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訓練
夏日的接近北極地帶的波的尼亞灣并不讓人感覺十分炎熱,反而在晚上還帶著一絲寒意。經過十來天緊張的海上訓練,飛行員們在航空母艦上的起降明顯熟練了很多,這主要是要克服一些緊張的心理障礙,飛機需要在本身就不大的飛行甲板上開辟出來長度僅在70米左右的降落區快速完成著艦的全部過程,本身就很緊張。 艦隊在完成了波的尼亞灣的航行訓練科目之后,又返回到東普魯士準備進行一次實彈打靶,以檢驗近期的訓練成果。 在訓練快要結束之前,整個艦隊進行了一輪對艦攻擊和防空對抗演練,對抗訓練在靠近里加灣的薩雷馬島西側進行。里加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落入到德意志帝國手中,根據蘇德簽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立陶宛和大半個拉脫維亞都被割讓給了德國,隨即在戰后的內戰中,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又脫離俄國,取得了獨立。 在戰爭爆發后,德軍隨即進入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保衛”這兩個國家不會遭受侵略。很奇怪,已經宣戰的蘇德卻一直沒在東普魯士一線開戰,蘇德之間默契地在雙方邊境地帶保持著互不侵犯的狀態,戰爭只局限于烏克蘭境內。 蘇俄為自己留了一條后路,而德國人顯然沒有滅亡他們的意圖,雙方很默契地在進行一場“有限的戰爭”。 從兩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以小隊陣形,分成四架一組,不斷地從高、中、低空對以戰列艦為主組成的編隊實施“空襲”,而戰列艦編隊中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則擺開防空陣形,進行艦隊防空演習。 由德國海軍司令部訓練局高級軍官和艦隊參謀軍官組成的評判團則會對演練的結果進行評估和總結。在對抗演練中暴露出航空艦隊在攻擊中配合不夠默契,無法保持隊形的毛病,而戰列艦編隊則存在防空火炮,特別是127毫米和105毫米大口徑防空火力反應遲緩,cao作不夠熟練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無法一躇而就,只能留待今后的訓練中慢慢解決。 在對抗訓練的最后,進行了一次實戰打靶。 東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派出了幾艘拖曳著靶船的魚雷艇,幾架拖著紅色靶筒的運輸機。航空艦隊先進行了投彈訓練,那些戰機攜帶著訓練用的里面裝滿沙子或是煤灰的訓練彈朝著靶船一次次扔了下去,命中的結果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還保持在正常范圍內。隨后戰列艦隊開始了實彈射擊,軍艦的炮塔在隆隆不斷地聲響中噴出大團的白煙和火光,整個軍艦震得搖搖晃晃,在海面上顛簸不止。 海面上炮聲隆隆,看得令人咋舌不已。 站在“廣西”號艦橋上觀看射擊訓練的薩師俊不禁感嘆一流的海軍真的是用錢砸出來的,一發410毫米高爆彈的價格正好是他這個海軍少將一年的薪水,即使是用訓練彈,炮口一閃,他一個月的工資也就瞬間燒沒了。 沒有足夠的工業水平和財力,海軍這東西不是隨便一個國家就能玩得起的。平時沒有足夠的訓練,在戰場上這些水兵們又怎么能夠打得準,打得狠? 在結束了對抗訓練之后,艦隊進入梅梅爾港略事休整,就開始返航。8月3日,整個艦隊列成長隊,戰旗飄揚,在波羅的海示威性地返回到了德國。 “廣西”號和“欽州”號、“桂林”號巡洋艦又重新回到北海造船廠,進行最后的調試和設備裝配,這需要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此后,就會先跟隨德國艦隊正式開始了它的戰爭征程。 薩師俊現在老是在想著如何能夠盡快地回到國內,但從波羅的海到欽洲灣,整整有一萬多海里,期間還有英國和日本海軍設立的重重封鎖,又何談容易。 帶著郁悶的心情,他應韓玉衡的邀請,到呂貝克的弗蘭德造船廠去參觀中國海軍新訂購的潛艇入役儀式。 從波羅的海吹來的潮濕海風讓人感覺分外清爽,薩師俊在韓玉衡的陪同下,參觀了船廠的潛艇生產線。德國加快了潛艇的建造速度,薩師俊在船廠干船塢的船臺上看到一長排六艘潛艇正在同時施工。船臺四周彌漫著濃重的機油氣味,頭頂上重型起重機的緩慢地滑動,把一節節重達數百噸的分段吊進船臺,進行合攏。 火花飛濺,一群群戴著護目鏡,頂著硬殼帽,身穿滿是油污的工人們正站在腳手架或是艇身上把這一段段已經完成的艇身焊接到一起。船臺上用圓木支撐著已經完成了大半的船體,很快它們就會下水。 汽車在舾裝碼頭停了下來,那里已經停了一長排已經完成舾裝,涂成了黑色的潛艇。足足有10艘最新式遠洋攻擊型潛艇,其中的四艘是屬于已經準備入役,為中國建造的潛艇。擔任中國潛艇建造總監的王致光上校正和一些技術人員正在進行交接前最后的驗收工作。 四艘中國潛艇排成一排系泊在碼頭上,用一道用纜繩作成的浮橋把甲板連在了一起,薩師俊、韓玉衡在擔任潛艇建造工程師的王榮賓少校和艇長朱藻文上尉的陪同下,通過搖搖晃晃的浮橋,來到“1018”號潛艇的甲板上。 在德國訓練的中國水兵們已經接管了這幾艘潛艇,正在進行一些清潔工作,看到幾個人上來,連忙立正敬禮。 王榮賓少校邊走邊向幾位長官介紹著一些潛艇的情況。 “1018”號艇屬于德國海軍最新研制的7d/40型遠洋攻擊潛艇,標準排水量在水上為1680噸,水下排水量近1900噸。動力為兩臺5600馬力的man式柴油機,潛艇動力為兩臺1200馬力電動機,由于裝備了水下通氣管,此型潛艇在潛望鏡深度航行時,能夠達到超過20節的最高航速。 7d/40型遠洋攻擊潛艇取消了甲板炮,只在艦橋上裝備了一門37毫米高射炮和一門雙聯裝20毫米向射炮,另外在甲板上安裝了兩具可收放的6管210毫米火箭發射器。這是根據中國工程師林惠平的建議研制的,軍工出身的林惠平曾在奧匈斯柯達兵工廠學習過火箭炮制造技術,在擔任潛艇建造的武器監造后,曾向德方能否把威力強大,但重量卻不大的火箭發射器安裝到潛艇上的設想。 他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德國同行的重視,經過設計師們的努力,在潛艇前后甲板上各安裝了一具可用支架收放旋轉的箱型6管210毫米火箭發射器。海軍裝裝備的火箭炮與陸軍的短管火箭炮不同,為了增加射程,重新研制了長程火箭發動機,這樣射程比陸軍火箭炮增加了一倍,達到了近18公里。 這樣,潛艇除了魚雷之外,也具有了一定的對艦,特別是對陸地港口的攻擊能力。 為此,林惠平獲得了一枚德國政府頒發的藍馬克斯一級服務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