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狡猾的英國佬
書迷正在閱讀:無限之軍事基地、血染大秦、撩完偏執NPC后我跑路了、萬人血書求我娘一點、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抗日之鐵血縱橫、穿書之禁戀 (BL 1V1 H)、假戲真做、似是故人來、昏等佳期
“看,灰機?!?/br> 一名口齒不清的小孩童吃力的仰著頭,指著天空說道。 是的,在老師的指點下,在天上飛的那只大鳥叫做飛機。 許多尋常百姓都知道了,這是飛機,是東三省頭一只,也是全中國的第二只。 這第一只在哪呢? 自然是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廠,聽說從美國回來的馮如只花了兩個月時間就造出了一只更好的飛機,賣給了黑龍江嫩江梅氏農莊。 這種飛機是用來撒農藥的,一只飛機繞上幾圈,撒的農藥,整個農莊的人要撒上幾天呢。 而且,這飛機買下來也不貴,2500兩銀子,還免費教會兩人學開飛機,一正一副,可以輪換。 這飛機不但能自己用,還能給其他農莊借用。 近年來可是出現了不少的大型農莊,大片的農田使得飛機播散農藥成為現實。 這飛機剛開始的轟鳴聲,剛出現在空中時,曾經使得許多老百姓驚慌失措,也幸好之前學堂的老師們組織學生出來宣傳,才沒有造成亂像。 這老百姓最為樸實,見到飛機能播灑農藥,像益鳥一樣,是個好物事之后,便不再抵制敵視。 要不然的話,定然要視為破壞風水之類的邪物,堅決破壞掉。 李安生記得后世史書上記載過,火車剛出現在中國時,曾經引起老百姓的敵視,認為會破壞風水,出現了用牛拉火車頭的鬧劇。 他也曾聽榮氏兄弟說過,當年在無錫辦工廠,機器生產也被鄉人認為是邪惡法術,堅決要逼著他們兄弟拆毀,后來官府出面才解決。 這飛機在中國出現,他也做好了心理準備,會給老百姓敵視抵制,也幸好他宣傳到位,加上社會不斷進步,民智也給啟發,飛機的登場亮相基本還是成功的。 “中國農莊實力雄厚,購買飛機播撒農藥?!?/br> 醒目的標題出現在了歐美的幾份主要報紙上頭,紛紛對中國農莊能夠擁有飛機,并且使用飛機來播撒農藥感到了無比的好奇。 飛機居然用于撒農藥,這倒是一項創新。 當然也不都是好評,有褒有貶,也有許多列強報紙對此嗤之以鼻,予以嘲笑。 這里頭尤其以日本的報紙為最,滿是譏諷與批判。 他們日本都沒有飛機,什么時候輪到東亞病夫——中國? 為了表示對中國的蔑視,日本大肆宣揚海軍造艦計劃,以及那艘向英國訂造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 日本有龐大的艦隊,中國呢?即便是重建北洋水師,南洋水師,也不是大日本帝國的對手,遲早給送進冰冷的海底。 不過李安生可不在意這些,為了促進飛機的制造水平,他可是絞盡了腦汁。 設計各種先進的飛機不難,只要讓胖叮當分析處理一下,就有圖紙與技術資料出來,只是飛機的材料與發動機有瓶頸而已。 不過,早期的飛機都是木制的,作為試驗型號,暫時還不需要金屬合金。 在山西進行的鋁土礦勘探正在進行中,李安生打算先將金屬鋁工業發展起來。 有了梅氏農莊這么一示范,購買飛機的農莊多了十幾家,遍布東北各地,后續的訂單也不會少。 另外,陸軍部也采購了十架,作為軍事偵察所用。 隨著飛機逐漸的出現在各個領域,熟悉飛機的性能之后,勢必還會有更多的要求對飛機提出改進,擴展到各種型號。 目前的飛機制造廠就馮如與他的幾個助手,以及十余名學徒,等到最近的這批訂單完成,飛機制造廠將迎來又一輪的擴張。 關于李安生提出的飛機發動機的研發,馮如深有同感,他本來就是個機械天才,也愿意首先開發飛機發動機上頭,而飛機設計與制造由幾名助手完成。 經過接觸,李安生才發現馮如果然不是浪得虛名,是個貨真價實的機械天才。 這家伙18歲到紐約攻讀機器制造專業,沒幾年時間就聲名鵲起,他通曉36種機器,還發明制造出了抽水機和打樁機,他設計制造的無線電收發報機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戶的歡迎。 馮如毅然從美國回來,加入到江南造船廠的時候,許多美國實業家都為之惋惜,認為美國失去了一名機械天才,一名天才飛機設計師、制造師。 為了爭奪制空權,歐美各國都在積極發展航空事業,他們拼命地網羅航空方面的專業人才,名聲大噪的馮如自然成為了他們百般拉攏的對象。 馮如能夠接受自己的邀請,毅然回國,實在是為了他的愛國心,想要在祖國施展一番抱負。 李安生也沒有讓他失望,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條件,飛機制造廠的股份,除了江南造船廠那起決定作用的51%,其余的都歸馮如與他的幾個助手所有,他半分不要,不想占馮如的便宜。 這是中國的第一家飛機廠,自然要掌控在國家手中,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才能實行民營化。 馮如這段時間從胖叮當提供的許多資料上頭得到了不少的啟發,不僅是飛機設計,還有航空發動機的研發。 在飛機發展初期,發動機功率低、重量大,建造機體的材料大多是木材和蒙布。為解決升空問題,需要較大面積的機翼,以便在低速條件下產生足夠的升力。 李安生要想實現單翼飛機的研發成功,必須要研發出自重輕,功率足夠的航空發動機來,雙翼機有兩個翼面,機翼總面積較大,所以目前也只能使用雙翼飛機。 所以,高強度鋁合金以及航空發動機成為了李安生念念不忘的心頭大石。 好在木頭蒙皮的飛機價廉物美,能夠大批量制造,即便發生戰爭,也能夠用數量來堆,尤其是面對日本艦隊的時候,也將是一大岸防利器。 給他幾年的時間,制造出能夠攜帶數百公斤炸彈的轟炸機來,不管能不能俯沖,根本就不用再害怕日本艦隊。 航空母艦的時代是在二戰,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李安生同時也打算發展海軍力量,至少現在,用大豆與小麥等糧食換取德國軍艦,便是一條路。 正當他等待德國回復的時候,朱爾典終于按捺不住,忍不住找上門來了。 既然用東北大豆與小麥換取德國軍艦,那么,李安生募集的那近千萬兩銀子的資金,就暫時沒有了用處,朱爾典主動地替李安生著想了一下,這筆資金不要閑置起來。 朱爾典的意思,只要向英國訂造戰艦,那么之前的那些沖突都可以既往不咎,這簡直就是在軟硬兼施。 哪有逼著來頂造戰艦的? 朱爾典是看中了整個中國的海軍重建計劃,一艘主力艦的服役,將會帶動一大批的附屬艦只,以及港口、維修保養等方面的投入。 要是英國能夠收獲一整支艦隊的訂單,那么朱爾典肯定會得到國內的夸獎。 同時,日本自己建造主力艦的意圖相當明顯,要是向中國推銷一艘主力艦,那么很有可能會促使日本追加一艘主力艦的訂單,最好是就此掀起中日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就如同英國與德國一樣。 用出售軍艦來分擔造艦成本,這是公認的事實。 大英帝國即便家大業大,造艦拼命地造,不僅成本,但是能夠省下些錢,用在自己的軍艦上,繼續拉開與德國公海艦隊的差距,何樂而不為。 “公使先生,聽說貴國愿意幫助日本發展造艦技術,以便于日本自己建造戰艦嗎?” “我們是否也能像德國許諾的那樣,由貴國幫助培訓大批造艦技師與工人,并且提供各種建造技術?” 朱爾典暗自腹誹,江南造船廠以及正在籌建中的中美合資的葫蘆島造船廠向德國派出了兩千多人的龐大勞工隊伍,進入到德國的各家造船廠,彌補了德國造船人手的不足。 德國正因為如此,才答應將來給中國造艦的話,順便培養一批造艦人才。 本來西方各國對于德國的這個舉動是嗤之以鼻的,但是,從耶松船廠反饋到歐洲的信息來看,中國還是有一批優秀造船工人的,其中有一批也正在趕赴德國的輪船上。 耶松船廠作為遠東規模處于前列的大型船廠,八成的技師與工人都是華人,這次給李安生挖走一大批,元氣大傷。 而且李安生還以出國培訓的名義,繼續誘惑那些還堅持留在耶松船廠的華人技術中堅。 造大船,造戰艦,造數萬噸的主力戰艦,這是所有造船工人的夢想,凡是熱愛這項工作的人們,他們都希望能夠看到自己參與建造的巨艦橫行于海上,捍衛祖國的海疆。 夢想,加上優厚的待遇,使得耶松船廠樹倒猢猻散,基本處于停工狀態。 耶松船廠的悲劇迅速的警醒了英國本土,德國得到這批造船工人之后,將會使得造艦能力進一步加強。 德國方面也拭目以待,如果這批船廠工人真的能夠幫上忙,他們不介意繼續聘用大批華工,華工在國際上的聲譽還是相當高的。 “當然,我們同樣愿意接收造船工人,幫助貴國培養一批人才。只要向我國訂造戰艦,我們同樣愿意提供全套的圖紙。至于艦炮制造技術以及蒸汽輪機技術,我想,這還是屬于核心技術的?!?/br> “可是,日本不是得到了這些技術,這對我們不公平?!?/br> 朱爾典不動聲色的笑了笑,說道:“日本是我們的盟友,可貴國不是?!?/br> 李安生不屑一顧的說道:“對于我來說,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難道我們應該向敵人訂造戰艦?鬼才相信敵人會將最好的技術提供給我們。公使先生,我認為你這趟來的毫無意義?!?/br> 朱爾典跟袁世凱是好朋友,自然很清楚李安生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是個徹頭徹尾的狂人,一根筋的死腦筋之人。 朱爾典一直致力于穩固袁世凱的位子,作為中國通,他很清楚清廷接下來的走向,袁世凱是個很好的代言人,也是將來中國政局最好的掌舵者。 兩人私下里有協議,將來如果時局有變,英國支持袁世凱上臺執政。 袁世凱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立憲,他為首任內閣元首,那么李安生是當之無愧的繼任者,但是,李安生過于強硬的為人,以及鐵血手段,將是列強的災難,或許也是中國人民的災難。中國要么強勢崛起,要么陷入更大的災難。 要不是李安生屢屢創造奇跡,袁世凱根本就不會這么看重他,也隱隱期盼李安生能夠給中國真正帶來點崛起的希望。 有一點是肯定的,袁世凱與李安生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將日本視為生死大敵,日本不除,中國永遠沒有崛起的機會。 袁世凱常常憂心忡忡,但是朱爾典常常勸他暫時隱忍,有機會真正執掌中國的大權再說。 李安生是袁世凱重要的依仗,不亞于北洋六鎮,而且羽翼已成,朱爾典深知將來中國的政壇必定有李安生的一席之地,英國如何選擇與這位政治狂人的關系,這很重要。 之前英國吃了幾個啞巴虧,換做從前,早就派出艦隊以及陸軍,將整個江蘇變成勢力范圍,可是,現在英國為歐洲的局勢所牽絆,只能封鎖消息,打落牙齒往肚里吞。 “敵人?李大人就是這樣看待貴國與大英帝國的關系的?” 李安生冷漠的看了他一眼,說道:“不錯,日本亡我中國之心不死,英國作為日本的同盟,是日本最大的幫兇。若是將來中國對日作戰,不介意多上一個沒落的大英帝國?!?/br> “可笑,實在是可笑。這就是一個一省巡撫的政治涵養?沒落的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的光芒仍然照耀世界,李大人簡直就是一只螢火蟲,看不清形勢。中國想要重新振作,達到對日作戰的地步,沒有幾十年是不可能的。不知那個時候李大人還能不能執掌大權?” 作為一個英國人,朱爾典生命中倒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中國度過的,以至于身上都有了許多中國的痕跡。比如他的名字“朱爾典”:朱顏鶴發的朱,卓爾不群的爾,雍容典雅的典,雖是音譯,卻十足的中國味道,可謂既達且雅。 他是個徹頭徹尾的中國通,自然清楚李安生玩的是欲揚先抑的招數,岔開話題,是想要漫天要價。 不過,從英國的在華利益來看,李安生這樣的人是絕對不能執掌中國政權的,后果不堪設想。 也幸好只是個江蘇巡撫,或許還能影響兩江總督程德全,對于重新嶄露頭角的南洋衙門有著無比重要的話語權,僅此而已。 英國在華利益的代言人從清政府轉移到袁世凱身上,這是既定的路線,李安生根本就不在朱爾典的視線之中。 但是現在,他有必要與這個政治狂人打打交道,摸清對方的底線。 二十世紀初的日不落帝國,雖不能說日薄西山,但較之維多利亞時代的全盛,已是今非昔比。美國的崛起,從經濟方面超過了英國,而外交方面也不樂觀,德國愈發咄咄逼人,在巴爾干、北非、巴勒斯坦,不斷制造麻煩。英國國內,議會正為了向富人階級增稅的《預算法案》吵得不可開交。 對于中國的局勢,英國實在沒有精力顧及,有些地方越來越倚重盟友日本,這樣的利益關系和現實情勢,決定了英國對華政策的基調:穩定壓倒一切。 維持中國政權的穩定,維持與日本的同盟關系——以日本為遠東利益的保護者,形成日本對美國的制衡,維持中日關系的穩定,這是英國的三大穩定要素。 李安生早就知道朱爾典與袁世凱密切的私交,知道對方是在戲耍自己,也不動怒,慢條斯理的說道:“中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即便不能如同日本一樣脫亞入歐沒,迅速成為強國俱樂部的一員,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但是,中國的潛力巨大,未必沒有那么一天。正如今日英國與日本結為同盟一樣,將來中國未必不能讓大英帝國為之側目,重新審視雙方關系。如果現在英國給予弱小的中國一點好感,那么將來收獲的將會更多。如果英國不能慷慨一些,那么我想,沒有向英國訂造戰列艦的需要?!?/br> 朱爾典哈哈大笑起來,說道:“那么,請說吧,大英帝國需要如何慷慨一些?英國船廠愿意接受造船工人,培養造艦人才,提供造艦圖紙,這還不夠嗎?” 李安生搖頭說道:“不夠,蒸汽輪機制造技術可以不給我們,但是燃油鍋爐的技術要援助我們,以便于將來我們自己建造燃油鍋爐。另外,我們的戰艦上要安裝最新的火控系統?!?/br> “不,不,火控系統還不成熟,這個有些為難?!弊鳛槿珯辔姓?,朱爾典很清楚英國本土給出的底線,火控系統是唯一超過德國的技術,絕對不能給中國,就算是日本也沒有得到這項技術。 其實,李安生這是在故意戲耍對方,他最不想要的就是火控系統,有了胖叮當,這個時代的火控系統是如此的低級,可以說,將來中國戰艦的火控系統才是最先進的。 “那么,燃油鍋爐,一定要給我們訂造的戰艦全部裝上燃油鍋爐?!?/br> 朱爾典簡直要忍不住狂笑起來,作為殖民地遍布世界的霸主,大英帝國也不敢全部建造燃油鍋爐戰艦,只是嘗試油煤混合動力,這一艘戰艦要消耗的重油可是海量。 中國不僅是個貧油國,更是個無油國,這么一個國家,居然要在花費巨資訂造的戰艦上使用燃油鍋爐,這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據他所知,中國準備向德國訂造的戰艦也是要求油煤混合動力,消息傳出來后,中國已經淪為了國際的笑柄。 要是發生戰爭,這些戰艦難道要全部集體趴窩在軍港內,被敵國輕松俘獲嗎? 慷慨,真是慷慨,這中國簡直就是個冤大頭,這李安生就是個冤大頭。 這個政治狂人同時也是個外行,這樣的人最好駕馭。 朱爾典想起了他跟袁世凱初識的時候,袁世凱也是個政治狂人,不知天高地厚,激進狂妄,銳意進取,跟李安生頗有相似之處,也許正因為有許多的相同點,兩人才能互相扶持。 朱爾典跟袁世凱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前袁世凱在朝鮮任職期間,是他影響了袁世凱,使對方認識到了大英帝國的強大與先進,從此成為了堅定的英國人的朋友。 袁世凱也是這樣,在許多地方有天才,同時又在許多地方很是外行。 這正是他能夠加以引導與利用的地方,他們兩人是一樣的人,對于李安生而言,只要讓他認識到大英帝國的不可戰勝,以及強大的實力,必定會跟袁世凱一樣,折服于大英帝國的榮耀之下。 英國扶持日本,是為了制衡日益強大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但是他也怕日本勢大難制,在中國利益上會反過來損害英國。 這在英國本土有一致的共識,所以,在中國利益的保證,也需要中國逐漸的壯大些實力,更加開放更加的民主,這是英國樂于見到的。 英國在中國市場上的貿易份額,當時中國的進口產品中,七成以上來自英國(含香港),在華的外企,60%以上是英國或英國參股的,而且自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實施關稅保護,歐洲列強起而效仿以來,英國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挑戰,因此東方市場對帝國更顯重要。 朱爾典很希望能夠盡快的像當年他引導袁世凱一樣,能夠將李安生說服。 最起碼,這是個手段非凡的人物,在上海的這么短時間內,風生水起。 耶松船廠的悲劇不能不防備,英國資本在上海以及長江流域的實力,很有可能因為李安生而發生大的變故。 英國金融界的在華投資,近十余年來,匯豐等英國銀行在華放貸額達白銀2.06億兩,英國“炒房團”在華房地產投資達5100.5萬美元,到目前為止,英國握有清政府2.2億的“欠條”,是中國頭號債主。 這些利益都需要一個穩固的統治階層來保證,中國首先不能亂,英國在華利益代言人必須要可靠。 李安生并不清楚,朱爾典打起了他的主意,想要將他引導為大英帝國的粉絲呢。(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