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意外頻頻
sa-2能夠攻擊艦船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隙?。 幾年前,伊朗試射了一枚代號“波斯灣”的反艦彈道導彈,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甚至一度把中國卷進去。這種導彈就是在sa-2的基礎上安裝了末段制導系統,射程只有一百五十公里。 向伊朗提供導彈技術的不是中國,而是朝鮮。 因為都堅持反美立場,所以伊朗與朝鮮的軍事合作非常緊密。伊朗能在導彈技術上取得突破,與朝鮮的幫助不無關系。比如伊朗的“流星”彈道導彈就是由朝鮮幫助開發的,其原形是“勞動”彈道導彈。 伊朗能把sa-2改造為反艦彈道導彈,朝鮮肯定能辦到。 雖然從理論上講,sa-2“反艦彈道導彈”的性能不會好到哪里去,僅有一百五十公里的射程很難對航母戰斗群構成威脅,落后的末段制導系統也無法攻擊航行中的艦船,但是對付停泊在港灣里的船只,肯定是游刃有余。 憑借一百五十公斤以上的戰斗部、高達數馬赫的末段速度,一枚sa-2就能摧毀一艘萬噸級運輸船。 thaad派不上用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海軍戰艦身上。 第71特混艦隊撤走時,留下了兩艘“伯克”級驅逐艦。按照計劃,這兩艘驅逐艦將掩護完成裝卸作業的船隊返回釜山,然后前往長崎,在第71特混艦隊返回后,再進入日本海執行作戰任務,所以兩艘驅逐艦都在永興灣外面。 兩艘戰艦上,總共有三十二枚“標準3”反導導彈。 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足以應付中等規模的導彈襲擊。 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非???,美軍的攔截時間不到三分鐘。 因為同步分享戰場信息,所以兩艘驅逐艦在半分鐘內就做好了戰斗準備,用相控陣雷達鎖定了正在逼近的彈道導彈。 驅逐艦啟動火控照射雷達,準備發射導彈的時候,情況出現變化。 與j-7機群一樣,最前面那枚sa-2剛剛飛過咸興,就在離地面大約三十公里的高度上引爆了。 仍然是電磁戰斗部! 接下來,每隔大約二十秒,就有一枚sa-2在航道前方大約二十公里處引爆,為后面的導彈開辟突擊通道。 志愿軍到底想干什么? 聯軍指揮官非常疑惑,攔截彈道導彈顯然不可能了。 “伯克”級驅逐艦在執行反導任務的時候,從火控雷達開始照射目標,到“標準3”擊中目標,肯定超過三十秒。因此驅逐艦不可能在兩枚sa-2的爆炸間隙,擊落后面的彈道導彈。 問題是,升空的sa-2只有十四枚。 隨著sa-2逐一在航道上引爆,還有多少彈道導彈能夠攻擊永興灣里的運輸船只? 難道還有第三輪攻擊? 志愿軍不會用無人駕駛戰斗機與導彈放煙花,肯定還有第三輪攻擊! 聯軍指揮官立即想到,志愿軍獲得了補充,除了數百架不堪使用的老舊戰斗機,還有五十架第三代戰斗機。此外,cia提供了確切情報,中國海軍的航母很有可能參戰,至少會讓艦載航空兵參戰。 集中這些力量,大概有八十架作戰飛機,足以發動一次大規??罩幸u擊。 前兩輪攻擊,不是為了摧毀什么,而是要趕走聯軍的預警機,分散聯軍的注意力。 隨著e-3c向南撤退,志愿軍的戰斗機隨時有可能越過鴨綠江,在元山北面發射反艦導彈。如果志愿軍打算攻擊正在北上的兩棲突擊艦隊,攻擊機群則會在彈道導彈制造的電磁風暴掩護下向南突擊。 此外,志愿軍還有可能用mig-31攻擊西部戰場上的預警機,為艦載航空兵開道。 這絕不是一次普通的反擊行動,而是大規模反擊行動,而且志愿軍很有可能在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打。 情況緊急,聯軍指揮官來不及多想,立即命令e-3c轉向,返回咸興。 隨后,聯軍司令部向西線戰場上的作戰部隊下達命令,警惕黃海方向上的威脅,把防空攔截區域延伸到黃海中線。 防線已被打亂,聯軍指揮官非常緊張。 志愿軍的第三輪反擊隨時可能到來,后果難以設想。 因為電磁戰斗部產生的電磁干擾太強大了,所以在e-3c轉向返回咸興的時候,原本在南面巡邏的ec-135也轉向北上。 在嚴重的電磁干擾下,預警機不見得能夠發現來襲敵機。 以被動方式工作的電子偵察機反而更有用,特別是ec-135這種大型戰略電子偵察機。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仍然遠遠超出了聯軍指揮官的預料。 在十一枚sa-2相繼引爆后,最后三枚sa-2突然在高空轉向,以超過四馬赫的速度向低空俯沖。 目標不是元山,而是已經轉向,正在飛往咸興上空的e-3c。 讓亞音速預警機規避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sa-2不用擊中e-3c,只要把距離縮短到二十公里以內,就能用電磁戰斗部摧毀e-3c上的所有電子設備。 此時,sa-2的優勢展現了出來。 如果是“飛毛腿”這種彈道導彈,因為氣動控制面非常小,很難在彈道中段進行高過載機動。sa-2本來就是防空導彈,雖然比較落后,機動性能不大好,而且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只有幾十秒,在到達彈道最高點前就已關閉,但是憑借較大的氣動控制面,仍然能做出高過載機動。 第一枚sa-2在離e-3c大概三十公里處引爆,沒有起到作用。 緊接著,第二枚sa-2在離e-3c不到十公里處引爆,一舉除掉了聯軍的“了望塔”。 第三枚sa-2由向南飛行了大約二十公里,才在大約一萬五千米的高度上引爆,緊跟在e-3c身后的ec-135成為第二個犧牲品。 這個時候,聯軍指揮官再笨,也能猜出志愿軍的反擊意圖了。 首先擊落預警機,打亂聯軍的空中指揮系統,然后讓攻擊機群投入戰斗,消滅聯軍的海上力量。 只是,聯軍還沒有失敗。 e-3c與ec-135被擊落后,在東朝鮮灣上空徘徊的e-2d立即接手,在三八線南面徘徊的第二架e-3c也全速北上。 八月二十四日的戰斗后,聯軍提高了預警機的出勤率。 不管什么時候,除了在戰線后方執行巡邏任務的e-3c之外,在三八線南面,至少有一架e-3c在空中待命。 如果前方的預警機被擊落,待命的預警機能在十分鐘之內趕到。 志愿軍的組織再周密,攻擊機群也不可能在十分鐘之內越過朝鮮領空,轟炸離鴨綠江兩百多公里的聯軍地面部隊。 問題是,志愿軍的反擊沒有這么簡單。 e-2d向西轉移的時候,西線戰場上的e-3c發現了西北方向、也就是黃海上空的攻擊機群。 因為攻擊機群是從渤海灣方向飛來的,所以聯軍立即斷定,這是艦載戰斗機。 緊接著,e-2d發現了數批越過鴨綠江,向南高速突擊的機群。 因為e-2d的信息處理能力遠不如e-3c,遇到大規模機群時,需要把信息發送給地面指揮中心,或者是防空戰艦,所以過了兩分鐘,美軍才判斷出,從鴨綠江方向發起突擊的不是先進戰斗機,而是成群結隊的j-7與j-6。 又是無人駕駛戰斗機? 聯軍指揮官大驚不已,因為只要是無人駕駛戰斗機,上面肯定有電磁戰斗部。 很快,e-2d發來的消息就證明了聯軍指揮官的猜測。 這些戰斗機成縱隊越過鴨綠江之后,用之前的方式,逐一引爆了電磁戰斗部,制造出一條近三百公里寬的電磁屏蔽帶。 在強大的電磁干擾下,預警機無法探測到機群后面的情況。 也就是說,在這些無人駕駛戰斗機后面,很有可能是掛著重型反艦導彈的攻擊機。 與第一輪突擊不同,這次出現的無人駕駛戰斗機多得多,每支機群的規模都在二十架以上。以間隔二十公里引爆一架計算,這些機群足以向南突擊四百多公里。算上反艦導彈的射程,攻擊機群有能力打擊兩棲突擊艦隊。 攔截成規模突擊的無人駕駛戰斗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聯軍指揮官別無選擇,只能讓補充的e-3c暫緩北上,同時讓e-2d向南撤退。 只是,放棄攔截也不可能。 不管有多困難,放棄抵抗都是最愚蠢的選擇。 預警機派不上用場,聯軍指揮官只能讓制空戰斗機出力。 首先收到命令的,正是隱身能力突出,而且能以一點四馬赫的速度巡航飛行、沖刺速度不比f-15c慢多少的f-22a。 更重要的是,f-22a配備的相控陣雷達具有非常強大的探測能力。 雖然戰斗機火控雷達的探測范圍非常有限,無法做到全向探測,但是戰場空間本來就非常有限,從東西兩個方向進入的f-22a戰斗機能用火控雷達搜索整個戰場,發現跟在無人駕駛戰斗機后面的攻擊機群。 發現敵機是一回事,攔截敵機是另外一回事。 考慮到志愿軍會為攻擊機群提供護航力量,f-15c在沒有預警機支持下,很難與志愿軍的戰斗機抗衡,所以聯軍在安排攔截行動時,依然把希望寄托在f-22a身上,期望能夠用先進戰斗機改變戰局。 即便沒有預警機,f-22a的優勢也不夠明顯,可是跟j-10與j-11b對抗,f-22a仍然能夠掌握主動權。 至少不會像f-15c那樣,只能被動挨打。 f-22a能夠逆轉戰局嗎?(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