等一干人,這些將領很會打仗是不爭的事實,但始終只是一個將領,站得不高,看的不遠是這些人的通病。 為將帥者,所看到的只是行軍打戰這一塊,至于其他的他們沒有去考慮!比如國庫空不空,內部矛盾激不激烈,國內有沒有天災**,亦或是國與國的外交利益關系…… 這一切的一切沒有人去關注,但身為皇帝卻要將這些統統考慮在內! 而士林文人多是無病呻吟,只看到片面因素,勢有棄筆從戎掃平金國的豪情,但是這些人可曾考慮過國家的情況? 而對于百姓而言,其實打不打仗對于他們而言并不重要。他們所要的就是一個安定的生活,要是突然戰事一起,百姓們又要多交一成軍餉賦稅! 正如后世的共·和國,面對小島國的多次sao擾而不為之所動,不是軟弱無力忍氣吞聲,而是因為種種因素的鉗制,可是我們沒有看到也沒有想到,所以我們就會想當然的去指責國家·領導。 趙構說到最后卻站了起來,身子有些蕭條:“岳飛是忠臣,秦檜是jian臣,這一點朕心中很清楚!” “那皇爺爺您為何……” “這就是帝王之術??!” 趙構轉過身來,看了葉宇一眼,隨后復雜一笑道:“今日朕這個糟老頭子絮叨了不少,時值正午,你就留在宮中陪朕共進午膳吧!” 葉宇點了點頭沒有拒絕,在德壽宮里與太上皇趙構與太后吳氏一起吃了午膳。葉宇不知道的是,這份殊榮是慶王與恭王所沒有的。 在午膳的閑談之中,葉宇從內侍太監的口中得知,昨日太上皇趙構去了靈隱寺上香,在途中聽到了不少流言蜚語,因此回到宮中之后一直悶悶不樂。 所以今日才傳召了葉宇來到德壽宮,閑聊之間將心中的郁結傾吐而出。至于趙構為什么要找他閑聊,葉宇心里也是不清楚。 按照趙構的說話,那就是二人比較投緣! 從德壽宮出來之后,一路上葉宇想了很多,今日他才認識到真正的趙構,這或許就是埋藏心里大半生的郁結所在。 做回自己?或許站在權利頂端的人,永遠都不能做回自己…… 走出德壽宮的那一刻,葉宇才明白趙構所謂的帝王之術是什么! 制衡,講究權利的一眾平衡,忠臣有忠臣的用處,而jian臣自然有jian臣的用場。忠臣時間久了會成為權臣,而jian臣時間久了會成為佞臣! 岳飛是忠臣,但可以說是功高震主,而且最為重要的是,成立岳家軍猶如軍閥! 眾人皆為十三道金牌調回岳飛感到可惜,但卻沒有考慮到這平白無故多出十二道金牌,是不是彰顯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囂張? 就算有各種理由去解釋,但不聽調令就是一種君臣大忌! 趙構身為趙氏子孫,秉承了趙家重文輕武的宗旨,本身就對武將心有不安,那么要想制衡這些邊關大將,那秦檜就是最好的利劍。 jian臣有jian臣的妙用,因為jian臣能做忠臣做不到的事情!正如清朝乾隆皇帝明知道和珅是個貪官,卻依舊委以重任是一個道理。 后世我們恨或者討厭趙構,是因為骨子里,我們仍然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宋朝理應比金人要強大。而之所以被欺負,則是歸咎于趙構的身上! 實際上,早已物是人非,而看透這一切的,也只有趙構。 當然,如今還有一個人,那就是他葉宇…… 這一點魯迅先生看得比較透徹,我們把大欺小,視為正常,正如阿q的表現:一是欺凌比自己弱小的的;二是說‘我爺爺的時候……’;三是那句魯迅式的經典“我說他”。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征討周邊國家的時候,小國國主主動投降求和,我們稱他是識時務、是順應天命,但我們卻不能接受反過來的情況。 葉宇走出皇宮的那一刻,回頭看了一眼深深地宮墻,自言自語道:“人心的復雜,豈是幾個字就能闡述的?歷史,真的可靠嗎?” (小盆友,有票票的記得賞三生幾張,不知道這一章內容會不會毀三觀?畢竟趙構富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