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很快,又轉回頭。 她把頭低了下來。 魏氏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連崔郎中遞過去的圣旨也沒有接。顧靜瑤不敢貿然去接圣旨,只能佯裝不懂。 好在這樣的大場面,定是有耆老在的,好歹叫魏氏先把圣旨接了下來。再往后便是點香、供奉圣旨。 魏氏也換上了孺人的服制。 魏氏哈哈大笑地出門來,見顧靜瑤臉上喜色不顯,便抖起了婆母的威風:“今日我家這樣大的喜事,怎地一副死人臉?” 顧靜瑤笑得比哭還難看。 魏宅門外,又是熱熱鬧鬧的一隊人馬趕來。一位青衣小吏上門來,先問主人家好,再與魏氏道:“您就是魏孺人吧?” 魏氏再次笑得合不攏嘴,“是是是!差爺既然上門來了,少不得要討一杯酒喝,再叫我那兒媳婦送上紅封,也沾沾喜氣!” “是就行!來人,把棺材抬進來!”青衣小吏朝虛空一拱手,道:“我等奉大理寺卿之命,特意將董縣令的棺槨送到府上,另還有今日才被押……接來京城的董縣令在照溪縣納的十一房小妾并隨從仆人等,也一并送來了?!?/br> 青衣小吏話音剛落,進來了近二十人身穿孝衣衣的男男女女,再與吏部傳旨的欽差等人,一起將堂前的院子擠得滿坑滿谷。 一位年長的管事跪了下來,“老夫人,老爺在任上為國捐軀了!” 董繼榮幾年前喪父,家中只有魏氏一個長輩。魏氏沉浸在喜悅中還未緩過神,她身后的二子一女似已聽明白了。 “娘!他們說大哥死了!”——一道聲音劃破魏氏的美夢,這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從宣旨的官員到她家,再到更衣、接旨、再更衣,又上香供奉圣旨,這一樁樁件件為趕吉時幾乎沒有停歇,令她眼花繚亂,結果是他兒子的命換來的。 那可是她的命根子! 魏氏顫顫巍巍地跑過去,趴在棺材上,拍打著說:“阿榮!阿榮是你嗎!你回我一聲??!阿榮!” 她這里哭得肝腸寸斷,魏宅門口早已算好時辰的小廝按時點起了炮仗。 一時間,鑼鼓喧天。 魏氏哭喊得幾乎要暈過去,又站起來,她不敢拿大官們撒氣。轉過頭來,一把薅起顧靜瑤的發髻,破口大罵:“你男人都死了,你穿金戴銀給誰看???” 顧靜瑤默默地,一件件取下自己的釵環。 魏氏從她身上撒不夠氣,又來棺材前哭。大理寺那位青衣小吏原本被支使來做此事就不樂意,他見炮仗聲一停,便趕緊告辭。 吏部的幾位官員宣了旨,又將賞賜送上,自然也沒有再繼續留下的道理。 顧靜瑤在門口送他們,她依舊是那么平靜。平靜得,像是麻木一樣。 - 謝柏崢心情復雜地自董宅出,回到吏部便見大理寺已將新卷宗發至各部,果不其然隱去了關于董繼榮敲詐勒索富戶,與縱容胥吏肆意滋擾百姓、妨礙農事之過。 新卷宗中的董繼榮端是個清清白白的好官。 謝柏崢不忍卒讀地把卷宗傳閱給下一位,與他同樣知曉內情的崔郎中亦是面色不好看。崔郎中把他叫過去說話。 四下無人,崔郎中猶豫道:“此事你……” ——崔郎中想必是擔憂謝柏崢看過舊卷宗心中不平,怕他亂說話,故而才來安撫。只是“你就當什么都不知道”這種話,是真難說出口啊。 “郎中大人不必擔憂,學生都知曉的?!敝x柏崢主動將話接了過去,認認真真道:“如今陛下一力推行清田,乃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暫時不追究董縣令而是大加褒賞是為激勵地方官。武人們尚且敢馬革裹尸還,地方官員蒙天子恩德,自當結草銜環以報。如今以董縣令為榜樣,自然更加知曉要以為生民為計?!?/br> ——至于是真的心中感懷,還是被皇帝這一道褒獎圣旨給逼的,就不好說了。這圣旨一旦傳至地方,必定令地主豪強畏懼,也必定會更加進一步挑起寒門進士與當地大族之間的矛盾。 崔郎中面色凝重地點頭。片刻,他又皺眉:“等等,你說暫時?” 謝柏崢一臉年輕書生的蓬勃朝氣,滿腔報國之心地說:“這是自然,陛下圣明,自然是先行褒獎董縣令以穩時局。想來不過是一時的隱忍,陛下心懷萬民,將來定會還照溪縣一個公道,還受惡吏之害的百姓一個公道!等待各地清田有了成效,陛下必定要治董縣令一個辦事不致生民受苦的大罪!陛下英明,董縣令那樣誤國欺君的罪臣,難不成還要受后世敬仰不成?” ——姓董的將來翻不翻案,還不是皇帝一句話的事。今日是受朝廷嘉獎的功臣,將來能不能一直都是忠臣義士就說不準了。 崔郎中聞言深思,一時竟有些怔愣。謝柏崢說得抑揚頓挫,字字句句都在盛贊陛下英明,可他話中仔細咂摸卻又有不同的意思。 一種令他這吏部郎中都心驚rou跳的言外之意。 可抬眼一看,謝柏崢仍是一身正氣。 崔郎中感覺自己可能是老了,搞不懂現在的年輕人了,莫非他真的是這樣想的?那可實在是忠君良臣的好苗子,想來與他在鄉下小縣出身也有關聯,還是心思單純了些。他這樣的,將來入仕可別被欺負啊。 崔郎中心中百轉千回,面上卻已然慈愛了起來。崔郎中道:“……你想得不錯,陛下做事自是有大道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