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義結金蘭
上回說到,項羽他們三個人想去濮陽攻打章邯,卻在路上遇到了李良,他們在城陽城惡戰一場! 由于城陽城城堅墻厚,軍民一心,嚴密防守,項羽竟然對城陽毫無辦法。 最后還是鐘離眛建議,讓項羽他們繼續進攻東門,自己趁天黑,領一軍去西門,趁守軍沒有注意,突然攻城。 只見鐘離眛手腳并用爬上了城墻,將城墻上守衛的士兵紛紛刺倒在地。 護著其他人攀登云梯攻上了城墻。 楚軍見主將如此奮勇,士氣大振,跟在鐘離眛后面喊殺聲震天地爬上了城墻。 他們跟著鐘離眛撲向前去,從城里沖到城門前。 鐘離眛拿出自己的雙劍,施展落英繽紛劍法等絕技,將秦軍的守城士兵紛紛刺倒在地,血濺征衣, 然后他就將城門打開了。 在外面焦急等待的楚軍蜂擁而入。 正在東門嚴防死守城墻的李良突然看到防守薄弱的西門已經洞開,自己再守東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只得無可奈何地向項羽掛白旗投降,打開了東門讓他們的大軍進城! 數萬秦軍,只得扔下武器投降。 季布、龍且帶領楚軍將他們團團圍住,以防有變。 項羽縱馬厲聲喝道:“秦乃背信棄義之國,當年的楚懷王就中了他們的jian計,導致家國難回! 他們的士兵手里沾滿了我六國人民的鮮血,此等惡賊,豈能留之,盡皆坑之?!?/br> 他又說:“城陽百姓護賊守城,助紂為虐,盡皆屠之!” 他心說,我就是要殺雞駭猴,我看今后哪一支秦軍軍隊還敢跟我負隅頑抗? 哪些老百姓還敢吃了熊心豹子膽去幫助秦軍守城? 我們上回說過了,項羽的祖父和父親皆為秦軍所殺,他從少就被灌輸了太多的仇恨,以至于他長大以后心靈扭曲了,他要報仇,他要血債血還,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祖祖輩輩的血海深仇,他要加倍地討回來! 這個跟項梁對他從小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項羽的話一出,聽到的人無不大驚失色,膽戰心驚。 鐘離眛一聽,心中驟然一緊。 他連忙勸阻道:“我們楚軍之所以多次勝利都是因為我軍乃仁義之師,是替老百姓討公道的隊伍,老百姓特別擁護,蜂涌而至,欣然從之。 而秦軍之所以屢戰屢敗,是因為秦朝橫征暴斂,魚rou百姓。 軍隊也是殘暴之眾,草菅人命。老百姓因此爭先恐后地背叛他們。 現在既然城陽城已經被我們攻下來了,我們就應該想方設法安撫軍民,使城陽城的老百姓回歸正常的生活才是正途,要讓老百姓知道我們比秦軍強,比秦軍仁慈友愛才行。 大哥你切不可以暴易暴,逞一時之意氣,而使我大楚盡失天下人之心,乃至于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留下千古罵名,讓天下人都灰心失望,再無盼頭!” 項羽一聽,生氣極了,拿出寶劍,砍掉了自己面前的桌子一角,大聲嚴厲地說:“我項某心意已決,有敢再諫者,拖出去斬首示眾!” 鐘離昧正氣凜然,視死如歸地說:“大哥你若行殺戳,又與那秦二世何異?如果我們的行為與暴秦比,兇殘暴虐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還起來造反干什么呢?” 確實鐘離眛是一個“不求封百里侯,但求展平生愿”的人。 他根本不懼生死,只為正義,只為百姓而爭,而戰。 項羽一聽鐘離眛將自己比作秦二世,勃然大怒,喝令左右推出斬之。 他心想,上次,襄城的事情我還沒有找你算賬呢,你這次又跳出來? 那么就新賬老賬一起算吧! 想當初要不是你在叔父身邊聒噪,何至于我本來在襄城打了勝仗,結果卻被叔父閑置至今? 讓我錯過了多少大戰,讓我這些日子一直閑出鳥來了! 季布一聽,臉色嚇得慘白,跪倒在地,一再磕頭懇求項羽饒了自己的師兄鐘離眛一命! 反觀鐘離眛正氣凜然,巍然屹立,絕不開口求饒! 眾位將領苦苦勸說,最后項羽才說看在眾人的面子上,死罪可免,活罪難饒。 要對鐘離眛打五十軍棍,就在陣前行刑。 以示他的威嚴,無人可以冒犯。 只見秦兵們一頓棍棒,直打得鐘離昧皮開rou綻,血rou模糊,也沒有聽到鐘離眛哼一聲。 鐘離眛的身上雖然很疼,但是他的心更疼。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自己親手把這些人送到了鬼門關。 如果不是自己逞能,打開了城陽城西門,也許城陽城就不會破,這些人也就不會死! 本來,鐘離眛可以運用內功與士兵們的棍棒相抗衡,那樣這些普通士兵的打擊根本傷不了他。 但是他并沒有那樣做,板子因此結結實實地打在他身上! 因為他認為自己確實該打,甚至萬死難辭其咎! 這一頓打,讓眾將知道了項羽暴虐的本質,也讓大家了解到鐘離眛乃是錚錚鐵骨的漢子,也不由地都暗暗佩服! 因為云山軍尚在彭城守城,因此,也沒有更多地人起來為鐘離眛伸張正義! 對于英布和龍且這兩個人來說,人命賤如草芥,他們的本性跟項羽差不了多少,殺些人在他們那里也從來不算個事! 執行屠城的命令,項羽就交給他們兩個執行。 曹參、樊噲、夏候嬰、周勃等將領唯劉三馬首是瞻,他們盯著劉三,看見他欲言又止,他們人微言輕,更是不敢多說一句話,只得任憑項羽胡亂行事。 于是城陽守軍五六萬之眾,城中百姓四五萬人均為楚軍所殺。 楚軍恐怖的獰笑,秦軍虛弱的反抗,以及百姓們痛苦的啼哭,苦苦的哀求就久久回蕩在城陽城陰霾的天空! 項羽一聲令下,千萬顆人頭落地,血色染紅了天空和大地。 那悲傷絕望的哭聲匯流成河,流向了四面八方! 不管是耄耋老人,還是剛出身的嬰兒,無一漏網,全部死在楚軍的屠刀之下,城陽城內除了楚軍,再也沒有活人! 一時之間,天空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沖殺著鮮血,沖殺著罪惡,也許老天也在訴說著自己的憤慨! 在項羽殺了所有的降卒以后,大家都歸營了。 劉三的諸將歸營后,都跟他說:“項羽對城陽屠城,我們大家都認為他這樣做非常不對,主公既然為大軍副帥,為何不出言支持鐘離將軍,阻止項羽行暴呢?” 劉三說道:“秦軍已降,城陽已破。 項小將軍乃軍中主帥,軍中事情當然由他做主決定。 把這些人殺了確實不義,但是項小將軍軍令已下,誰敢違抗? 鐘離將軍不是也勸阻了嗎,結果怎樣?可見勸之無益,不如不勸!” 諸將聞言,心中雖仍有疑惑,但是只得諾諾而退! 那么如果劉三勸阻的話,項羽會不會改變主意,不再屠城呢? 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因為,光有鐘離眛一個人勸阻,由于鐘離眛的云山軍不在身邊,他只是一個外來戶,就是加上季布,也勢單力孤,掀不起什么風浪! 所以項羽很容易就作出決斷,不聽鐘離眛的勸告。 但是如果加上劉三的勸告就不一樣了! 劉三的本部人馬都在這里,眾將都在身邊。 他要說話,項羽就得掂量掂量,犯得著為了城陽的百姓跟劉三撕破臉嗎? 因此,說話的分量是跟自己的實力是有關系的。 所以說,城陽屠城,是在劉三的默許下進行的,劉三就是幫兇! 那么劉三為什么不勸呢? 那是因為他藏有私心。 劉三這個人衡量事情的標準就是,這樣做對自己有沒有好處? 劉三認為,現在是大家一起同仇敵愾打暴秦,但是如果有一天秦國滅亡,大家爭奪天下的時候,這個項羽勇猛無敵,早晚必成自己的敵人。 讓項羽殘暴的名聲傳至四方,老百姓們都對他離心離德,到時對于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而鐘離眛乃是不可多得的良將,如果到時為項羽所用,乃是一大不可多得的助力,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麻煩。 項羽不聽鐘離眛的勸告,反而當眾毆打他,必然會讓他對項羽心生怨恨,說不到到時就能夠為劉三自己所用! 而且項羽如此暴虐行事,必然多樹敵人。 劉三目前還想跟著項羽撈好處呢,又怎么可能為了城陽百姓的性命,去與項羽撕破臉呢? 再說項羽白天被鐘離眛在眾人面前好一頓數落,也覺得心中郁悶。 晚上也是坐在中軍帳中,一個人喝悶酒。 他覺得一人喝悶酒確實非常無趣,于是派人去邀劉三過來同飲。 項羽先干為敬,說:“沛公智勇雙全,實乃當世英雄?!?/br> 原來,項羽白天聽到了鐘離眛那些極端負面的評價,也是耿耿于懷,所以故意假裝夸贊劉三,實際上也是想讓劉三夸贊一下自己,平復一下自己郁悶的心情。 他那點小心思,怎么能夠騙得過老謀深算的劉三,而且劉三那是千古影帝,說瞎話從來都不帶打草稿的。 只見劉三回敬道:“當今世上,只有將軍叔侄,才配得英雄二字。 劉季出身草莽,乃籍籍無名之輩,斷然不敢與將軍相提并論?!?/br> 他心中卻想,你屠殺了這么多手無寸鐵之人,從此名聲算是徹底臭了,我劉三才羞于與你為伍呢! 項羽道:“沛公出兵,百戰百勝,縱觀當今天下,又有幾人能夠做得到?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該狂則狂,該張揚就張揚,又何須嘰嘰歪歪,弄得自家人不痛快?!?/br> 他這句話名義上說得是劉三,其實還是夸耀自己戰功顯赫,順帶譴責一下鐘離眛,他讓自己心里不痛快! 他這話意思如此明顯,劉三又怎能不知,忙奉承他說:將軍出戰,那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威名遠播四方!我劉三自從跟了將軍以來,才有些許戰績,全靠將軍你的威名!” 項羽聽他馬屁拍得那個叫響,非常高興。 說道:“沛公為人,總是這樣謙虛,真是寬厚長者?!?/br> 劉邦道:“將軍神勇無敵,天下皆知。劉三能追隨將軍左右,真是三生有幸?!?/br> 劉三心想,既然你喜歡讓人拍馬屁,那么我就多拍你幾下,反正拍馬屁也不要錢! 項羽假裝謙虛:“沛公在楚營中,那是人人交口稱贊,連我叔父,也敬你三分。 自打相識以來,你幾次三番助我成功。要說有幸,應該是我有幸結識沛公?!?/br> 劉三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劉三我感激武信君當日借軍相助,奪回豐邑,再不死心塌地地跟隨,又如何對得起武信君的大恩?” 項羽笑道:“沛公如此知恩圖報,俠肝義膽,難怪為眾人喜愛。 他人若能有沛公一半的心胸,又何愁秦國不滅?!?/br> 項羽這話還是既夸了劉三,又譴責了鐘離眛! 劉三何等聰明,話外之音,他又如何聽不出來。 他想我索性在你和鐘離眛中間再栽根刺。 便對項羽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道理雖好,做起來卻難。 唯有志趣相投,推心置腹者,如古之伯牙與鐘子期,管仲與鮑淑牙才能成就此等好事。 現在我們二人為共同的目標滅秦走到一起,若將軍你不嫌棄,劉三愿與你結為兄弟,齊心協力,共圖抗秦大計?!?/br> 這個劉三為了拉攏項羽,讓他放松對自己的警惕,竟然恬不知恥,以可以做項羽父親的年紀要與項羽結拜為兄弟! 項羽這個人比較托大,也不認為這樣有什么不妥。 他對劉三說:“承蒙沛公美意,項藉當然樂意?!?/br> 劉三大喜,這個二愣子,終于上了我的套,我既然已經跟你結拜為兄弟,你們叔侄倆今后再也不好意思針對我了吧! 兩人便在帳外泥地上撮土為香,叩天拜地,義結金蘭,拜為兄弟。 劉邦時年四十有九,便為大哥;項羽年方二十有五,按序為小弟。 兩人于營中大擺筵席,眾將皆過來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