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門通古代 第150節
林回星的想法得到了村里人的高度贊賞:“還是林郎君聰明,單聽名字,看這紙的樣子,要不說,誰能知道這是用不值錢的竹子做的呢?!?/br> 至于林回星說宣紙貴的話,村里人都沒覺得有什么問題。 主要這宣紙村里人平常也用不到,林回星都已經說了,這是做出來賣給那些貴人寫字作畫的。 在永國,能認能人寫的人注定不平凡。 在大多數時候,知識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是財富。 竹簡、獸皮制作成的書籍那都是世家貴族們家中的珍藏,一般只會允許族中子弟學習。 世家貴族又只和世家貴族聯姻,姻親之間偶爾也會互相借閱書籍,不過這都是不允許流傳出去。 書鋪更是是沒有的,如鄭老爺這種舉家實現階級跨越的庶族,倒是會公中出資舉辦族學,不過也僅限于讓家中少數的小輩會認會讀,請的教書先生也是大家族中不收寵的邊緣子弟。 在永國只要你認識字,并且能寫,那就算是人才,這種人才,是有機會當上縣衙的小吏的。 至于當大官,那光有才學可不行。 在永國想要當武將很簡單,投身軍中,只要你足夠幸運,殺敵夠多,功勞夠大,且沒遇到冒領功勞的無良將領,那成為小將軍只需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 若你要想當文官,讀書認字,文采好,名聲好都還不行,得舉孝廉。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即只有被各地郡守級別的官員舉薦的郡內名聲好,人品佳的人才,才能進入官場為國家做事。 當然了,這郡守也不是想舉薦誰就舉薦誰,郡縣人口不滿10萬三年舉孝廉一人、不滿20萬兩年舉一人、20萬一年舉一人,四十萬一年舉二人…… 林回星之所以回知道這些,也是之前在秦府借宿的時候,聽秦輝說起過。 作為商戶,秦輝的兒子十分的聰明機靈,他本想靠著自己妹夫得舉薦,讓自己的兒子能去撈個小官當當,但也一直沒能如愿。 永國倒是沒有商戶子弟不能當官的規定,只不過絕大部分的商戶,都接觸不到郡守這樣的大官,更別說讓對方幫著舉孝廉了。 舉薦的人地位越高,受重用的機會就越大,永國的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就可以隨時向龍椅上那位舉薦人才的。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舉孝廉的弊端很明顯,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這種靠舉薦就能當官的好事情,有資格舉薦得人肯定優先考慮自己的門生故吏、好友親朋。 時間一長,官員之間營私舞弊、朋比結黨就成了常態。 永國可沒有什么寒門貴子,能通過舉孝廉當上官的,最差也得是庶族。 像林回星這種白丁,那真是窮盡一輩子都當不上官。 不對!其實林回星想當也是能當的,只要有重大的功勞,朝中也是會給予封賞的。 如果林回星愿意冒著出風頭,被人盯上的風險把玉米種子敬獻上去,就算當不了實權官員,當個只拿那一縣食邑不干活的縣侯還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林回星對在永國當官沒有一點的興趣,這玉米他也已經決定賣給秦輝了。 秦輝是個聰明人,不可能看不到玉米的價值,他一直是個體面的人,到時候在金銀方面肯定不會虧待林回星。 對于林回星來說,這就足夠了,他來永國本來就是來賺金子的。 說句不好聽的,這永國的侯爺衣食住行還不一定有現代的普通老百姓好,林回星才不想為這么一點微薄的好處去擔那么大的風險。 低調的把小錢錢掙到手,才是林回星選擇茍著的唯一目的。 宣紙的好是再明顯不過的,村里人日常雖然沒有寫字的需求,但也有腦子靈活的人想要問林回星買幾張宣紙回去糊窗戶。 村里的窗戶都是用草簾子遮著的,草簾子雖然也但防風,但是厚重,往窗戶上一遮,屋內和晚上就沒有區別了。 這宣紙又薄又厚實,用漿糊糊在窗戶上不知道有多好使。 對此林回星直接大手一揮,指著旁邊村里人幫著抄好晾著的一排大張宣紙道:“說什么買不買的,平白生分了,大家幫我做宣紙,又不肯要工錢,不過兩張紙,我還能問你們收錢啊?!?/br> 想到林回星泡了那么多竹條,村里的嬸子們也沒和他客氣,你三張,我四張,都按照各家的需求取了紙回去糊窗戶。 村里人會造紙,就沒把這宣紙當做什么稀罕東西,哪怕知道這紙應當要比草紙貴,也沒太當一回事。 等到后來林回星把手里的這批宣紙高價賣出去后,村里人才回過神來——她們用宣紙糊窗戶,細想起來和用銅錢糊窗戶也沒什么區別了。 山上的毛竹品質好,哪怕林回星用的是古法錘紙漿,對紙漿的提取沒現代的機器那么干凈,等這幾十捆毛竹消耗完后,他也得到了近一萬張一米長一米寬的整張宣紙。 此時距離林回星第一次做宣紙的時候,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入秋后,山里的溫度也降了一些。 中間縣衙的佐使來過一趟,來村子里收今年田賦。 說起來也是好笑,以前縣衙的佐使都把進山收稅當成一件苦差事。 畢竟山路難走,糧食也不好運,想也知道能被派來上梁溝收繳賦稅肯定就是縣衙里最沒權勢沒有話語權的佐使。 今年來收繳賦稅的六位佐使已經做好吃苦受累的準備了。 結果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今年這個村子里村民好像都發財了,上交賦稅的時候都沒有選擇交糧食,而是直接給的銅錢。 雖說永國的田賦都要求以糧食結清,但是上有政策,下游對策,偶爾也有用銅錢交稅的人,畢竟這銅錢本來就能買來糧食。 銅錢雖然也重,但是和糧食的重量一比,壓根就不算什么了。 結果來上梁溝收繳賦稅的六位佐使拉著六輛板車苦著臉進山,最后確實一臉懵逼的拉著一大袋子銅板回去了。 這次的稅款收得如此輕松,讓幾位佐使都有些想不明白了。 蘇大貴作為村長,也知道財不露富的道理,在佐使打聽村里人是不是有了什么賺錢路子的時候,也只搪塞道: “咱們這種莊戶人家,哪有什么賺錢的路子,不過是今年地里的收成不夠大家吃的,下山買糧食又麻煩,去歲賣木材好歹掙了一些銅板,索性就拿來抵了田賦了?!?/br> 也多虧佐使們走了一天的山路后,都快累趴了,到村里后就在蘇大貴家的院子里歇著等著大家交田賦了,并沒誰想著要去村里轉一轉,也就沒有看到村尾的造紙作坊。 至于卓宜她們的繡品,早就在蘇大貴的安排下提前收好了,根本就沒讓這些佐使看到。 幾位佐使收齊天賦后,在蘇大貴家里睡了一晚上后第二天一早就走了。 村里現在緊要的地方很多,村里人是等幾位佐使走了半天后,才接著忙手里的事情。 林回星造宣紙的時候,村里人的也沒停下做草紙的事情,等林回星的宣紙做完后,村里的草紙也做出了幾千斤了。 這么多的宣紙堆在林回星的房間里,眼看天氣越來越涼,他也怕哪天下雨把宣紙給淋壞了,當即就去找了蘇大貴。 “大貴叔,我看這段時間大家都做了不少紙,我們也該下山賣紙了,回頭你和村里人說一說,讓不需要下山賣紙的青壯年人手,都來幫我運宣紙,老規矩,還是送到秦氏雜貨鋪就行,兩百個大錢一趟!” 第171章 這宣紙數量少, 林回星花了整整大半年時間才造出了這么一萬多張,價格怎么都不可能便宜。 而且宣紙也不是有竹子就能造,得是二三月清明節前后的長成的竹子出漿率最高, 其他季節砍的竹子雖然也能造紙, 但是質量和顏色都沒有林回星現在出來的這一批好。 這宣紙潔白平整,還是純手工制作出來的, 別說是在永國了, 就是放到現代去,這么一大張紙的價格都便宜不了。 這一趟下山除了宣紙外,林回星還有兩千來斤脫了粒的玉米要一起運下山。 玉米和宣紙一樣,都是能讓林回星賺到大錢的東西,所以下山這一路的運費,他給得也很大方。 饒是村里的青壯年如今造紙也能賺到不少錢。 但是這稻草樹皮從原材料到變成草紙, 中間也需要一個多星期,加上下山一趟來回得兩三天, 平攤下來每一日也就只能掙個三四十文罷了。 雖然這個收入不論是放在附近幾個村長里, 還是放在安平縣里, 都絕對不算少了, 但這也沒有幫著林回星往山下運貨劃算。 雖然挑著重擔下山很累,但林回星是個很厚道的人, 幫他做事, 不但能夠得到一筆工錢, 三餐也能吃得很好很飽。 他并不像其他東家那么吝嗇,在山里沒條件就不說了,但凡是到了安平縣, 那都是rou餅子rou湯讓大家敞開肚子吃的。 之前外村的人來幫林回星運貨,到安平縣一口氣吃了近十個rou餅, 這要是放在其他東家那里,早就被罵得狗血淋頭了。 林回星不但沒有罵人,還又拿了錢,讓食鋪的掌柜趕制了一批rou餅,發給大家讓他們在回去的路上吃。 這一趟林回星開的工錢更是豐厚,消息一出,好些個人連自家的草紙都不急著賣了,火急火燎地就跑來找蘇大貴報名了。 蘇大貴是個公正的族長,優先選的是家里條件比較困難的,他家兩個青壯年,他也就只讓小兒子蘇應勝去了。 當然了,蘇大貴和蘇應平也是要跟著下山的,不過他們下山是為了賣自家的草紙,不但不拿林回星的工錢,還會自帶口糧,之所以和大部隊一起走,也是為了路上有個照應。 在這個普通老百姓連鐵器都很難擁有的朝代,林回星他們四五十個青壯年一起走的,別說是普通的小賊了,就是碰到傳言中拿窮兇極惡的山匪。 ——對方要想打他們的主意,也得掂了一下自己的牙口夠不夠硬,能不能啃得下這么一塊硬骨頭。 上梁溝的女眷對于男人們下山這件事情已經很習慣了,林回星他們出發之前,各家的女眷少不得要叮囑他們回來的時候捎帶點家里要用的東西。 王甜杏挺著個快要臨盆的大肚子,一臉不放心地再三叮囑:“我說的酒你可千萬不能忘了,回頭我生孩子時要用的?!?/br> 以前小王村的條件比上梁溝好,村里更是一個專門做穩婆營生的嬸子。 上梁溝的女眷生孩子是沒有穩婆的,都是自己掙命,最多就村中生產經營多的嬸子會過來幫一把手。 王甜杏這是頭一胎,前兩天又做了個噩夢,這會兒正是心里忐忑的時候。 她記得以前聽村里當穩婆的嬸子說過,生孩子的時候要是能用烈酒把剪臍帶的剪子泡一下,是對大人和孩子都好的事情。 眼下日子這般好過,王甜杏惜命著呢,說什么都要讓丈夫從山下帶一壺烈酒回來應急。 蘇應勝自然沒有不同意的,小心地把自家媳婦兒給的一塊碎銀子妥帖地放進了衣裳里面縫著的內袋里。 第二天一早天剛亮,林回星他們就揣著干糧,挑著貨物出發了。 山路雖然難走,但是這么多人一起走,路上隨便說點閑話家常,就很能打發時間了。 傍晚十分走到山腳后,林回星原本是想照例在山腳歇息的,但是蘇大貴他們說不累,趁著還有日頭,再往前面敢一段路,如此一來明天大家也能更早地到縣城。 這種時候林回星也不會和大家唱反調,就跟著大家又往前趕了將近一個時辰的路,最后在路邊找了個小林子鉆進去過夜了。 如此緊趕慢趕,林回星他們第二天上午八.九點時就已經到城門口了。 這會兒正是早市熱鬧的時候,林回星帶著大家把東西放到秦氏雜貨鋪后,趁著秦掌柜找人把船從??康牟侯^撐到碼頭來的功夫,先帶著人去吃飯歇腳。 秦掌柜是合作好多次的伙伴了,能力強,手下的活計也是干活麻利的,等林回星他們吃完東西回來時,他不但已經安排好了運貨的貨船,還把村里人拿來賣的草紙給算清楚了,這會兒一個個上前結清貨款就行了。 村里人買草紙的錢里照例有林回星的兩成,很多人拿到錢后就要把該給的分給他。 林回星也沒和大家客氣,畢竟這是一早就已經定好了的事情。 不過他收到的分紅也就是在他手里轉了一圈,最后又變成了這一趟的工錢給了出去,分到的錢不夠,最后他還找秦掌柜換了一些銅錢才夠用。 去青山郡這一段路林回星就用不著這么多人了,本來他是想找蘇應勝和蘇應平兩兄弟和蘇大榮陪他一起去的。 然而蘇應勝想都沒想就擺手拒絕了:“我就不去了,我媳婦差不多已經到日子,我不放心,想趕緊回去守著?!?/br> 到底是小夫妻第一次有孩子,蘇應勝現在謹慎得不得了,要不是還得下山賣烈酒,他這一趟都不想跟著下山的。 蘇應勝如此疼媳婦,少不了要被村里的漢子們打趣,林回星卻覺得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索性也沒再勸,當即把蘇應勝換成了蘇大壯。